09.19 大明王朝:有一種痛是錐心痛,被舉薦升官,海瑞為何卻辭職不幹?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30篇文章)

浙江的案件被嘉靖帝巧妙地利用上天給結了案,嚴黨看似全勝,實際上也面臨著另一個考驗,這是後話,後面會提。

而對於清流派來講,無異於一次沉重打擊,事已至此,再怎麼罵趙貞吉和譚倫無恥也於事無補,眼下只能儘量保護海瑞,保護大明朝這支利刃。

那麼遠在浙江的海瑞聽到旨意後,又會作何感想,為什麼憤而辭職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30期:大明王朝:有一種痛是錐心痛,被舉薦升官,海瑞為何卻辭職不幹?

大明王朝:有一種痛是錐心痛,被舉薦升官,海瑞為何卻辭職不幹?

一、

高翰文沒有留下芸娘在京城,只是塞給她一封信,讓她務必帶幾封書信給海知縣和王知縣。關於高翰文此舉的目的,這裡繞過去,先留一個伏筆,等再講到芸娘和高翰文時再解釋。

在送芸娘走的時候,黃錦說了一句話,也算是解釋了上一篇中提到的打架風波:

“楊金水是老祖宗最親的兒子,也是我最鐵的把子!”

在浙江布政使的糧船上,海瑞跟官兵一起在把一袋袋的糧食往船上搬,王用汲在遠處看著。其實這很貼合實際,海瑞是窮苦出身,幹活很正常,而王用汲是大地主,哪裡幹過這活。

不過此時的海瑞更焦急的是前線將士的軍需,這次抄家鄭泌昌和何茂才的贓款,僅僅夠前方將士吃十天的,咋辦?

王用汲比較有意思,開導海瑞講,前方慢慢打,咱們慢慢查,當著欽差,遊著西湖,豈不是美差?

海瑞當然知道王用汲是在開導自己,故作輕鬆,他更憂慮地是怎麼把鄭泌昌和何茂才藏在其他官員那裡的贓款弄出來。

朝廷會不會下旨意查抄這筆錢,才是關鍵:

“要是有這樣的旨意,胡部堂這一仗也打贏了,朝堂清流這一仗也就打贏了。”

看了沒,王用汲也是聰明人,很多時候是看破不說破,這句話也是大有深意的。

意思很簡單,嚴黨之所以沒倒,就是因為有倭寇,有倭寇就得靠胡宗憲來剿,一旦倭患解決,嚴黨也就做到頭了,嚴黨倒臺,清流這一仗不就贏了嗎?

大明王朝:有一種痛是錐心痛,被舉薦升官,海瑞為何卻辭職不幹?

二、

聰明人之間的談話一點就透:

“嚴黨不會讓胡部堂打贏這一仗。”

倒嚴運動進行到這個時候,等於鬥地主都是明牌幹,都知道對方有什麼底牌,可是還是硬著頭皮當不知道來打。

所以,前面嘉靖帝閉關時,為什麼要同時圈禁呂芳、徐階、嚴嵩,就是怕他們先把牌打出去。實際上,嘉靖帝不會不知道嚴世蕃那一晚進嚴府,會做什麼樣的安排,他只是把賭注壓在了胡宗憲身上。

呂芳從吉壤回來的時候,嘉靖帝問過他自己剛從算的卦是啥意思,呂芳就解釋了:

“這是說主子聖明,用了胡汝貞和趙貞吉便無往不利,東南的事有二貞在能夠穩住!”

所以,嘉靖帝本想拖到倭患徹底平定再倒嚴,只是浙江的海瑞選擇的時機不妥,硬是把自己頂在了這裡。沒有辦法,只能選擇這次不倒嚴,再次給嚴嵩一次機會,海瑞嘛,也就委屈一下了。

其實到這時候為止,海瑞仍然是認為嘉靖帝聖明,就猶如當初收到皇上的聖旨要嚴查一樣:

“也就一兩天見分曉的事,全看皇上聖明瞭!”

海瑞剛說完這句話,趙貞吉等人就到了,旨意也就下了,海瑞聽完已經結案的旨意,整個人都是懵的,眼中是含著淚的:

“什麼勞績,什麼功賞?”

趙貞吉卻說了兩件事,一件是自己寫了請罪的奏疏,第二件就是給海瑞和王用汲請功,提拔為知州,趙貞吉為什麼這麼說?

大明王朝:有一種痛是錐心痛,被舉薦升官,海瑞為何卻辭職不幹?

三、

在趙貞吉看來,之所以這件事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就是上一次的聖旨中提到的,鄭泌昌和何茂才就是胡亂攀扯。既然聖旨都提到了他們胡亂攀扯,這一次海瑞的急遞進京,趙貞吉並沒有阻攔,還是牽扯到了宮裡和皇上。

趙貞吉請罪,一方面是安撫海瑞的情緒,告訴他這件事他做得並不錯,即使有錯,也是他的錯。不過從後面海瑞表示要辭職,並且一走了之之後,趙貞吉扔了燈籠來看,他是違心的。

在裕王府的時候,清流派就商量讓給趙貞吉寫信,保海瑞,但是被否決了。原因就是,如果趙貞吉和譚倫連海瑞都不保,那麼他們就不是人!更何況聖旨中也提到了,大家有功,難道趙貞吉還要怪罪海瑞不是?

趙貞吉是被形勢所迫,這次倒嚴的任務沒有完成,沒有達到裕王的期望。同時,自己揣摩聖意也不到位,聖旨上說的是趙貞吉、譚倫、海瑞、王用汲審案有功。實際上趙貞吉自己清楚,嘉靖帝也清楚,這次審案完全是海瑞和王用汲的功勞,等於趙貞吉是兩頭不討好,

所以,他才面對海瑞的離去,恨恨地摔了燈籠!

我們回過頭來分析海瑞辭職的原因:

即使聽到了皇上的旨意,其實海瑞還是懷有一絲希望的,並不完全是喪失鬥志,雖然他嘴上也說:

“但不知讓我們出任知州後,還能為朝廷,為百姓幹什麼?”

在海瑞看來,在浙江這片地上,是沒有辦法查清真相了,會不會是嘉靖帝有其他的顧慮,會不會是自己提供的證據不夠?那就去嚴嵩老家蒐集他的證據去:

“想留我也行,你們奏請朝廷讓我到江西去,到嚴嵩的老家分宜去當知縣。”

大明王朝:有一種痛是錐心痛,被舉薦升官,海瑞為何卻辭職不幹?

四、

就像楊角風談大明王朝“討論群”裡大家講的那樣,海瑞如果接受升官的話,就等於接受了這個結果。這種不是結果的結果必然是海瑞不能接受的,一旦接受,就像他跟譚倫講的那樣:

“子理兄,你以為大明朝還有利劍嗎?再利的劍握在你們手裡也不過一把生鏽的刀。”

即使不當刀,也不能當一把生鏽的刀,這就是海瑞的觀點,一旦妥協,大明朝就再沒有希望了。而選擇辭職,它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僅僅代表他的態度,僅僅代表他的抗議,僅僅代表他的脾氣。

更重要的是,一旦他接受這個現實,那麼下一步就是坑害老百姓:

“那麼多贓款不去查抄,還要再苦一苦百姓?”

趙貞吉也是為難的,他要給胡宗憲供應軍需,可是眼下嘉靖帝又沒有倒嚴,他沒有辦法弄錢。只能向百姓下手,半價收購他們的生絲,撐著織造局賺錢供應胡宗憲。

既然跟你們三觀不同,那好,爺不伺候了,辭職!

實際上海瑞辭職的真實心理,體現在跟海母的一段對話中,海瑞萬事都希望徵詢一下母親的意見,當他表達了辭官的意思之後,海母唸了一句話: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大明王朝:有一種痛是錐心痛,被舉薦升官,海瑞為何卻辭職不幹?

這句話至少有三層意思:

字面意思是講水清的時候,洗洗自己的冠纓,水濁的時候可以洗洗自己的腳。

另一層意思是講,水清就是天下太平的時候,可以出來當官,等到水濁的時候,也就是不太平的時候,那就韜光養晦,不盲目出風頭罷了:

“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

當然還有第三層意思,類似於出淤泥而不染,你海瑞本就是一個清者,清者自清,沒有必要以辭官來表明自己清高。這層意思也是批駁屈原的,屈原講過: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既然你無力改變現狀,那麼就坦然接受好了,所以海母此話,更像是給海瑞建議,就看海瑞怎麼理解了,其實怎麼理解都對,辭職有辭職的道理,不辭有不辭的道理,意思一樣。

大明王朝:有一種痛是錐心痛,被舉薦升官,海瑞為何卻辭職不幹?

不知道大家這段話有沒有看懂,歡迎一起討論!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