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國保健食品行業陣痛的一年——“權健事件”揭開了行業灰幕,使公眾對保健食品行業的信任度降至冰點,引發了行業震動。
從目前已經披露的三季報來看,幾乎所有的保健食品企業均受到波及,比如,江中藥業前三季度保健食品及其他板塊收入同比減少35.70%,毛利率同比減少4.4個百分點。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會長邊振甲在2019年中國特殊食品大會上稱,保健食品行業的陣痛期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不過他認為,保健食品替市場上的違法亂象背了黑鍋,“老百姓認為保健食品就是保健品,這個鍋我們不能背”。
按照邊振甲的說法,真正有問題的是保健食品嗎?黑鍋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行業痛點?對於從業者而言,面對行業的暗淡,是繼續作戰還是悄悄逃離?
三季報普遍下滑
保健食品行業兩大龍頭湯臣倍健和江中藥業,均於10月24日晚間公佈了三季報業績,這兩家企業的保健食品業務都面臨收入放緩的情況。
今年前三季度,湯臣倍健實現營收43.81億元,同比增長28.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91億元,同比增長12.56%。但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的增速,比起今年中報的36.88%與23.03%,均有明顯放緩。
湯臣倍健副董事長梁水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整個市場確實比較艱難,消費者恢復對行業的信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整個市場在整頓之後,品牌集中度會提高。
江中藥業的形勢更為嚴峻。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保健食品及其他板塊實現收入8472.66萬元,同比減少35.70%;毛利率也同比減少4.4個百分點。今年中報,該業務板塊收入同比下滑了43.33%。
江中藥業稱,保健食品及其他板塊營業收入下降主要系受市場需求影響,銷售不及預期;毛利率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主要系產品產量下降引起產品單位生產成本增加所致。
除了生產企業外,一些分銷企業的三季報也從側面傳遞了保健食品行業仍處於調整中的訊息。民營醫藥流通巨頭九州通稱,公司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業務前三季度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 17.93%。
不只是企業的營收受到影響,“權健事件”之後,保健食品行業存在四大難題:營業額斷崖式縮減;行業聲譽大幅受損;國外保健食品倒灌以及國內資本外流;惡意索賠事件激增,影響正規從業者的工作。
但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很多保健食品行業人士並不“服氣”,用邊振甲的話說,“我們背了很多黑鍋”。
哪兒來的黑鍋
市場一般將保健產品分為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
保健食品是具有明確法律定位的。據《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對其實行嚴格監督管理。
目前,保健食品生產企業有近3000家,從業人員超過600萬,產值約4000億元。該產業集中度較高,國內銷售額在前15名的企業佔據市場75%以上。
但保健用品並無明確法律定義,一般是對人體有保健功效產品的泛稱,市面上有保健內衣、床墊、器械、理療儀、飲水機等。且保健用品屢屢發生問題。
邊振甲表示,今年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13部委開展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從整頓的情況來看,只有不到5%涉及到了保健食品,其他的則是床墊、器械等產品。
另一方面,宣稱具有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也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它們捏造事實,製作虛假宣傳廣告,製售假冒偽劣產品,通過不正當的營銷手段誘騙消費者,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百日行動的結果也證實了這點,查出有問題的產品大多都是普通食品和普通用品。”一位保健食品行業的專家表示。
這些違法市場的存在,大幅衝擊了正規保健食品市場,它們不僅是黑鍋的源頭,也是行業發展必須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上述專家稱,這個痛點不解決,保健食品行業會一直被虛假宣傳、欺騙籠罩。但目前,對這些宣稱有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國家還沒有相關的管理辦法,也暫無長效機制來治理。
資本外流
我國保健食品市場容量不容小覷。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保健食品產量與市場規模分別達53.9萬噸與2938.9億元;2019年或將突破63.4萬噸和3500億元。
誰都不願意放棄龐大的中國市場,但近年來國內保健食品政策收緊、行業積弊眾多,國內企業只能藉助電子商務政策紅利及海外品牌成熟的優勢,通過併購海外保健食品企業進入市場。但這也造成了資本外流、產品倒灌的情況。
此次行業的不信任危機,更是大大促進了該趨勢的發展。一位保健食品行業人士說,無論是技術還是質量,中國的保健食品與國際的沒有差距,但是消費者已經不信任了,只能換個身份再進來。
統計數據顯示,近5年來國內保健食品企業累計在海外投資超過250億元;規模以上跨國併購案超過20起,併購總額超過30億美元。
銷售模式的改變,是保健食品行業資本外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跨境電商的發展,給中企海外併購後的銷售提供了有力的渠道。邊振甲介紹,在保健食品營銷渠道中,直銷正趨於飽和,但電商增長迅速。2018年,我國保健食品銷售渠道結構為直銷佔47%、線上佔31.9%、藥店佔8.3%、商超佔2.5%。
另一方面,上述專家分析,我國陸續推出的保健食品政策雖然改變了保健食品此前沒有科學依據的問題,但也制約了產品的數量。很多國際上一直在用的成分,在中國卻不能用,所以國內企業只好去國外註冊生產,然後再倒灌至中國市場。
閱讀更多 第一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