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在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是源於陳壽的《三國志》及裴松之為其作的注,《西遊記》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唐西域記》及宋元時期的傳說、雜劇,《紅樓夢》則可以被認為是江寧曹家的一部家族興衰史。而《水滸傳》最早的創作藍本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的《宣和遺事》,在這本書中已經出現了楊志賣刀、智劫生辰綱及怒殺閻婆惜等精彩故事的雛形,到了元朝的雜劇中,梁山好漢已經從36人發展到108人。可以說施耐庵或是羅貫中對《水滸傳》進行整理加工時,其故事和人物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四大名著的價值其實一直都被大大低估了

古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說。意思大概是少年人易衝動,被《水滸》一蠱惑弄不好也學著去造反;而老年人較世故,“老讀《三國》是為賊”嘛。其實這種說法比較扯淡,就像以前有人說男孩子總看某些動作片就會去欺負女生、或者像川普大統領說發生槍擊案都是電子遊戲惹的禍一樣無聊。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要是川普選不上總統,我們會失去多少樂趣?

就算沒有動作片和電子遊戲,該耍流氓和濫殺無辜的那些混蛋一樣不會閒著。同樣的道理,生活在北宋這樣一個“官逼民反”的朝代,貧苦百姓就算沒人攛掇,他們除了造反和做賊之外,基本沒什麼別的出路。


背景之一: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卻是百姓的地獄。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奪權之路與五代十國時期的其他同行大同小異——先是把持君權、控制朝權,然後以臣欺主篡奪皇權。但與眾不同的是,老趙用一杯酒就解決了困擾他的前輩同行長達200年的藩鎮割據、皇帝不掌兵權的難題,而且建立了高度成熟有效的文官治政制度,才使得大宋朝雖弱而不倒,國祚延綿了300餘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我以前的文章 )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不過就其本質,趙匡胤跟五代十國那些軍閥皇帝沒什麼區別,所以前朝的那些殘民苛政基本都被他繼承了下來,比如說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

五代十國時期烽火連綿,戰亂不絕。各路軍閥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把老百姓當莊稼一樣收割,各種苛捐雜稅層出不窮。除了大量增加田賦、對鹽鐵茶酒等基礎民生物資進行專賣之外,老百姓除了喘氣兒之外,放個屁都得徵稅。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兩宋、尤其是北宋的苛政殘民,經常被人忽視

比如說南唐的軍閥張崇,徵稅徵得民不聊生,好不容易這貨被招入京了,廬州百姓歡欣鼓舞:“渠伊(這傢伙)必不復來矣。”(《江南餘載》宋·鄭文寶)沒想到不久胡漢三又殺回來了,聽說了這個消息,於是欣然開徵了一個新稅種:渠伊稅。不久張崇又被調走,這回百姓吸取教訓,不敢嘚瑟,只能捋須以示慶祝。誰知張崇不久又回來了,而且理直氣壯的收起了“捋須錢”。

類似的苛捐雜稅在宋朝建立以後,仍被趙匡胤大部分繼承了下來。比如各種專賣制度就是北宋財政第一創收大戶,食鹽專賣在北宋末年達到4000萬貫之巨,茶葉和酒的專賣同樣獲利甚豐,均在1000萬貫左右。另一個較大的收入就是雜稅,尤以南宋為最——紹興三十年,僅是“經總制錢”一項(即權添酒錢、量添賣糟錢、人戶典賣田宅增添牙稅錢、官員等請奉頭子錢、樓店務添收三分房錢等),朝廷就搜刮了2000萬貫。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往往哪個行業賺錢,北宋朝廷就以專賣的名義明搶,然後再把這個行業幹黃

再比如宋朝名義上沿用唐朝的兩稅制。本來按照唐制,徵稅後可免百姓徭役,可是在大宋這就行不通——百姓還得免費替官府出勞役和交戶稅。對此朝廷居然大言不慚的胡說八道:兩稅制僅指田賦,不及其他。而在在兩稅之外,還有丁口賦、各種雜變之稅、徭役和差役,這是賦稅之外的又一項沉重的負擔。

尤其奇葩的是,如果排除王安石變法的短暫影響,宋朝幾乎是中國史上唯一不限制土地兼併的朝代,相反還頗為鼓勵和縱容功臣、大將們兼併土地:

“帝(趙匡胤)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宋史·卷二百五十·列傳第九》)

因此宋朝的土地兼併矛盾異常突出,農民失去土地的數字在增加,“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這樣一來老百姓還有什麼活路?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士大夫確實比武夫更擅治國,比如說老百姓無論被欺負成啥樣都沒法好好造反……

其實,宋朝的統治者如此肆無忌憚的壓迫百姓是由其政治體制決定的:

“上(宋神宗)曰:‘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曰:‘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二十一》)

這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背景之二:宋朝對外無能,但是對內本事可大著呢。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宋朝當然也不例外。僅粗略統計,兩宋319年間就發生過400多次農民起義,但造成一定影響的僅有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則叛亂、方臘起義、鐘相楊么起義等寥寥幾起。而宋朝兩次亡於外族之手,卻沒有毀於內亂,這在中國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北宋的文官對付外敵無能為力,收拾農民造反手到擒來

兩宋頭頂“弱宋”之名千載,其對外軍事能力之孱弱在中國史上依然絕無僅有。但其對內統治手段之高超、尤其是防止百姓造反的本事,還能再造一個“絕無僅有”。

宋朝最大的“發明創造”就是“募民為兵”:

“自國初以來,其取非一途,或土人就在所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乘歲凶募饑民補本城,或以有罪配隸給役,是以天下失職、獷悍之徒,悉收籍之。伉健者遷禁衛,短弱者為廂軍,制以隊伍,束以法令,帖帖不敢出繩墨,平居食俸廩,養妻子,備徵防之用,一有警急,勇者力戰鬥,弱者給漕輓,則向之天下失職獷悍之徒,今為良民之衛矣。廩給之制,總內外廂、禁諸軍且百萬,言國費最鉅者宜無出此。雖然,古者寓兵於民,民既出常賦,有事復裹糧而為兵,後世兵農分,常賦之外,山澤關市之利,悉以養兵。然有警則以素所養者捍之,民晏然無預徵役也。”(《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二·兵考四》)

也就是說,每當因為失地或是天災等原因出現流民,那麼迎接他們的不是官府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而是募兵官——將流民中最為危險的青壯招募為兵。強壯的充入禁軍當炮灰,孱弱的補入廂軍做雜役,同時將其妻子等親屬也養在軍營,要是當了兵還想反,難道不要老婆孩子的命了?

北宋養兵最多時達到140餘萬,就是這麼來的。而兩宋始終解決不了的冗員、冗兵、冗費這“三冗”問題,也是這麼來的(兩宋軍費支出始終佔到政府支出的7成以上),而由此引起的財政危機,再通過搜刮百姓解決,然後再募民為兵……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兩宋之富古今無匹,但實際上政府財政經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簡直就是個永無休止的惡性循環。

不過這樣一來的好處就是宋朝的黃巢、李自成們紛紛成了大宋的官兵,混得好的還能當官,誰還閒得蛋疼去造反?真正造反的,要麼地處犄角旮旯,要麼沒什麼規模,以至於招兵的都懶得去,這才反得起來。

所以在宋朝造反的雖然不少,但能掀起波瀾的卻不多,造成的影響更小。除了因為一部《水滸傳》而馳名遐邇的宋江、方臘,後世的許多人甚至以為宋朝內部一直挺太平呢。


在北宋史書中的宋江起義,與後世傳說完全是兩回事。

所以在北宋出現黃巢、李自成那樣的大反賊的幾率幾乎不存在,可是在官府的壓迫下小規模的強盜、山賊卻無法避免,而且跟苛捐雜稅一樣多如牛毛,以至於歐陽修曾經哀嘆:“盜賊一年多如一年,一夥強於一夥,天下禍患,豈不可憂?”(《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百》),根本剿不勝剿。

而所謂的“宋江起義”就是這麼來的。

歷史上宋江扯杆子跟大宋朝廷幹了一場肯定假不了,但算不算得上“起義”就非常值得懷疑了。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歷史上的宋江,肯定不敢這麼嘚瑟

從概念上講,起義是公開的武裝活動,其特徵一個是表現在用武力反抗現有的統治者,另一個是即便不想推翻現政權,也要以攻城略地、劃地為王為目標。但僅從北宋的史書上看,宋江壓根就沒有這方面的想法。

前邊說過,宋朝發生過400多次農民起義,只要規模超過百人的即便正史中沒有記載,也可以在縣誌、州志裡找到蹤跡。可是關於“宋江起義”卻找不到任何專門的記載,只是在相關的傳記中以寥寥數筆提及,這就怪哉了。

史書中關於宋江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僅有一句話:

“宣和元年十二月,詔招撫山東盜宋江。”(《皇宋十朝綱要·卷十八·徽宗紀》)

最晚出現在宣和三年,這回字多了點,不過宋江的角色只是個龍套:

“宣和三年,方臘反,(劉)光世別將一軍自繞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走入清溪洞,光世遣將諜查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偽將伯,送闕下。”(《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二》)

最靠譜的《宋史》關於宋江的記載共有三段,雖是間接敘述,但也基本將其的主要事蹟概括其中:

“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櫻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傳第一百十二》)

“(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宋史·卷第三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

這些記載說明了以下幾個事實,與《水滸傳》等文學作品截然不同:

1、宋江壓根就沒在水泊梁山聚義,而是在3年左右的時間裡在好幾個省東跑西顛,形同流寇——但別說他還真是跑的挺快的,也許都是騎兵。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也許“馬賊”才是梁山好漢們的真實身份

2、宋江曾被稱為“山東盜”、“淮南盜”、“河北劇賊”、“京東賊”,卻從未有攻陷州縣的正式記載。這可能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是他的實力不足,“以三十六人橫行”是真,而不可能像《水滸傳》中燕青的說法“梁山泊十萬之眾皆感大恩”;其二是一般史書中對農民起義的稱謂小規模為“草寇”、規模大的叫“逆賊”,而對宋江用的字眼僅是“盜”和“賊”,這其實已經說明了宋江團伙的性質僅僅是一夥比較厲害的強盜罷了。

3、宋江36人就使得“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實也不奇怪。北宋軍力雖眾,但也就河北、陝西和京師的禁軍尚堪一戰,其餘地方駐軍戰力甚至不如鄉勇(喝兵血能喝到實額不足名冊上的兩三成,打半折的都算精銳),對毛賊草寇都無能為力,何況宋江這樣的大盜?而且這樣小規模的強盜太多了,官府甚至大都懶得理會。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北宋除了西軍等精兵外,其他軍隊爛得真是讓人無語

4、一旦朝廷重視了,宋江團伙根本不堪一擊——張叔夜僅“募死士得千人”便將其擊敗、宋江投降。根本沒有《水滸傳》中宋廷不得不招降的必要。

5、尤其是與方臘進行對比,更顯得宋江的分量無足輕重:

“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興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討之。”(《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二》)

6、宋江的團伙可能真的只有36人。除了上述的記載,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官員李若水在其著作《忠愍集》中也有詩證: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

宋江能在3年間橫跨數省,而且敢“白晝橫戈犯城郭”可能正是因為人數少、機動性強,來去如風。若是真像《水滸傳》說的那樣拖家帶口的搞出10萬大軍還能橫行數省,其結果要麼是早把大宋朝折騰亡了,要麼就是把自己拖累死。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宋江一夥只是刑事犯罪,並不涉及政治,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反轉,方臘就不行

宋江團伙只有36人其實是符合他們“只反貪官,不凡朝廷”的強盜定位的,否則早就招兵買馬擴張勢力了。對於一個流竄作案的強盜團伙來說,人多目標就大,反而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現實中的宋江,既沒有梁山聚義,也沒有水滸一百單八將,有的只是“京東三十六賊”——一群流竄作案的大盜而已。


宋江的“走紅”,是一種巧合,更是時代的需要。

一場靖康之變,北宋滅國,徽、欽二帝被擄,半壁江山淪陷,令無數漢人捶胸頓足痛不欲生。而被兩宋倚之為干城的士大夫們雖然手無縛雞之力,但是嘴皮子、筆桿子堪稱天下無敵,所以他們便發揮特長,除了寫詩作賦痛罵金人之外,又開始了一場造神運動。

李綱、宗澤、李若水等都是士大夫出身,而且在靖康前後都不乏忠勇、氣節。但問題是這幾位究根論底都是敗軍之將(臣),能鼓以悲壯之氣,卻不能振以激勵之風,所以士大夫們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武人。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士大夫倒是想抬舉自己人,可是文官可以做悲壯英雄,卻無法力挽狂瀾

這種事情在北宋簡直難以想象,那時在士大夫的眼裡武人簡直形同豬狗: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而到了南宋,基於現實的需要,一代抗金名將岳飛卻在士大夫們的鼓與呼中立地成神,變成了“嶽武穆嶽爺爺”:

“及紹興末,金益猖獗,太學生程宏圖上書訟飛冤,詔飛家自便。初,檜惡嶽州同飛姓,改為純州,至是仍舊。中丞汪澈宣撫荊、襄,故部曲合辭訟之,哭聲雷震。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賜錢百萬,求其後悉官之。建廟於鄂,號忠烈。淳熙六年,諡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光是有官方的神祇是不夠的——思慮周詳的士大夫又開始在民間造神,於是“只反貪官,不反朝廷”的大盜宋江便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成書於南宋的《大宋宣和遺事》大概是最早描寫梁山好漢事蹟的書籍,全書共分“元亨利貞”4集,其中2集都提到梁山宋江的故事。本書所載的梁山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得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投降朝廷鎮壓方臘起義止,順序和後世的《水滸傳》基本一致。而且本書除了痛斥歷代昏君荒淫誤國之外,大力提倡漢人忠君愛國的思想,已經奠定了《水滸傳》一書的思想雛形。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宣和遺事》中已經能找到《水滸傳》的雛形

此後又有龔開作《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並在序裡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還提到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雖未提及故事內容,但是將宋江一夥36人的姓名、綽號甚至排行都一一列出,而且與《水滸傳》相比,雖有差別但大體不差:

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學究(吳用)、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活閻羅阮小七、尺八腿劉唐、沒羽箭張清、浪子燕青、病尉遲孫立、浪裡白條張順、船火兒張橫、短命二郎阮小二、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鐵鞭呼延綽(呼延灼)、混江龍李俊、九紋龍史進、小李廣花榮、霹靂火秦明、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插翅黑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鋒索超、立地太歲阮小五、青面獸楊志、病關索楊雄、

一直撞董平、兩頭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沒遮攔穆橫(穆弘)、拼命三郎石秀、雙尾蠍解寶、鐵天王晁蓋、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

(字體加粗的記載與《水滸傳》有異,相比水滸一百單八將中的三十六天罡將,本書所載多了孫立和晁蓋,少了公孫勝和林沖。)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最重要的意義不是列出36人的名字,而是將其定義為“好漢”

而龔開在贊序和後記中坦然表明了自己抬高宋江等人的目的,那就是喚起愚鈍懦弱的百姓,激發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抗金斗志:

“古稱柳盜蹠為‘海賊之聖’,以其守一至於極處,能出類而拔萃。若江者其殆庶幾乎!雖然,彼蹠與江,與之盜名而不辭,躬履盜跡而無諱者也,豈若世之亂臣賊子,畏影而自走,所為近在一身而其禍未嘗不流四海!嗚呼,與其逢聖公之徒,孰若蹠與江也……此皆群盜之靡耳。聖予既各為之贊,又從而序論之,何哉?太史公序遊俠而進奸雄,不免異世之譏,然其首著勝、廣於列傳,且為項籍作本紀,其意亦深矣!識者當自能辨之。”

所以說後世“少不讀水滸”的理由,在南宋根本不存在,反而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南宋滅亡之後,蒙古人在江南地區大肆去除漢化、奴役漢人,使得蒙元一朝江南民變不絕(詳見我之前的文章 )。文弱的漢人士大夫們雖然出不了多少力,但在暗地裡給蒙古人使壞添堵卻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於是北宋時期縱橫京東的三十六盜、南宋時期成為漢人反抗精神代表的三十六義士,在元朝就發展到了大名鼎鼎水滸一百單八將。再經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或是羅貫中(也可能是二人合作)蒐集整理加工成《水滸傳》,並一直流傳至今。

其實,宋江沒有一百單八將,他只有三十六大盜

宋江等人從大盜變成好漢,是歷史與時代發展的結果

若是宋大盜泉下有知,應該是無比欣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