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朝花夕拾》魯迅先生成長記錄童年篇

到了而立之年,童年的味道好像被記憶埋藏。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孩子,常常覺得惶恐。他們的情緒千變萬化,動作也如穿天猴般。想盡可能地去理解他們,融入他們,又彷彿找不到童年的入口。

翻開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書中,魯迅先生講述了許多充滿細節的成長故事。小時候的頑劣,天真,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對大人的好奇,都躍然紙上。原來,魯迅先生的童年是這樣子的。他的記錄也為我們培養孩子做了一個範本,學習一代文豪的成長經歷對我們培養孩子受益匪淺。

讓我們先來看看先生的百草園

《朝花夕拾》魯迅先生成長記錄童年篇

開始,先生說百草園似乎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確是我的樂園。我想象到老家常見的荒地:就是沒有人耕種的一小塊土地,上面長了一些狗尾巴草和一些高高低低叫不出名字的草的樣子。這些地方是我們常常會阻止小孩子玩耍的地方,因為有很多蟲蟻。

但是百草園的卻出乎我的意料,“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

原來百草園並不是野草一堆,而是生機勃勃。

我們彷彿看了有個小孩春天欣賞著剛發芽的樹葉,夏天聽著蟬鳴,秋天研究植物的果實,冬天又在雪地裡打著滾。這樣自然的環境讓魯迅先生和園子裡的植物動物都有了感情,到了上學的年紀,先生說了句:”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看到這裡,我想到《蘇菲的世界》,小蘇菲有個自己的樹洞,每次收到哲學家的來信,她就會去那個只有自己知道的樹洞,小心翼翼地拆開信開始讀。有時候也會在樹洞裡觀察外面的世界。

小孩子如果能有個屬於自己的樂園那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孩子在這個地方會非常放鬆,他不需要面對家長的壓力和家長之間的矛盾,他可以靜靜地在自己的天地裡感受生命。哪怕只是觀察一對蟋蟀或者是看何首烏藤蔓交織的樣子。在這種寧靜的環境裡,對孩子的心靈發育是最好的。

然後,人們常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饋贈。著名的中醫羅大倫老師說過:“讓孩子多在大自然裡,孩子的身體都會變好。”可能是因為大自然充滿無限元氣和能量吧。我們也能夠體會,有時候心情覺得抑鬱了,在海邊走走,或者去植物很多的公園走走,就會覺得神清氣爽。孩子比大人更加敏銳,所以如果孩子能多在自然的環境下成長,那麼身體和精氣神都會特別好。

還有,在百草園裡,童年時期的魯迅先生就培養了專注力,先生後來能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想必也有專注力高於常人的原因。

《朝花夕拾》魯迅先生成長記錄童年篇

接下來,我想談談魯迅先生和他的養育者之間的關係

從小,我們就學過先生寫的《阿長與山海經》,這個阿長,就是一直帶著魯迅先生的保姆了,喚做“長媽媽”。

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吐槽了很多長媽媽的壞毛病,比如喜歡切切察察,還喜歡向母親告狀,夏天睡覺在床上擺大字,甚至謀害了先生的隱鼠。可是,也許只有最親的人才會如數家珍般地數落你的壞毛病吧,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先生對長媽媽濃厚的感情。

想必長媽媽待迅哥一定視如己出,非常疼愛。山海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別人不肯做的事情,她卻肯做,趁著休假買來了山海經的繪本,先生高興不已,也感動不已。

文章還寫了很多長媽媽教規矩的地方。長媽媽不是一個學者,可能也不認識幾個字,她教的規矩,魯迅先生自然不會太服從,可是時隔多年,先生細細地記著長媽媽教的規矩,為什麼呢?因為長媽媽教的規矩是做人的道理,它比知識更有力量,更重要的是,長媽媽教這些,是為了迅哥兒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這份充滿了愛與期待的教誨,才會深入孩子的骨髓,一輩子受用。

很多名人的養育者,也許都是非常普通的人,卻給予了他們精神上無限的關愛。我想,這份發自內心地深情,才是最無價的。也是讓人受益終身的。只有被愛的人才能激發出對生活無限的熱愛與創造力。

另外,從男孩子的視角看長媽媽,也是特別可愛的。小時候的魯迅,覺得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就是八卦的意思吧。他會覺得家裡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跟長媽媽的八卦有關係,所以討厭這一點。可能男孩子八卦細胞沒有女孩子那麼豐富吧,估計魯迅先生後來回憶起來,這樣的喜歡閒碎家常的長媽媽,是最接地氣的。如果家裡有男孩子的朋友,可能有很多家常話就沒辦法在男孩子身上找到共同話題了。但是男孩子也有他們感興趣的,比如山海經,哈哈。長媽媽就是這樣投其所好的。

《朝花夕拾》魯迅先生成長記錄童年篇

最後,我們終於在三味書屋看到了一代文豪的啟蒙老師。

三味書屋中間掛著一塊匾,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這些細節為什麼會如此深入腦海呢?有沒有可能是這份對聖賢和知識的敬畏之心,讓先生銘記於心。可能隨著西方文化的深入,我們的教育也變得不拘泥於形式,已經沒有這種向先生行禮的文化了,但是尊師重道應該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要懂得的道理。

接著,魯迅先生回憶了教書先生的戒尺和他嚴厲的樣子,但是著重筆墨介紹的是教書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學生們的聲音都低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這時,魯迅先生心想,這一定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這一段描述特別有代表性,我們常常說讓小孩子培養好的習慣,其實,以身作則就是特別好的方法,當你放下手機去閱讀的時候,小孩子也一定會想,到底是什麼書這麼好看呢,可能當時他並不會馬上和你一樣也開始閱讀,但是這個疑惑在他心裡,就像一枚種子,過段時間,一定會促使他也去閱讀。

最後,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不能不說沒有這第一位啟蒙老師如此如醉閱讀的功勞。

《朝花夕拾》魯迅先生成長記錄童年篇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從記憶中抄出來的,閒靜時候讀起,覺得一身輕鬆,彷彿又回到了無憂無慮地童年時代。我們的童年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希望能以先生的童年作為指引,為我們的孩子的童年多增一點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