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我國有哪些地方把:“去”讀“ke”的音?

梁叫獸的秘密


柳州,上林三里,百色,河池等地帶有柳州話的都這樣讀,克哪塊?克哪點?











上林三里紅


有些讀音現在已經“語同音”啦。去(qu)發“克”(ke)音,是我小時候的記憶,我奶奶就是這麼發音的,老太太生於1888年,土生土長的綏遠省人,現在我們這裡歸內蒙。七十歲以下的人都讀qu去音。還有尾巴(yi ba),識字人都讀wei ba, 五更(wu jing),識字人都讀wu geng。耕地,名詞讀作geng di,動詞讀作jing di。


張非9


去在我們樂平念竊,但在樂平鎮橋念克,第二聲。他也念克,第四聲,我念阿,第三聲,數字表示聲調。有段繞口令很滑稽:克4屋裡個克4跟克4屋裡個克4相打,阿屋裡個克4克2拖,克4屋裡個克4丟破克4屋裡個克4北打,單打阿屋裡克2拖個克4。意思是,他們打架,我家裡人去勸,他們自己不打架了,反而打我家去勸的。


讀後感HCJ


我老家是吉林的,父親來到廣西六十多年了,有時聽他口中說“德惠街”、“四平街”為“德惠該”、“四平該”,顯然是將“街”說成“該”。我一直不解,相隔幾千裡的兩地,怎麼東北吉林“街”的發音竟會同廣西桂柳一帶相同。


寶姥爺


感覺南方一些(或許是很多)地方,會把拼音字母g、k、h和j、q、x捉對兒顛倒。例如會把“解放軍”讀成“改(或許會讀成二聲)放軍”,把“鞋子”說成“孩子”。包括東北很多地方,老一輩的人,都會把“上街”說成“上該”。另外,“卡”、“巷”、“行”等幾個字都有跟這幾個字母有關的雙讀音,或許跟這種捉對顛倒也有直接的關係。另外,現在標準讀音為“gāngǎ”的“尷尬”兩個字,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辭海》中,用“反切”法標出的讀音是“jiǎnjiè(音“減借”)”。另外,很多老一輩的東北人,會把“打更(dǎgēng)”讀作“dǎjīng(音“打經”)”、“耕地(gēngdì)”讀作“jīngdì(音“經地”)”,也應該也是這種捉對顛倒的表現。當然,當其後的韻母沒法與捉對的聲母相拼時,會自然地換成可以相拼的韻母,例如把不能跟“ǖ(v)”相拼的“k”,將韻母換成“e”。另外,“巷”字兩個讀音的“hàng”跟“xiàng”、“行”字兩個讀音的“háng”跟“xíng”,也都屬於這種情形。


響箭6


雲南保山就把“去”讀“克”,去那兒~克那兒。



BS昔年


革命老區南京市六合東王長壽街一帶人,家念ga,街念gai,間念gan,解念gai,河念ho,巖念ai,去唸kei,姐念zie,佳餚念佳Xiao,鞋子念hai子,螃蟹念螃hai,鹹念han,下念ha,睡覺念睡gao,教你念gao你,北念Bo……還有叫父親為dada,叫姑母為niannian,叫小孩為細伢子,叫女孩為丫頭,小青年為小老爹,已婚婦女為嫩(奶)臉盤(模)子,已婚男性為老臉盤(模)子……不知全國何處也有此同音?


馬齊曄


聲母應該是kh,單讀KH,因k是爆破音,連讀H



用戶3485422457492


甘肅河西走廊“qu”讀“ke”,ke哪料,ke蘭州料!



956221699037


把“去”讀成ke,是由北方的山西起源、在2000年前的秦代開始由朝廷派到西南的山西兵和官員傳到西南的。比如桂林方言中就是這樣,有很多方言跟山西西北的方言完全一致,甚至連各種罵人的話也一樣,最惡毒的罵人話也是一樣的。

我父母都是山西五寨縣人,我從小說山西話,到桂林定居後,同事發現我以前沒來過南方但桂林話我都能聽懂,後來我注意到這一點就去研究,發現了這個現象。特別是很大比例的方言都一致,這說明西南官話中一部分是由山西話融合為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