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俄羅斯在哈爾濱留下的印記

二十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哈爾濱成了國際性商埠,先後有三十三個國家的十六萬餘僑民聚集這裡,有十九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因此就帶有了濃郁的異國情調,特別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俄羅斯的印記。

東道主知道我們來一趟哈爾濱也不容易,便建議我們到俄羅斯的哈巴羅夫斯克(也稱伯力)或者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看看,我問到這些地方有多遠,他們說都在七、八百公里左右,我說太遠了,就不麻煩了,還是自己到中央大街、索菲亞大教堂等地方逛逛吧。

聞名遐邇的中央大街是首選,之前我被這個大字誤導了,以為中央大街即使沒有長安街那麼寬闊,至少也是……呵呵,現在我腳下的這條大街目測還沒有桂林的中山路寬,居然也叫大街,嘖嘖,實在讓人意外!中央大街其實就是一條步行街,始建於1898年,由俄羅斯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於1924年完成,初稱中國大街,1925年始改稱今名。它北起松花江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米,寬21.34米,其中方石路寬10.8米。最奇特的是街上鋪的石頭是花崗岩條形方塊石,以縱向衝上鋪滿,長18釐米寬10釐米,其形狀大小如俄式的小麵包,一塊一塊,精精巧巧,密密實實,光光亮亮,據說這些方石塊還能磨上一、兩百年。

俄羅斯在哈爾濱留下的印記

中央大街上的街石

中央大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彙集了歐洲十五至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風格,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格,十八世紀的折衷主義風格和十九世紀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等在西方建築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流派,是中國國內罕見的一條建築藝術長廊。這裡彰顯出老哈爾濱獨特建築文化及哈爾濱人的歐式生活,它是目前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之一。

哈爾濱的秋林公司聞名遐邇,使人不由自主想起秋林紅腸和大列巴麵包。秋林公司原名秋林商行,由俄鉅商伊萬·雅科列維奇·秋林在中東鐵路正式通車之前的1900年5月於香坊區開辦,在中央大街上建有兩處經營場所,現位於中央大街137號的秋林商店舊址是一棟建於1919年屬於新藝術運動風格的三層樓房,而位於中央大街的187號的原秋林公司道里分公司的二層建築則屬於文藝復興風格。中央大街上還有屬於巴洛克風格建於1909年的松浦洋行(現教育書店),屬於文藝復興式風格建於1917年的協和銀行(現婦女兒童商店),屬於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建於1925年的萬國儲蓄會(現哈爾濱市教委)。現在中央大街兩側佈滿商業、飲食服務網點,成為哈爾濱市最繁華的商業街。

俄羅斯在哈爾濱留下的印記

中央大街187號原秋林公司道里分公司

奮鬥路原名果戈裡街,也是哈爾濱最富有俄羅斯風情的商業街,由俄羅斯著名作家果戈裡的名字命名,最有特色的是這裡曾經有俄式有軌電車,沿街還有一處阿列克耶夫教堂廣場,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活動!早在18世紀初期,伴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築和“新城市規劃”的實施,果戈裡大街出現了雛形。1902年,秋林公司為擴大經營,將位於香坊區的分公司遷至南崗區東大直街與奮鬥路交匯處,並蓋起了樓房,從此,在秋林公司左右興起多家俄國人的商號、藥店等商鋪,果戈裡大街也逐漸擴展開來。1925年果戈裡街改為義州街。1958年,為紀念毛澤東主席視察哈爾濱時題詞“奮鬥”而改稱為奮鬥路。

聖索菲亞教堂離中央大街不遠,沿西十四道街過尚志街和兆麟街就到了。這座原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的隨軍教堂,始建於1907年3月,全木結構,佔地面積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佈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風格建築,主穹頂、鐘樓又有俄羅斯傳統的帳篷頂、洋蔥頭造型。1911年,在木牆外砌了一層磚牆,成為磚木結構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聖索非亞教堂進行第二次重建,1932年11月25日竣工,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哈爾濱解放後,蘇聯政府將索菲亞教堂產權移交給哈爾濱市政府。1960年教堂被關閉,曾作為哈一百的倉庫、話劇院的練功房。文革期間,教堂遭到嚴重破壞,建築主體破損,教堂內壁畫、樂鍾、十字架丟失。1986年,教堂被哈爾濱市政府列為市級一類保護建築。199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俄羅斯在哈爾濱留下的印記

在索菲亞教堂前

索菲亞在古希臘文化、猶太文化中是“智慧”的意思,因其詞性是陰性,故而代表陰柔之慧,逐漸成為女性、美麗、智慧的代名詞。最早在公元前約十二世紀的古希臘就出現了索菲亞智慧女神形象,在基督教中索菲亞女神是為上帝造天地萬物世界效勞的“工師”,也是上帝和宇宙、萬物、人類相聯繫的紐帶。據說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亞,在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布爾)始建聖索菲亞大教堂,但很快就在戰火中被摧毀。公元537年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在原址上重建,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土耳其聖索非亞大教堂。現在全世界的索菲亞教堂數不清,保加利亞的首都就因城內建有聖索菲亞教堂而定名為索非亞。

我們走進索菲亞教堂,抬頭只見穹頂極其宏偉壯觀,穹頂內牆面富麗堂皇而又高雅別緻。教堂正門篷頂為鐘樓,是懸掛一大六小共七座樂鐘的地方,據說每逢重要宗教節日,鏗鏘的鐘聲響徹雲霄,連幾十公里外的阿城居民也能聽到。教堂內共有一主兩輔三處唱詩臺,正門門廳上是主唱詩臺,由左側樓梯可以上去,處於兩側耳門門廳上的輔唱詩臺突出在半空中,給碩大的大廳空間平添了一個二層平臺,現在教堂功能已不復存在,當然不再唱詩。現在教堂內部已改為建築藝術館,主要展示哈爾濱市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建築藝術,其內容有哈爾濱的城市發展沿革、街道建築景觀、風俗民情等。展覽以圖片為主,總計近400張老照片介紹了哈爾濱城市早期從小漁村嬗變發展成城市雛形的歷史過程。

俄羅斯人信仰的東正教是屬於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的正統派,建造索菲亞教堂是他們的本能,因此在他們佔領下的哈爾濱建造一座索菲亞教堂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不過在別人的土地上不打招呼就建了一棟房子,其意就是要想長期霸佔,這是沙俄侵略中國留下的又一見證,也是滿清統治者的怯懦、愚蠢給中國留下的恥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