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全球最大造船集團成立“南北船”合併了

央企重組又下一城,全球最大造船集團成立——

“南北船”合併了!(銳財經)

11月26日上午,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俗稱“南北船”)合併重組後形成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並舉行揭牌儀式,宣告“南北船”合併重組最終落定,併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分析人士指出,“南北船”合併是繼“南北車”“寶鋼武鋼”等合併後,央企重組邁出的又一新步伐。大型國企適當兼併重組,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行業集中度,避免惡性競爭,而且還有助於集中資源進行研發,最終實現國有企業做優做強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南北船”強強聯合

據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麗莎介紹,目前國企特別是央企兼併重組主要有三個方向:

一是橫向的同業間合併。諸如寶武合併、南北車合併等,其目的在於提高集中度,化解過剩產能,發揮規模效應,提高央企競爭力。同時,也包括“強並弱”型合併重組,如港中旅合併中國國旅集團等。

二是縱向的產業鏈上下游合併,或利用資本運營公司進行跨行業合併。如神華集團與國電電力的兼併,其主要目的在於做大做強、發揮協同作用或推動轉型升級。

三是基於業務特點的共建共享。比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3家通信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了鐵塔公司,節約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節省大量投資。中央企業通過重組實現了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盤活了存量,減少了同業競爭和重複建設,優化了國有資本的佈局與資源配置。

“南北船”合併顯然屬於“強強聯合”。在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看來,“南北船”的合併,將不會是簡單的機構合併,重點在於佈局調整與戰略性重組。通過梳理產業鏈,重組後的產能規模不會擴大,但調配的可控性增大了,更加有利於做優做強,實現優勢互補。

重組釋放更多活力

重組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從相關企業的實踐來看,進行針對性的整合顯然有助於凝聚優勢、釋放活力。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近年來積極構建智能遠程中心,開發鋼渣處理深度淨化除塵技術,探索研究智能化無人工廠等技術,採用數字化設計、無人化車間和遠程監控等智慧製造理念,升級出了更具競爭優勢的綠色智慧型滾筒渣處理系統。目前,該系統已獲得75項專利、15項技術秘密,並憑藉革命性的技術與全方位的服務,在東方特鋼、邯鋼、酒鋼、韓國浦項制鐵、印度JSW公司、印度TATA公司、巴西CSP等國內外知名鋼企成功得到推廣應用,其良好的環境效益獲得各界認可,也贏得了用戶和市場的認同。

南車北車合併而成的中車,如今已成為全球知名的創新型企業。今年7月,中國中車研製的智軌電車首次“出海”2022年世界盃舉辦地卡塔爾,接受極熱環境測試,以適應當地複雜極端的氣候條件,滿足當地交通需求,助力提升卡塔爾國家交通運輸的出行品質。

“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嚴重、國際間產業競爭更加激烈的新形勢下,必須切實推進企業兼併重組,深化企業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抵禦國際市場風險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促進企業兼併重組,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周麗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國企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出了明確論述。

今年以來,除了國企自身整合之外,更大範圍的重組也在國企改革大背景下有序開展。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25日,按照首次公告日計算,剔除併購交易失敗案例,今年有超過400家上市國企參與併購交易案,同比增加近1成。多位專家表示,無論是國企之間的兼併重組還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終的落腳點都在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上。

周麗莎表示,落實好十九屆四中全會重要精神,今後要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市場中把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這意味著,國企兼併重組不會停步,改革將繼續深入。李錦則認為,未來,中國還有望積極推進電力、有色金屬、鋼鐵、海工裝備、環保、免稅品等領域專業化整合,“可以說,本次‘南北船’合併將為其他行業國企重組提供有益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