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黃河千年發展史:黃河之黃,黃從何來?

黃河千年發展史:黃河之黃,黃從何來?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合拉達合澤山東麓的約古宗列渠。

“黃河”之名稱是因該河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水色尚黃而得名。

在歷史文獻中,黃河有多種不同名稱的記載,它們從不同層面反映了人們對黃河的理解和認識。

春秋以前,並無“黃河”這一名稱,說明黃河並非天然是黃色,而是因其流域植被被不斷破壞所致。

文獻記載此前的黃河,多以“河”或“河水”名之。

古文獻《山海經》中記載: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仗,化為鄧林。”

據中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名著之一《尚書·禹貢》裡記載:“導河積石”、“入於河”。

這些文獻中所說的“河”、“河水”均是指現在的黃河。

黃河泥沙含量增加,且導致河水尚黃大概始於春秋及其後期。

成書於春秋末年的《左傳》中就有“俟河水之清,人壽幾何”的慨嘆。

黃河千年發展史:黃河之黃,黃從何來?

後漸有“濁河”、“黃河”的記載:

“夫齊,東有琅琊、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

文中的“濁河”,指的就是黃河。

《漢書·溝洫志》中更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鬥泥”的說法。

《漢書》卷16《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中有“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的記載,這是“黃河”之稱的最早記載。

但在當時民間少有人稱之,在唐宋以前的文獻中,仍多以“河水”相稱。

唐宋以後,尤其到了宋代,“黃河”這一名稱才被極普遍地使用起來。

這反映了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後,黃河流域的植被破壞已相當嚴重了。

如《宋史》中記載:“黃、汴、清、御”

,這裡把黃河簡稱為“黃”。

在北宋的小說集《太平廣記》中載:

“禹鑿山斷門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

這反映了自宋朝以後,“黃河”之稱的使用頻率是相當高的。

這也足以證明,自宋朝及其以後,大量邊遠人口湧入內地和中原,加上戰爭頻繁,黃河上游的樹木被大量砍伐,水土保持極差,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河水含沙量大增,一“黃”字足以代之,黃河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黃河”了。

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河的患病,給黃土高原地區和中原大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黃河的有些名稱反映了黃河的發源地及其流經地域風貌。

如上文所引《山海經》及《尚書·禹貢》的有關內容都含糊地指出黃河起源於“積石”這個地方。

《說文解字·水部》記載: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崑崙,發源注海。”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河水注》中寫道:“(積石)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中。”

隋朝在青藏高原東北部設置河源郡,治所赤水城在今青海省興海縣東南的黃河西岸。

唐朝把積石山分為大積石山和小積石山。

黃河千年發展史:黃河之黃,黃從何來?

元朝世祖忽必烈曾親自派人考察河源,並有《河源記》傳世。

到清朝時開始認識到黃河的河源共有三條之多,其中卡日曲為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組織了對黃河的綜合考察,肯定了黃河的正源為卡日曲。

這說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黃河之水哪裡來”這個問題的探索結果是不同的,這是一個不斷地接近真理又永遠不能窮盡真理的過程。

事實上,就是今天的地理學界,黃河的真正源頭在哪裡,仍在爭論之中。

有些五朝對黃河河源的問題毫無建樹,這是與該王朝的疆域密切相關的,如宋朝,它一直無暇顧及西北邊疆,所以至今尚未發現有關此問題的記載。

在歷史時期用不同名稱對黃河的記載還反映了黃河的流經區域的地理狀況。

《尚書·禹貢》載:“黑水,西河惟雍州。”文中“西河”是指黃河流經我國西部地區。

《水經》卷二中記載:“河水又東北逕朐卷縣故城西。”

酈道元注:“河水於此,有上河之名也。”“朐卷縣”即今寧夏中衛縣,黃河於此稱“上河”。

《水經》卷三載:“河水之北,屈而為南河出焉。……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

是說黃河時入陰山南麓,分為兩支,稱為“南河”和“北河”。

《水經注》卷二載:“河至金城縣,謂之金城河,隨地為名也。”

金城縣即今甘肅省皋蘭縣西南,漢代置金城縣,黃河流經於此,稱為“金城河”。

《漢書·西域傳上》中記載:“蒲昌海,一名鹽澤池也。……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認為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雲。”

這說明黃河出積石山,進入今甘肅省,稱“中國河”。

黃河千年發展史:黃河之黃,黃從何來?

《明史·河渠志一》記載:

“洪武二十四年(黃河)改流,從汴梁北五里許,由鳳陽入淮者為大黃河,其支流出徐州以南者為小黃河。”

這是說,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改道,一支由安徽鳳陽進入淮河,另一支流向徐州,分別稱為“大黃河”和“小黃河”。

另一些古稱則反映了黃河的水系構成及其規模。

遠古時期,黃河在今山東境內為九支,統稱“九河”。

《尚書·禹貢》載“九河即道”。

《漢書·地理志》:“九河既道”。顏師古曰:“九河,河水分為九,各從其道。”

這九河分別是:徒駭河、太史河、馬頰河、覆 河、胡蘇河、簡河、挈河、鉤盤河和高津河。

“九河”合而為一,名為“逆河”。

黃河千年發展史:黃河之黃,黃從何來?

《尚書·禹貢》又載:“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

《史記》卷二“正義”曰:“同合為一大河,名逆河,而夾右碣石入於渤海。”

黃河因水面遼闊、雄偉壯觀,被稱為“大河”、“洪水”和“洪河”。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載:“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

“洪水”、“洪河”皆是對黃河之宏大的描述。

瞭解黃河的發展變化,不難發現,黃河的發展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史密切相關。

正所謂“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保護生態環境,留住水光山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