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瓜媽說:

前段時間,有媽媽很困惑地留言問我,“娃說話不算數,到底該怎麼治?”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說實話,這種明明說好的,到了時間娃卻說話不算數、耍賴的情況,咱當媽的哪個沒遇到過?

說好只看15分鐘動畫片就洗澡睡覺,結果……

說好去超市不亂要東西的,結果一進門就開始各種鬧,又要棒棒糖、又要薯片;

說好第二天乖乖上學,一覺醒來就不認賬了……

還有媽媽跟我說過,為了讓娃說話算數,她甚至把跟娃商量、娃點頭答應的過程手機錄下來。娃反悔的時候就給他看視頻,結果照樣沒用。搞得她常常情緒失控,朝娃大發脾氣。

就像留言媽媽說的,在我們成年人的觀念裡“言而無信”是原則問題,因此養育孩子過程中,媽媽們常常會嚴格要求孩子“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可偏偏,小孩子就是不受控制地出爾反爾,到底是為什麼?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我們今天來聊一下。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01

“說話不算數”並不是孩子的叛逆

其實,不光是孩子,生活中我們大人“說話不算數”的情況也並不少見。有次瓜瓜放學回來很高興地告訴我,同學Alina約他第二天去她家裡玩,讓我帶他去。

小朋友有了自己的社交,老母親我自然很高興地答應了,卻完全忘記第二天是他幼兒園的家長會。

結果第二天,我直接從單位去了幼兒園,當然就沒法帶瓜瓜去同學家。

晚上一回家,瓜瓜就很生氣地朝我喊,“媽媽,你說話不算數!說好帶我去Alina家的!”我這才想起自己的失約,一時無語。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是呀,我們老是教育孩子要“說話算數”,可生活中就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變數,怎麼可能事事都按照約定來呢?本來答應娃下班帶禮物回來的,結果一忙就忘買了;計劃週末帶他去博物館,卻因為臨時有工作,只能推遲……

瓜瓜的這次反擊,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自己也常常“變卦”,可為什麼娃的“說話不算數”會讓父母如此難以接受?無非是因為我們無形中把孩子當下的行為,投射成他未來的樣子,怕他成為一個“言而無信”的人。為了避免這個“想象中可怕的未來”,我們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教育孩子的機會。

其實,娃之所以總是“出爾反爾”並不是叛逆,也不是他在變壞,這只是娃成長髮育中的一個正常階段而已,這跟他們的思維模式有關。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02

娃只會“動作思維”,

他們很難預測問題



在陪瓜瓜玩樂高的時候,我發現瓜瓜經常“說話不算數”。

剛開始我們說好,一起拼個鱷魚。可玩著玩著,瓜瓜高興地拍手說,“媽媽你看,我拼的小房子漂亮嗎?”

過了一會兒又叫我看他拼的小火車,“哈哈,媽媽你看呀,這個小火車像不像托馬斯!”

看他開心的樣子,早就忘記自己剛開始的目標是“一隻鱷魚”了!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其實,這是嬰幼兒典型的思維特點,專業術語叫“直觀動作思維”,就是伴隨著直觀動作進行的思維。動作開始,思維開始,動作停止,思維也跟著停止。

瓜瓜最開始想要拼“鱷魚”,但伴隨著動作的自然發生,他發現自己拼出了不同的東西,於是思維就跟著動作走,繼續眼前的拼搭,而忘記了最初的目標。

一般來說,2歲之前的娃思維模式主要是“動作思維”。上了幼兒園之後,“形象思維”才逐漸發展起來,並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對於小孩子來說,在當前,讓他預測未來的感受或決定,是有一定困難的。有的小朋友答應好媽媽乖乖去幼兒園的,一路上也很高興,可一到了校門口就反悔哭鬧起來。這都是因為,娃是活在當下的,他對未來或者沒有置身其中的情景很難預測和想象。

他們沒辦法預測並抽象地思考問題,這超越了他們的認知發展水平。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不再執著於“必須”的信念時,通常就能更加坦然,接納孩子可能就是有這種“油鹽不進”的時候,就不會過於焦慮,也沒必要嚴陣以待、錙銖必較。

當然,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需要給孩子樹立一定的規則感的,這就需要我們的慢慢引導和幫助。

03

幫娃說話算數需要一點“套路”

土根3歲了,Cindy說她遇到需要和土根約定的事情時,會分三步走。

第一步,做足儀式感,比如提前拉鉤。這相當於一個強調和加深印象的過程,雖然不是百分百奏效,但有了這個鋪墊,往往執行時間到了,土根“礙於面子”不會那麼容易反悔。

如果娃還是反悔,就用第二招“警告”

土根有一陣子不肯好好吃飯。Cindy有次趁他想多看幾分鐘動畫片的時候,要求他一會兒要乖乖吃飯,跟土根拉鉤確認。但等他看完動畫片,又耍賴不吃。Cindy就會“警告”他,“我們剛拉鉤了喲,你如果說話不算數的話,以後媽媽就不相信你了,也沒有動畫片看啦!”

當然,警告也不是一定有用,有時候他實在不想吃,也不能特別強迫他,強迫只會造成更糟的結果。

兒童教育專家侯瑞鶴博士說:

如果父母堅持用成人的標準強烈要求孩子“說話要算數”,可能產生兩種極端情況:

一種是親子之間陷入焦慮的對抗中;

另一種是孩子放棄了自我意志,找到一種簡單的方法贏得父母的愛,即服從父母。表現出很乖巧的樣子,同時會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到,而不敢許下哪怕很小的承諾。

雖然不能強迫,但我們還可以用第三招,表達媽媽對他的失望:“媽媽好傷心呀,你答應我的,現在又反悔……”。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有一次,土根又耍賴不吃,但被Cindy警告+失望一波刺激之後,竟然坐下來把飯吃光了。

這個時候,一定要給娃及時的讚賞和鼓勵,而且程度要比平時更大。比如平時娃表現比較好的時候,能得1顆星星。但是今天他說話算話,他願意為自己的承諾承擔責任,那麼這個時候可以翻倍,獎勵他2顆星星

當我們越關注孩子的正面行為時,那他的積極表現就會越持續,越不斷被放大。而如果一直在關注孩子的負面表現,那麼看到的永遠都是他的不良行為,都是他說話不算數,都是他的暴脾氣,都是他的出爾反爾。

瓜媽最後說:


指導孩子遵守約定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孩子們想盡辦法的逃脫和搗亂。我們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和靈活的手段

,多想一些辦法幫助孩子約束自己,千萬不要硬碰硬,要以柔克剛,循循善誘。

有段時間瓜瓜晚上總是玩不夠,很抗拒去洗臉刷牙。說好九點睡覺,總是一拖再拖搞到十點,拉鉤也沒用。

後來我是用一冊繪本解決了這個問題,小兔卡爾系列的《晚安,爸爸》。

卡爾總是不想睡,爸爸想出了一個跟他玩“小火車的遊戲”。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爸爸會吹兩聲口哨,然後大喊“請注意,請注意!拖鞋號列車就要進站了,請所有乘客登上列車,閉上眼睛!”

然後小兔子卡爾會很開心地踩在爸爸的拖鞋上,被爸爸這趟小火車帶著走……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第一站是廚房,媽媽會配合父子倆演一出火車站售貨員……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第二站就是洗手間了,乘客卡爾需要下車洗臉刷牙……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經過這樣一個段開心的旅程,終點站“臥室”終於到了!卡爾開心地跳上了床,大喊“晚安爸爸~”

T2的娃總是“出爾反爾”,問題大了?

瓜瓜非常喜歡這套繪本里的遊戲,到了睡覺時間,我們就從這個遊戲開始,邊玩,邊愉快地把睡前準備做完了!這其實也是我以前提到過的“遊戲力”的巨大魔力。

所以當孩子“說話不算數”時,我們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焦慮地一味盯著他的“負面行為”,而是在愛與堅持的原則下,想更多辦法。其實很多孩子的行為問題,不是解決不了,我們調整思路和方法,孩子就會有令人驚訝的變化。



大家都來說說,娃說話不算話的時候,都是怎麼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