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黃河建大壩,礙事的宮殿移走重建,耗時10年,打臉捷克專家


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為紀念八仙之一呂洞賓而建,因地處永樂鎮,俗稱永樂宮。位於黃河北岸、道教師祖呂洞賓的家鄉山西芮城縣,始建於13世紀初至14世紀,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

是中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著名的元代道教宮觀,以典型的元代木結構建築和大面積的精美元代道教壁畫聞名於世。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圖》是目前中國古代最大的人物畫。

現存元代壁畫總面積達1005.68平方米,是堪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壁畫名跡媲美而創作時間又早200年的藝術珍品。是國內僅次於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集中區。

1956年,為了根治黃河水害,開發利用水利資源,中央人民政府決定興建水利樞紐工程。而當時中國並沒有這樣的技術條件,1954年,蘇聯提供設計方案,在黃河晉、陝、豫三省交界的三門峽修建大壩,以此治理黃河水患,為下游提供電力資源。

而永樂宮卻位於水庫淹沒區,為保存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國務院決定整體搬遷永樂宮。

最為著名的是埃及阿布辛貝神廟,這座以巨像石雕聞名的神廟在聯合國大力支持下,瑞典專家提出切割拆卸重新裝配的方案,將神廟後移180米,比原址高65米。持續4年,耗資3600萬美元。

兩名捷克專家提出,僅壁畫揭取下來,預算費用是200萬元,整體搬遷工程預算約500——1000萬元,這個數字按照當年的財政收入來講,近乎一個天文數字,從山西省財政年表上看到,這個數字約等於當時晉南地區全年總財政收入的一半多。

而條件遠不止此,捷克專家提出要15名中方工程師級別的人當助手,要修一條柏油馬路,而且要蓋專家樓等等,“在當時,這些條件都很難辦到。”

“看看,咱們能不能自己搞”,當時周恩來總理在國務院開三門峽蓄水工程專項會議時提出了“自己搞”的想法。

最終的搬遷方案是先拆幾座宮殿的屋頂,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鋸法,用鋸片極細微地將附有壁畫的牆壁逐塊鋸下。

在搬遷過程中,共鋸出了550多塊,每一塊都劃上記號。再以同樣的鋸法,把牢固地附在牆上的壁畫分出來,使之與牆面分離,然後全部劃上記號,放入墊滿了厚棉胎的木箱中。

牆壁、壁畫薄片和其它構件,逐步運到中條山麓,先重嵌宮殿,在牆的內壁上新鋪上一層木板,再逐片地將壁畫貼上,最後由畫師將壁畫加以仔細修飾。

曾被認為“神仙都難以辦到”的永樂宮搬遷工程,在老一輩文物工作者艱難而科學的探索下,在工匠師傅們艱苦而頑強的奮鬥中,所有殿宇建築以及壁畫碑碣等附屬文物均成功地被遷移復原,平穩落戶新址,在異地獲得重生。

這項工程歷經10年時間終告完成。

浩大的搬遷工程所創造的歷史:工程持續時間最長——約十年;搬遷壁畫面積最大——1005.68平方米;搬遷建築佔地面積最大——約15公頃;搬遷建築年代最早——700餘年;留存手寫資料最多——20000餘頁;搬遷建築構件量夠大——數以千計,重達10噸。

圖為專家將牆上的壁畫鋸掉

時任山西省省長的衛恆親自批示,從太原調過來四輛蘇聯產的“嘎斯小貨車”,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運送壁畫。整整4天完成。

大殿的瓦片揭取

揭瓦

人工把文物背下房頂

移建後,在芮城縣城的永樂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