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提起王昭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四大美女之一,為民族和平自願遠嫁匈奴,留下的各種傳奇故事燦若星辰。不過,要很遺憾地跟大家說,那都是民間傳說,正史上記載的信息信息少得可憐,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昭君

  • 一、王昭君,姓王,名不詳,史書中出現過王昭君、王嬙和王檣的稱呼,不知道哪一個是名字,哪一個是字號;
  • 二、王昭君出塞前的身份是掖庭待詔,南郡秭歸人;
  • 三、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王昭君被漢元帝賜給呼韓邪單于為閼氏;
  • 四、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生有一子,叫伊屠智牙師;
  • 五、王昭君嫁給呼韓邪不到三年(前31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後以胡俗,改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雕陶莫皋(即復株累若鞮單于);
  • 六、王昭君與復株累若鞮單于生有兩個女兒,長女名“雲”,次女名不詳;
  • 七、鴻嘉元年(前20年),復株累若鞮單于去世,一年多後,王昭君病逝。

其它所有關於王昭君的故事,都是民間傳說,不是真的,甚至史書一個字都沒提到王昭君的相貌。

這個結論讓大家很失望,一位幾千年來,被視作民族英雄的大美女,故事竟然這麼蒼白!那麼傳說中,王昭君在漢匈和平中的作用,以及她在匈奴的地位究竟如何?呼韓邪單于真的對她寵愛有加嗎?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

我們就從呼韓邪單于的身後事,來探析這幾個問題。

王昭君真的很受寵嗎?

先說王昭君出嫁時的身份。民間傳說,王昭君被賜皇家公主,以公主身份和親。這個說法靠不住,沒有任何史料記載王昭君被賜公主名號。不過既然是賜婚,總不能連個名號也沒有吧?可惜史料查不到任何明確記載。因而,有人推測,“昭君”很可能就是名號,而非其本名。

漢代給女子封君是常有的事,女人封君等同於男人封侯。皇室貴戚女子經常可以得到這份待遇,所以,王昭君極有可能以皇親身份出嫁。

再說王昭君在匈奴的身份——閼氏。閼氏就相當於漢族的皇后,不過,不要以為王昭君因此就是呼韓邪後宮第一人。呼韓邪單于有史可查的閼氏,至少有五人,她們分別是:大閼氏(呼衍王小女兒)、顓渠閼氏(呼衍王大女兒)、屠耆閼氏、第五閼氏和寧胡閼氏(王昭君)。

這就是少數民族的習俗,跟漢民族不一樣,漢民族皇后只能有一個,諸如匈奴、烏孫、金等少數民族,他們的王后往往有好幾位。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昭君

《漢書》有明確記載說:“始呼韓邪嬖左伊秩訾兄呼衍王女二人。”大閼氏和顓渠閼氏是呼韓邪單于的心頭肉。有人質疑,那是最初的情形,畢竟大閼氏和顓渠閼氏已經年老色衰了,王昭君來了以後會不會發生改變?

不知道,沒有史料記載。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王昭君的政治地位,肯定遠遠不如呼衍王的兩個女兒。

王昭君在匈奴的地位究竟如何?

我們從呼韓邪對王儲繼承人的安排,就可見王昭君的尷尬。

呼韓邪有二十個兒子,其中長子由早逝的髮妻所生,早年入漢廷,再也沒有記載,推測可能早逝。大閼氏生二子雕陶莫皋、三子且糜胥、六子鹹、七子樂;顓渠閼氏生四子且莫車、五子囊知牙斯;第五閼氏生八子輿;屠耆閼氏生九子盧渾;王昭君生十子伊屠智牙師。

請注意,這十個兒子並非按序齒排列,只是呼韓邪的髮妻及五閼氏的兒子們,按出生序齒排列,另外十個兒子,因為母親身份低賤,並未列入其中。類比於漢人習俗,剩餘的十個兒子相當於庶子,沒有地位,史書乾脆未做記載。王昭君的兒子,伊屠智牙師應該是呼韓邪最小的兒子。

呼韓邪臨終前,立最年長的雕陶莫皋為繼承人,同時規定,今後實行“兄終弟及”的繼承規則。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昭君出塞

呼韓邪為何不延續“父死子繼”,而要改成“兄終弟及”?有人說是為了將來將汗位傳給王昭君的兒子伊屠智牙師。那是想多了,跟王昭君沒一毛錢關係。

呼韓邪的本意,是將汗位傳給最喜歡的四子且莫車。不過,且莫車的母親顓渠閼氏提出了反對意見,她說:

“匈奴亂十餘年,不絕如發,賴蒙漢力,故得復安。今平定未久,人民創艾戰鬥,且莫車年少,百姓未附,恐復危國。我與大閼氏一家共子,不如立雕陶莫皋。”

且莫車還是一個少年郎,匈奴剛剛安定,他沒有能力鎮得住。這個理由很現實,最終理智戰勝了個人好惡,不過,呼韓邪為了彌補心中的遺憾,做了個補充規定:

“單于卒從顓渠閼氏計,立雕陶莫皋,約令傳國於弟。”

這就是“兄終弟及”的來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呼韓邪的心思其實就在四子且莫車身上,希望通過“兄終弟及”,最終能把汗位歸到且莫車頭上,絲毫沒有提及最小的兒子伊屠智牙師。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呼韓邪與漢元帝

呼韓邪單于死後,王昭君按匈奴習俗,嫁給了新任單于雕陶莫皋。雖說收繼制,在匈奴是傳統,但是,如果呼韓邪想讓伊屠智牙師繼承汗位,一定會對王昭君的未來作特別安排。試想一下,將來假如伊屠智牙師繼位,而自己的母親竟成了自己的嫂子,你讓一個大單于,如何處理家庭關係?

所以,不對王昭君作特別安排,就等於默許兒子續娶王昭君,也就等於將伊屠智牙師劃在了繼承人之外!

事實上,王昭君和伊屠智牙師母子倆,在匈奴王廷的存在感很低,伊屠智牙師的史料記載,比王昭君還要匱乏,除了兩次王位變更(右逐日王、左賢王)和被殺信息外,一片空白。

新朝建立後,王莽曾經試圖立王昭君的女婿須卜當為大單于,以達到控制匈奴的目的。須卜當是匈奴貴族,從法理上講,他是沒有資格繼承汗位的,伊屠智牙師既符合法理,又有漢家血統,王莽為何不立他呢?

理由只有一個,伊屠智牙師一直被排除在匈奴政治勢力範圍之外,根本沒有能力控制匈奴政治走向,立不住!而須卜當雖不是匈奴王族,但其家族在匈奴有政治地位,能控制得了局面!

由此推斷,王昭君在匈奴王廷,沒有絲毫政治地位!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昭君

西漢朝廷是如何看待昭君出塞的政治價值的?

昭君出塞後,她與漢廷的聯絡非常少,《漢書》記載只有一次,即王昭君的長女“雲”,奉命到長安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後漢書》的記錄相對較多,但大多是採用文學筆記作品內容,不可信。

也就是說,王昭君嫁到匈奴後,就像斷線的風箏,西漢朝廷對她是不聞不問。

這太讓人意外了,既然王昭君作為和平使者遠嫁匈奴,漢廷就應該跟她保持聯絡,由她充當漢匈之間的政治協調人。事實上,我們從漢成帝一朝對匈關係中,看不到王昭君的影子!

這個現象只能說明一點,昭君出塞,對西漢朝廷來說,並不是特別重大的政治事件,他們也沒有指望王昭君為漢匈和平做什麼事。

直白一點說,昭君出塞對西漢朝廷來說,政治價值不大!

反而是王昭君的女兒和女婿,在王莽的新朝時期,頻繁出入漢地,充當兩國政治協調人。不過,那肯定不是昭君出塞計劃內的事了。

既然昭君出塞的政治意義不大,為何還要讓她遠嫁匈奴呢?呼韓邪又為何要立王昭君為閼氏呢?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昭君與呼韓邪

其實也不難理解,昭君出塞名為和親,但是跟西漢立國之初的和親,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漢初的和親,是靠給匈奴送女人,送禮物,以祈求的姿態換取和平,是被動而又屈辱的方式。

昭君出塞則完全不同。

經過漢武帝幾十年持續打擊,漢匈實力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又經漢宣帝對西域的強力控制,及對匈奴恢復武力打擊後,匈奴已經處於崩潰狀態。外交上,匈奴徹底失去了西域諸國的支持,經濟上匈奴接連遭遇天災,軍事上連連失利,政治上內部分裂,五單于相互殺伐。到漢宣帝末年,匈奴的人口銳減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倘若呼韓邪單于不借助西漢朝廷的力量,匈奴分裂狀態還不知道持續多久,毀滅近在眼前!呼韓邪在漢宣帝末年,兩次到長安,以藩臣之禮拜見漢帝,並表示願意做漢廷北部邊境的守護人。

王昭君就是在這種歷史環境下和親的,與其說是和親,還不如說是賜婚,皇帝對臣僚的賜婚!

這就不難理解,呼韓邪不管王昭君什麼出身,也不管她長得美還是醜,都得立她為閼氏,人家是政治符號!至於政治價值,對西漢政府來說,他們根本不需要王昭君做什麼,甚至他們都不會記得王昭君的存在!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昭君


王昭君在漢匈和平中的歷史意義如何界定?

王昭君既沒有呼韓邪的恩寵,又不具備任何政治地位,甚至連漢廷都沒拿她當回事,為何留給我們的印象卻是顛覆性的呢?

這都拜文人墨客所賜!

王昭君身上有三個吸引人的標籤:和親使者、掖庭待詔、嫁兩代單于。這三個標籤的互動,足以驚爆眼球。和親使者,屈辱的象徵,一個為了民族利益犧牲自我的形象凸現;掖庭待詔,美女形象,身邊還有個昏君,故事太容易演繹了;嫁兩代單于,花邊與忍辱負重的完美結合點。

於是王昭君成了後人不斷加工炒作的對象,《西京雜記》、《王昭君變文》、《漢宮秋》,甚至連《後漢書》這樣的正史,都不得不採納了一部分傳奇記載。這些加工炒作,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吸引眼球,而是將王昭君作為民族英雄,塑造成一座豐碑,成為民族和平的象徵!

那麼我們該如何客觀評價王昭君歷史地位呢?

首先,昭君出塞代表了漢民族的和平願望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昭君

漢民族對匈奴人的政策一直未曾改變:和平共處!不過,漢匈自漢武帝中斷和親關係,進入戰爭狀態後,歷時百年,早已經打碎了雙方原有的平衡。

想要重建和平,就需要有標誌性的政治信號,漢匈戰爭之前的和親政策,就是表達善意的最好手段。王昭君的身份雖不尊貴,但她所扮演的角色,象徵著漢匈和平之門重新開啟。

應該說西漢朝廷的這個舉動充滿智慧,你匈奴人可以看做是重啟和親,我大漢則視作賜婚,以高調的姿態,低調的作風,既滿足了匈奴人的心願,又表達了自己和平的誠意。也只有王昭君這種身份,可以做到恰如其分地承擔這個角色。

其次,王昭君的存在客觀上安撫了匈奴人的心

當需要重塑和平局面時,被動方變成了匈奴。人與人交往、國與國交往,不自信的肯定是弱小一方,匈奴人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祈求西漢朝廷賜給他們和平的同時,心裡無比發虛。

王昭君作為和平的象徵,她的存在,就像一劑安神劑,能讓匈奴人惴惴不安的心得以平復。這就是呼韓邪冊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的原因,匈奴人民需要王昭君的存在。

最後,王昭君及其後人為漢匈和平貢獻很大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昭君出塞

王昭君的歷史價值,很可能還有一些被史書忽視的,比如她的第二任丈夫復株累若鞮單于,在漢匈和平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很難說沒有王昭君的功勞。

王昭君去世後,她的後輩子孫們,繼續承擔起了和平大使的責任,尤其是她的長女“雲”,和女婿須卜當,經常奔走於漢匈之間,為雙方的政治交往立下汗馬功勞。

另外,王昭君的兩個侄子王歙和王颯,也經常作為漢使出訪匈奴,同樣為漢匈和平貢獻了一生。

綜述

客觀地講,王昭君的事件基於歷史條件的原因,她的和親使命,遠不像民間傳說的那麼重要,她在匈奴王廷的地位也很次要,甚至關於她的故事,基本都是文學加工。

不過,王昭君作為漢匈和平的象徵,她還是承擔了歷史所賦予她的使命,對漢匈關係的改善,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後人對王昭君的附會,也不能以“編造”一詞粗魯概括。她逐漸被昇華為一種民族精神的代表,成了中華文明寶庫裡,一顆璀璨的珍珠,這何嘗不是,民族精神在王昭君身上的聚焦?

王昭君:一個被演義覆蓋了歷史的人物,她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