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關於動物擬態的文章,裡面介紹了幾種鱗翅目昆蟲

的超強擬態能力,有些甚至達到了裸眼3D的視覺效果,非常強悍。

本以為大家看到那篇文章以後會感嘆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卻沒想到招來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在下面評論,內容差不多都是這樣的:“太厲害了,不過這也是對進化論的直接否定,飛蛾的翅膀能變成蛇頭的形態肯定是冥冥之中被設計好的,不然它們怎麼知道蛇是什麼樣的!”

雖然有些評論的原話不是這樣的,但意思大致相同。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飛蛾擬態成樹葉、毒蛇的頭、貓頭鷹的臉,都是被造物主設計好的,因為它們本身肯定不知道毒蛇和貓頭鷹的圖案可以嚇跑天敵,這也就是“神創論”的觀點。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枯葉蛺蝶Kallima inachus

演化、進化、退化

當然,肯定不是所有人都持此觀點,也有許多明白人在評論下方試圖用科學的理論說服他們,但是效果不太好,原因很簡單,俗話說得好,你永遠都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這些人也大抵如此。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動物的擬態,再從擬態現象來談談什麼是進化論。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進化論中所謂的“進化”,其實指的是物種進化,確切地說是更廣泛而整體的“演化”而不是狹義上的局部器官進化,這一點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原因是還有一個詞叫“退化”,所以很多對此不甚瞭解的人就會認為進化和退化是硬相對的,如果有退化,那就不叫進化。

若是狹義的“進化”,那這麼說沒什麼毛病,但從廣義的“進化”來說的話,這麼說就不準確了。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高冠變色龍Chamaeleo calyptratus

擬態是怎樣煉成的

舉個例子,相對其他靈長動物來說,猿類的尾巴退化了,但尾巴消失也是為了適應環境做出的改變,尾巴沒了,但這對猿類的生存更有幫助,所以實際上對於猿類族群整體來說也是“進化”。

現在很多學者建議把進化更正為“演化”,這樣就能更好區分整體與局部的改變了,我本人在談到物種進化時也一直在用演化這個詞。

好了,我們再來說一下動物擬態的成因吧。

核桃美舟蛾Uropyia meticulodina為例,這是一種翅膀可以擬態捲曲葉片的飛蛾,它的翅膀是平面的,但是通過鱗粉微觀結構的排布,從某些角度可以表現出非常出色的立體視覺效果。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核桃美舟蛾Uropyia meticulodina

這種擬態現象的成因當然不是在否認進化論,也不是對達爾文的打臉,反而是典型的自然選擇案例。

什麼是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理論基礎就是自然選擇,簡單來講就是大自然把那些更適應環境的個體留了下來,而這些個體會將更適應環境的性狀遺傳下去,不適合生存的性狀則在繁衍的過程中逐漸被淘汰。

無論是核桃美舟蛾、枯葉蛺蝶還是青球籮紋蛾,變成現在這樣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也不是突然就有個體變異成現在這樣的樣子,而是一代一代經過自然選擇,基因逐漸累積的結果,劃重點,累積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青球籮紋蛾Brahmaea hearseyi

有利基因的逐步累積

也就是說,翅膀上有貓頭鷹眼睛斑紋的飛蛾,最早可能是翅膀上只有模糊的大塊色斑個體出現,這部分的飛蛾生存下來把色斑性狀遺傳下去,後代又會出現在色斑基礎上變異出眼斑的個體,這個個體把眼斑性狀遺傳下去,這部分飛蛾又比只有模糊大塊色斑的個體更容易存活,就這樣一步一步完善下去,翅膀上最終形成了栩栩如生的貓頭鷹眼睛斑紋。

它們不知道自己背上的花紋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貓頭鷹可以威懾它們的天敵,只是這樣一代一代繁衍下去,更適應環境的個體生存了下來

別忘了,昆蟲的生命週期短、繁殖迅速,每年都能繁殖多代,就算一百代裡只有一個個體出現更適應環境的變異,也有將此基因遺傳下去的可能,進行

種群更替。所以昆蟲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家族,種類多、分佈廣,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Hemeroplanes triptolemus

人工選擇的兩個類型

人類通過主動或被動改變、塑造物種的生存環境,或對物種直接進行基因選擇,也可以干預動物的演化,這也是進化論的存在依據之一,也就是我們曾經在生物課本上學過的

“人工選擇”

人工選擇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1.人類沒有直接插手選擇動物遺傳性狀,可以理解為“人為干預下的自然選擇”;

2.人類直接對動物按照需求進行基因選擇並繁育,又叫“定向選育”。

先說說第一種的案例,亞洲象Elephas maximus大家都很熟悉,以前的亞洲象具有長牙的野生個體有很多,但是受盜獵分子的影響,很多具有長牙的野生亞洲象個體被殺害,而天生沒有長長象牙的個體生存下來,將沒有長牙的基因遺傳下去,導致現在大部分野生亞洲象個體都不再有長牙了

這就是人為干預下的自然選擇,不得不說是個悲哀。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亞洲象Elephas maximus

而第二種人工選擇就很常見了,定向選育普遍存在於寵物圈中。

目前的寵物犬有數百個品種,它們的祖先都是灰狼這種動物,到現在也跟灰狼共用Canis lupus這個學名,只不過提到家犬時一般使用三名法,在種加詞lupus後面再加一個亞種名familiaris。

也就是說所有家犬和寵物犬,無論是大丹、德牧、柯基、貴賓還是吉娃娃,它們在生物學上的學名都是Canis lupus familiaris,即“灰狼馴養型亞種”。之所以不同犬種擁有各自不同的體型、骨量、被毛類型、被毛顏色,都是人工選育的結果,是繁育者將某一性狀突變個體保留下來進行繁殖,經過數代的培育最終形成了區別於其他種類的、穩定的遺傳基因。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彭布羅克威爾士柯基

狗狗、貓咪、兔子、龍貓、魚、蜥蜴等寵物的不同“品系”,都是人工定向選育的結果。

除了寵物和觀賞動物領域之外,人工選育還存在於很多其他方面,例如實驗動物的選育、雞鴨鵝、牛羊豬等家禽家畜的品種選育

單說雞,就有蛋雞、肉雞、鬥雞、觀賞雞等不同類型,這些都是繁育者們把它們之中對某項用途最適合、最有用的基因進行選育和繁殖,才形成了現如今枝繁葉茂的禽畜品種。

而大自然當然也可以對野生動物的基因進行選擇,更適應環境的活下來,不適應環境的淘汰掉。只不過自然環境沒那麼多“需求”,所以自然選擇的過程相對人工選擇而言是比較漫長的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銀賽布萊特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