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誌》

甘肅卷玉門篇於昨晚22:47

在央視10套科教頻道播出。

全新的視角,現代化的影視手段,

將玉門的歷史精粹以及

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

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一展現,

讓更多的人從影像中感受了玉門、

瞭解了玉門、記住了玉門。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中國影像方誌·甘肅卷玉門篇》分為引言、地名記、考古記、石油記、鐵人記、手工記、當代記、後記等八大板塊,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人們記憶中不一樣的玉門。


初識一個地方,始於名字。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玉門縣始置於漢元狩二年。金戈鐵馬,戰火烽煙,玉門縣名也在歷史中屢經更換。直到公元1759年,再次命名為玉門縣。1955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玉門市,這座古老的城市開啟了它波瀾壯闊的當代史。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城市的記憶都被埋藏在了深深地泥土中。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1976年,距今約3700多年的“火燒溝遺址”在玉門市清泉鄉逐漸顯露真容。2006年,“火燒溝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6月,玉門火燒溝的精美文物伴隨著甘肅省眾多瑰寶,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菁華文物展驚豔亮相。這些精美的文物為幾千年的東方文明,塗抹上不可或缺的一筆。

記住一個地方,因為精神。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上世紀30年代,抗戰爆發,“洋油”斷絕,“一滴汽油一滴血”,開發國內石油迫在眉睫。開發於抗日烽火中的玉門油礦,不僅奠定了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基礎,而且填補了中國能源工業的空白。如今,玉門油田走過了80年的光輝歷程。從老一井到603崗,從油城公園到“孫建初紀念碑”,她的激情創造和巨大貢獻,融入了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永恆記憶。現代著名詩人李季曾賦詩盛讚:“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作為中國石油工業的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科學研究院的玉門油田,先後為全國各大油田輸送各類人才十幾萬。出生在玉門赤金鎮的“鐵人”王進喜,就是在玉門油田參加工作,隨後轉戰大慶油田,成為中國石油工人的傑出代表。“鐵人精神”也成為了一代代玉門人心中的精神豐碑,激勵著他們走南闖北,鑄就新時代的工業奇蹟。

愛上一個地方,終於傳承,也終於信仰。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陶壎悠悠,承載著太初先民的呼喚,也傳遞著從這方水土生長出的審美情趣與精神內涵。“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道盡了這裡的雄渾與滄桑,也造就了玉門市“世界風口”的美稱。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從“石油工業搖籃”到“陸上風電三峽”,玉門在風電和太陽能光伏光熱產業、以及新能源設備加工製造業中,摸索出了一條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影像方誌》中的玉門印象

由“春風不度玉門關”起,從地名、考古、石油、鐵人、手工、當代一一記錄、由“引得春風度玉關”落。石油之城已經成為過去,但“鐵人精神”還在延續它耀眼的光芒。無數先輩捨生忘死繪就的工業長卷,被一代代玉門兒女揮灑潑墨,繪製著當代的華麗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