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住青年旅舍的人都是社會的loser嗎?

住青年旅舍的人都是社會的loser嗎?

住青年旅舍的人都是社會的loser嗎?

不久前,一個從國外遊學歸來的朋友試住中國部分地區青年旅舍之後抱怨:來中國住青旅的外國人不是學生就是窮屌絲,素質比我們還低。而這件事的起因竟然是目睹了一個意大利旅客與中國籍住客發生口角,前者說中國人素質低、中國豬,……話語帶著偏見;後者基於某種民族情懷和鑑於這個意大利住客隨意脫鞋子亂扔襪子而互相懟起來。

筆者由此引發一個問題:住青年旅舍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嗎?如果這個問題放在10年前,驢友腦海裡大概會浮現理查德·希爾曼、《在路上》的傑克·凱魯亞克、《孤獨星球》的惠勒夫婦,甚至《揹包十年》的小鵬和《搭車去柏林》的谷嶽、劉暢……他們確實是有故事的人。然而,這個問題放在“泛旅遊”的今日,想必答案不會百喙如一,甚至帶點貶義,還有那麼一絲諷刺,更甚者直接把青旅與loser畫上等號。

住青年旅舍的人都是社會的loser嗎?

究竟哪些人會住青年旅舍呢?

學生?自由職業者/無業遊民?退伍軍人?流浪漢?找工作的人?旅行者?藝術家?富豪?答案莫衷一是,不同定位的青旅住著不一樣的人,HI系青旅多半是退伍軍人、流浪漢及大學生,如舊金山漁人碼頭和奧斯丁;追求極致的青旅則住著有趣的人,如倫敦的 YHA London Oxford Street、貝爾法斯特的 Global Village;東南亞國家的青旅多半住著散客和國外代購的自由職業者。即便是在國內,不同地區的青旅迥然不同,如昆明的大腳氏、傾城青旅外國人非常多,大學生和找工作的人也不在少數;桂林市王城和四湖片區的青旅老外和散客非常多;拉薩及西部旅遊城市的青旅多半是失業者失意者和學生;在南京及東部城市的青旅多半是學生、散客和失業者等。

這與傳統印象裡的藝術家、資深驢友和有故事的青旅住客有所出入。如果拿著一把吉他或畫一幅素描就可以理解為藝術家或打上藝術家的標籤,答案是非常勉強的。如果天南海北的分享旅行經歷就可以當成資深驢友,答案也是不中肯的。如果一副大鬍子或異類打扮的人就暗示是有故事的人,想必網友也不敢苟同。更多時候,我們在國內青旅看到的是——不同的陌生人因在青旅相遇而瞬間聊起來、打成一片,互相說著不傷大雅的話,經過短暫停留和相處之後又分道揚鑣,並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偶爾聯繫或不再聯繫。如果就此描述,青旅住客享受到了理查德·希爾曼創建青旅的初衷,網友應該是非常尷尬,甚至非常糟糕。經常住青旅的人稍加仔細就會發現,國內大部分青旅住客都有一個焦慮的秘密,向陌生朋友描述自己的經歷時,往往掩蓋或縮小不足的部分,過分誇大優勢甚至不存在的個人榮譽。換句話說,青旅成了住客吹牛的地方,吹大法螺胡吹亂嗙狼煙大話……毫無顧忌,說者紛繁、信者不一。

住青年旅舍的人都是社會的loser嗎?

住青年旅舍的人都是社會的loser嗎?

有錢的老外都住到星級酒店去了?

在過去,大陸酒店賓館接待外賓需要涉外資質,而這個資質並不像現在通過網絡即可申請獲得。這意味著外國人在中國要麼只能住在三星級以上涉外的酒店賓館,要麼只能住廉價的青年旅舍;換句話說,有錢人大概率會住在酒店賓館,窮遊者大概率會住在青年旅舍,就此基本劃分了不同社會階級的群體。

在過去,以貌取人往往會誤導自己;而在泛旅遊時代,“以貌取人”存在一定的準確概率。為什麼這麼說呢?當你常年出門在外,或者常年旅居青旅的人會發現,在社交多元化的今天,不同層次、經常出現不同場合的人,會有著固有的打扮習慣。比如穿著休閒皮鞋、休閒西裝的人,往往是那些中等偏下階層;穿著運動鞋和休閒西西裝的人,往往是中等偏上人群;穿正式西裝打領帶的人,往往是最基層的服務人員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除了著裝,在仔細觀察之後會發現,不同階層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行為習慣,而在同一階層的人往往具備相似的行為習慣。老人常說“混得好頭髮往後倒,混得差頭髮向前趴。”即便是簡單的髮型打扮,就知道一個人出入的場合,也由此決定了其社會身份和工作習慣。總而言之,所穿所用及行事為人風格基本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家境和經濟能力。

由此推演和驗證,在青旅看見的外國人常常是:穿著粗糙、行李物件簡單,言行舉止頗有穿著拖鞋逛大街的印象,出行要麼孤單一個人而且健談,要麼三倆同齡人;而在星級酒店,經常看見商務化的外國人,言行舉止講究,出行要麼是商務群體,要麼是家庭出遊,言語多少與場合有著極大的關聯,說話從不放大嗓門……

住青年旅舍的人都是社會的loser嗎?

住青年旅舍的人都是社會的loser嗎?

有故事的人還住青旅嗎?

在國內的青旅,經常會住著這麼一群人,一住就是兩三個月,白天抽菸上網刷手機,網上刷手機,偶爾還喝點酒玩點音樂……如果把這一群人理解為有故事的人,頗有不妥。筆者在青旅遇見兩三年不工作的年輕人和不斷工作、辭職的大學生,他們也是如此客居青旅。當然,也有那些經歷了失敗的社會經歷(創業、婚姻等)的年輕人,白天刷手機、上網打字,晚上看書,偶爾還聊聊天,顯然他們有著其他年輕人不一樣的經歷。“是有一些故事,但都是失敗的故事”當談及一個人的故事,他們往往會這麼應答著,好像很避諱甚至不願說起過去。

與此相容,那些滿嘴大炮的人、那些逃避工作生活的人、那些正在找工作的人、那些上了一定年齡的人,均不會因為年齡而決定素質高低,而他們在青年旅舍經常可以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