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報告:京滬港澳臺已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報告:京滬港澳臺已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深圳蛇口海上世界。(圖片來源:中新社資料圖)

【綜合訊】《中國現代化報告2019》報告顯示,中國有11個地區已經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其中香港、澳門、北京、臺灣、上海5地已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京滬港澳臺已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綜合中新社報道,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24日在北京發佈《中國現代化報告2019》,其最新完成的2016年中國地區現代化總體水平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有11個地區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其中香港、澳門、北京、臺灣、上海5地已進入第二次現代化。中國另23個地區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但當中20個地區已基本實現第一次現代化。

該報告稱,2016年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2016年中國第一次現代化指數為99,在世界131個國家中排名第49位;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現代化指數分別為45和47,世界排名第49位和第59位。

根據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分組,2016年中國多數地區屬於發展中地區,北京、香港、澳門3地具有發達水平的部分特徵,上海、臺灣、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山東、重慶9地具有中等發達水平的部分特徵,湖北等21地具有初等發達水平的部分特徵,其他地區發展水平較低。

如果按照1990-2016年年均增長率估算,中國全國多數地區有可能在2020年前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其表示大約達到1960年工業化國家的平均水平。

世界現代化方面,《中國現代化報告2019》顯示,整體水平上,2016年美國等28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中國等99個國家處於第一次現代化,乍得等4個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還有一些原始部落。

國際體系上,根據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的國家分組,2016年美國等21個國家為發達國家,俄羅斯等18個國家為中等發達國家,中國等40個國家為初等發達國家,肯尼亞等52個國家為欠發達國家。2016年第二次現代化指數世界排名前10的國家依次是:丹麥、美國、瑞典、荷蘭、瑞士、比利時、新加坡、愛爾蘭、德國、挪威。

中國生活質量現代化排名世界第54位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9》稱,最新完成的2016年世界生活質量現代化評價結果顯示,中國在參與評價的131個國家中排名第54位,處在生活質量初等發達國家行列,比2000年世界第72位上升18位,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潛力空間。

以“生活質量現代化研究”為主題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9》,從個人生活、公共生活、生活環境和生活滿意度4個方面的7大領域26個維度共152個指標,對世界131個國家的生活質量現代化進行研究分析。其中,2016年世界生活質量評價結果表明,全球共有生活質量發達國家25個、生活質量中等發達國家27個、生活質量初等發達國家28個、生活質量欠發達國家51個,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是挪威、瑞典、芬蘭、新西蘭、澳大利亞、丹麥、加拿大、英國、愛爾蘭和德國。

該報告對中國生活質量評價結果顯示,2000年以來,中國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較大提升,但與世界前沿差距也客觀存在。目前,中國生活質量具有人均蛋白質供應量提高、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人均居民家庭消費支出增加、汽車普及率明顯提高、人均國民收入明顯增加、大學入學率提高、互聯網普及率明顯提高、安全飲水用普及率明顯提高、千人醫生數增加、空氣質量出現從下降到改善拐點等10個發展趨勢。2016年,中國生活質量指數為48,生活質量現代化排名世界第54位,生活質量現代化水平屬於初等發達水平。

專家冀2080年前後中國高標準實現生活質量現代化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何傳啟24日在專家座談會上提出中國生活質量現代化路線圖,呼籲“向美好生活進軍”,到2080年前後高標準實現生活質量現代化,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美好生活社會。

何傳啟在會上指出,生活質量現代化是提高和實現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提高生活水平是一個發展方向,目標是“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轉變,提高生活質量是一個普遍追求,目標應轉為“以生活質量為中心”。

他明確提出中國生活質量現代化的“三步走”路線圖說:第一步是到2035年前後,基本實現生活質量現代化,基本建成健康長壽、環境優美的中等發達國家,生活質量水平進入世界前40位;第二步是到2050年前後,全國平均實現生活質量現代化,基本建成生活美好、人民滿意的發達國家,生活質量水平進入世界前20位;第三步是到2080年前後(約改革開放100週年),高標準實現生活質量現代化,個人生活質量、公共生活質量、生活環境質量和生活滿意度均達世界先進水平,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美好生活社會,生活質量水平進入世界前10位。

為推動中國生活質量現代化“三步走”目標的實現,何傳啟還向國家層面提出多項政策建議,主要包括:將生活質量現代化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制定實施《國家生活質量議程》,全面提高生活滿意度;制定實施《美好生活行動綱要》,全面提高個人生活質量;揚長補短和多管齊下共建共享,全面提高公共生活質量、生活環境質量;實施“經濟質量十年議程”,全面提高經濟質量,夯實生活質量的物質基礎;啟動“生活質量科技創新工程”,提高生活質量的可持續提升能力。

何為第二次現代化?

公開資料顯示,繼德國學者提出生態現代化理論、再現代化理論等現代化理論之後,中科院研究員何傳啟多年前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即從18世紀到21世紀末的世界現代化進程,可劃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大階段。

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及其深刻變化,特點是工業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 。

第二次現代化,是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及其深刻變化,其特點是特點、網絡化、全球化、創新化、個性化、生態化、信息化等。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9》是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連續推出的第18部年度報告,其認為生活質量現代化是提高和實現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未來30年,向生活質量進軍將成為全國的發展主題。(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