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他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薰風入弦,洗沉煙,棋聲驚晝眠,恍憶舊日如夢遷。跨過時間的巨輪,走入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我們看到摯愛的祖國大地遍體鱗傷,滿目瘡痍,百姓民不聊生。但是也會看到在無邊的黑暗中,總會有一些人在奮鬥,他們永不言棄,他們用鮮血燃起了一片光明,

他們用身體鑄成了我們民族永不彎曲的脊樑。

他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清朝將領聶士成一生愛國,他將一身的熱血全部拋灑在了這片土地上,大大小小的無數次戰爭,聶士成用在自己的鮮血和身軀鑄就了大清朝的脊樑,為後方的國民築起一道堅固的圍牆。出生成長在帝國主義侵略的年代中,聶士成對外國人可以說是非常痛恨,他為自己的家族立下了一個許出國、不許為外國人辦事的家規。

他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聶士成出生於1836年,四年後鴉片戰爭爆發,中華民族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迎來了百年的屈辱歷史。聶士成在國家承受屈辱的歷史中成長,他見識到了國家和人民的悲慘境遇。國家和社會的境地越來越黑暗,而聶士成的家庭生活也不盡如人意。他的父親在聶士成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只剩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和岳飛的經歷何其相似,聶士成的母親也不是一個平常的弱女子,而是有家國情懷的“烈女”。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之下,聶士成成長為一名鐵骨錚錚的愛國硬漢。成年之後,他就義無反顧地投身軍旅,戎馬生涯四十餘年,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國家。

聶士成一生戰功赫赫,他參加了無數次大型戰爭,並取得了成功。在年輕時,他就曾大敗法軍。當時正值中法戰爭爆發,年輕的聶士成被派遣到臺灣抵禦侵略者,此時的聶士成發揮了他出色的統軍能力,最終把囂張的法國侵略者趕出了中國的領土。聶士成還參加過甲午中日戰爭

,雖然清朝軍隊在甲午海戰中慘敗,最終被迫割土賠銀。但是在戰爭期間還是有很多將領在小戰場上取得了一定的優勢。雖然統治者一心求和,但是聶士成仍然將全部的心力都傾注在了抵禦侵略者之上,他在摩天嶺同敵軍奮戰了十天十夜。他渴望用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扭轉戰局,守衛著自己背後的臣民。他實現了甲午戰爭中清軍的第一場勝仗和第一次收復失地。直到甲午戰爭結束,日軍都沒有突破聶士成守衛的摩天嶺。

他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聶士成是一個天生的將才,他不僅在戰場上縱橫捭闔,在征戰沙場之餘,他還為軍隊探索最為適宜的操練方式,甚至用心良苦地編排了基本訓練指導書。聶士成一生都在為大家而舍小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最終沉眠在戰火之下。

1900年庚子之役,聶士成奮力突圍至天津八里臺橋,手提快刀立於橋上,大呼:“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重傷7處仍堅守橋旁不退,彈皮擊中了聶士成的腹部,導致他的腸子留了出來,這是多麼難以忍受的疼痛啊!但是聶士成毫不受影響,堅持指揮戰爭,最終頭部和胸部中彈,倒在了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也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但是聶士成的戰死不僅僅是因為敵軍力量強大,更因為他是孤身作戰。這個不懂政治的軍人,他看不懂政治家們的爾虞我詐,卻分得清是非曲直。他不能理解朝廷重用一幫擾民有術、治國無方的義和團,也不能理解各軍的明哲保身,更不能理解他孤懸敵後作戰的時候,居然沒有一支友軍來協助他,這一切,可能只能等來世再搞清楚了。因為沒有援軍相助,聶士成孤軍奮戰,帶領軍隊死守天津。但是終究因為寡不敵眾,慘死在槍林彈雨直下。聶士成陣亡,天津的屏障已失,7月13日,八國聯軍發動了對天津的總攻。

他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聶士成是一個真正的軍人,他不懂政治,他看不慣義和團,曾經調集義和團對陣西摩爾的八國聯軍,面對敵人的機槍掃射,義和團不戰自潰,聶士成大怒,命令機槍手,誰撤退就用重機槍掃射誰。那一仗,義和團損失慘重,從而聶士成也和義和團結下了樑子,而義和團則經常利用各種機會和聶士成過不去,聶士成很惱火,但又無可奈何。他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相信這是他當時心境的寫照:

上不諒於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就在八里臺大戰前,義和團還到聶士成家,把他的老母和女兒綁走;而在大戰中,聶士成在前面作戰,後面就有義和團打他的黑槍。聶士成戰死之後,居然有義和團要將他戮屍,這一次倒是八國聯軍夠仗義,一陣亂槍將義和團打得四散奔逃,這才避免了英雄的遺體不被羞辱。敵軍表示了對戰死的英雄的最大敬意,他們把聶士成的遺體用紅毯包裹起來送了回來。

英雄永遠不會被埋沒,在死後兩年,聶士成被追贈太子少保,著照提督陣亡例賜卹,加恩予諡,諡號忠節。英雄終究得到了他應得的榮譽,朝廷還為他在國史館立傳,號召全國全軍向他學習。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百姓自發地在天津和他的家鄉建立起祠堂和紀念碑。我們永遠都無法忘記這位英雄在戰場上的身姿,永遠不會忘記他灑在這片土地上的鮮血。

他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聶士成將軍在天津保衛戰開始之時,就準備好了自己的棺材,誓與天津共存亡。成長在國家危亡之際的聶將軍對外國人很是痛恨,他在臨死前留下遺訓,凡為聶氏子孫者,均不能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這一家訓在如今看來可能有些苛刻,但是聶氏子孫後人承將軍遺志,不墮將軍威名,聶氏後人中無一人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