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陝西這個縣身在曹營心在漢,地處三秦卻稱隴

陝西省寶雞市隴縣,在地圖上看隴縣是在陝西最西邊的一個縣,隴縣西邊有關山也就是六盤水餘脈,隴縣有關山、固關、咸宜關等古關,歷史悠久,很多人覺得很奇怪,甘肅省得簡稱是隴,為什麼隴縣確是陝西的。

原來陝西隴縣因地處隴山也就是關山東坡而得名。隴縣的關山一直是中原和西域的分界地帶,歷史上很多大型歷史事件發生在這,甘肅進入中原要經過隴州這個絲路節點城市。

陝西這個縣身在曹營心在漢,地處三秦卻稱隴

現在我們看一下史料瞭解一下隴縣的來龍去脈

隴縣古稱隴州,因地處隴山東坡而得名。《元和郡縣誌》卷2:

隴州“因山得名”。故治在今隴縣南。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移今治。隋開皇五年(585年)改汧源縣,元省汧源縣入隴州,1915年改為隴縣(1918年批准)。仍因隴州為名。

隴縣建制較早,商代為矢國領地,周代(約公元前771年)為秦非子駐地,是秦人重要的發祥地。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為“汧邑”,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邑為“縣”,置隴關,故有"秦都隴關"之稱。馳名中外的"絲綢之路"由此關經過。北魏孝明帝時(公元517年)於“汧縣”又置“東秦州”,因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改秦為“隴州”,歷經五代、宋、元、明、清,辛亥革命後(公元1913年)改州為隴縣,1961年千陽併入,1964年重新恢復隴縣縣制至今。[2]

夏、商《禹貢》載,為雍州之域。

周西周初期,周公推行分封制,汧水上游一帶為矢國封地。孝王八年(前890),秦人首領非子在汧、渭之間為周室養馬有功,十三年(前885)封非子為附庸,在汧水之濱(今牙科鄉磨兒原)築秦城。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非子五代孫)遷都汧邑(今東南鎮鄭家溝原)。東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岐以西之地。到秦文公四年(前762),在汧邑建都14年。春秋時期,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今東南鎮苟家溝村建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推行縣制,改汧邑為汧縣。[2]

陝西這個縣身在曹營心在漢,地處三秦卻稱隴

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置汧縣,屬內史。

西漢初期,分汧縣西部置鬱夷縣(治所今固關街東)。新王莽地皇四年(23),改鬱夷縣為鬱平縣,屬右扶風。

金初改秦鳳路為熙秦路,撤銷隴安、吳山縣,轄地併入汧源縣。大定二十七年(1187),分熙秦路東部設立鳳翔路,隴州改屬鳳翔路,復設吳山縣。太和八年(1208),復設隴安縣。隴州領汧源、汧陽、吳山、隴安4縣,治所汧源縣。[2]

元初,隴州改屬鞏昌路。世祖至元七年(1270),復撤吳山、隴安2縣,轄地併入汧源縣。隴州領汧源、汧陽2縣,治所仍設汧源縣。延祜四年(1317)十一月,撤銷汧源縣,轄地由隴州直管,領汧陽一縣。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隴州隸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鳳翔府,領汧陽一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汧陽縣隸鳳翔府,隴州仍屬鳳翔府。

陝西這個縣身在曹營心在漢,地處三秦卻稱隴

清世祖康熙二年(1663),隴州改屬鳳邠道鳳翔府管轄。

民國2年(1913),改隴州為隴縣,屬關中道。17年(1928),撤銷道制,以省領縣,隴縣歸陝西省政府直屬。24年(1935),改屬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鳳翔)管轄。28年(1939),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寶雞,隴縣仍屬其領導。

新中國成立後,經國務院批准,1958年11月撤銷千陽縣建置,屬地歸併隴縣,並將隴縣管轄的縣功、新街兩社劃歸市管。1961年9月恢復千陽縣建置,隴縣轄區仍舊。

現如今隴縣也即將升級為隴州市,將發揮重要的樞紐作用。為西部大開發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