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這兩週有點兒腦闊疼。本以為“劉陽出軌半藏森林”已經擊穿人類社會的道德底線了,哪想到後面還有“宇芽被沱沱的風魔教五次家暴” “蔣勁夫二次家暴烏拉圭女友”噌噌噌拱上熱搜,硬是開啟了“出軌VS家暴”的頂級渣男巔峰對決呢?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消息一個比一個可怕,真是令人窒息。

還好,有越來越多遭受家暴的人願意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避免下一個受害者的出現。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宇芽被家暴事件截圖剪輯

家暴從未減少,它是一種權利意識的扭曲

據統計,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會從伴侶或戀人身上感受到身體上的或者精神上的恐懼(身體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情感暴力,均屬於家暴)。其中,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會實際遭遇惡性家暴,概率非常大。如果你沒有家暴多麼恐怖的概念,餃餃推薦你看一下童年陰影系列之——“《看見》:柴靜專訪女子監獄”的視頻。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建議所有人觀看

為什麼有人會採取家暴行為?這個原因說起來比較複雜。

很多人覺得,人的家暴行為與父母有關。如果父母是“支配型人格”,那麼孩子也會有樣學樣,變得支配欲旺盛,獨斷專行。但所有人都是如此嗎?顯然不是。很多人會把這種父母當作自己的反面教材,用於規範自己的行為。

儘管如此,我們仍無法否認父母對孩子的強烈影響。畢竟,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很多事情,他的出發點是父母。打從出生起,他就要摸索著學習如何與父母相處。

我認識一個家暴男的父母。他的父親比較暴躁,這種暴躁透露出兩方面問題:一是輕視女性,二是認為和人打交道不重要。

他們的親子關係也很耐人尋味。比如,父母抱孩子,朝孩子微笑,陪孩子一起玩耍,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在他們看來,這種做法就是在縱容孩子,將來這個孩子是無法獨立的。所以孩子哭了他們也不管,哭到咳嗽也不抱,天天以忙為由背對孩子,覺得這樣就能培養出獨立的“好孩子”。。。。。。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真的,都給我氣笑了。經常“抱孩子”會縱容孩子,妨礙孩子獨立,這種觀點簡直就是個天大的笑話好嗎!!!

父母一生中能抱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為什麼不能好好抱抱呢?抱抱只是孩子與家長相處過程中的一個接觸過程,是孩子心理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重要來源。抱抱傳遞的愛,是濃郁深沉無法替代的。所以,無論周圍的人如何評價,餃餃都希望家長朋友們能不吝抱抱,向孩子盡情展現溫暖的笑容。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孩子不走正路,無法獨立,動用暴力,從來就不是抱抱惹的禍,而是父母的暴力行為。當孩子認識到父母動用暴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時,就不會覺得暴力是個問題了,孩子會形成一種心態——暴力,可以讓自己更有權威、更有控制權、更強大。

這不是精神病,這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醫學視角:家暴會遺傳嗎?

家暴真的會遺傳,而且還會“代際遺傳”。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家族內沒有人醒悟和中斷家暴的不道德性和違法性,就會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心理學上稱之為

“習得性暴力”,我傾向用通俗一點的解釋——“長久的習慣會刻在基因裡”

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會見身邊的習大人(尤其是父母)的行為模式,他們是我們的“客體”,對我們的個性和行為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於孩子而言,最敏感的就是“爸爸和自己的關係”“媽媽和自己的關係”“爸爸和媽媽的關係”。

在不斷地體驗、不斷地調整、不斷地整合之後,我們就有了以後和配偶、家人的相處模式。可以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長在自己身上的過程。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成功體驗

這裡說的“成功體驗”,有些恐怖色彩。

家暴中,施暴者一旦成功一次,就會無數次複製相同的暴力手段,迫使弱者(被施暴者)屈服。這,就是成功體驗。

而更可怕的是,一旦施暴者不斷積攢成功體驗,就會確信“對方已經完全屈服”,如果被施暴者不能給予對方“我絕對不會離開你”的承諾和行動,施暴者就會不安,握緊拳頭變本加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對家暴寬容、忍受的原因。

很多人都覺得施暴者是一種精神病態,這不過是逃脫法律責任的藉口罷了。他們不過是相信並習得了一套方法,一條讓別人跪著和自己對話的規則。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受害者迷思

2016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可“家暴者”收斂了嗎?沒有。

全國婦聯一項調查表明:中國2.7億個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99%為男性,婦女自殺原因中60%源於家暴;每年有10萬個家庭因家暴支離破碎。

提起“家暴”,我們都高呼“無法原諒,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但爆出來的事件中,大多受害者不止一次受到暴力虐待,精神早已面臨崩潰的邊緣。這不禁讓人迷惑:他們到底在猶豫什麼?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1)聖母心態

很多受害者持有“聖母心態”,在對方一次次的“暴力——花言巧語、下跪道歉——暴力”的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覺得對方是太在乎自己了才會失去理智,能治癒對方的只有自己。

對不起,真想多了!施暴者只是覺得爽而已,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罷了,哪怕有一絲愧疚,也不過是曇花一現,下一次必定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2)精神潰敗

有些施暴者會對受害者進行語言攻擊、人格羞辱,給受害者洗腦——“這世界只有我懂你,只有我能接受你”,把受害者扁的一文不值。

那些本就自卑的靈魂,至此淪入惡魔的掌控。

(3)虛榮心

試想,如果一個人經常在公開場合和媒體上秀恩愛,又怎麼有勇氣說出“被家暴”呢?

(4)周圍人的不理解

有些人認為,家暴是家庭內部的事情,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老人也傾向採用家庭內部和解的手段以避免離婚。

但離婚,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家庭,也不是暴力的庇護港。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一些建議

如果你未婚,就去對象家裡看看其父母的相處模式吧,一次看不清就去兩次,兩次看不清就去三次,直到找到答案,願意邁入婚姻為止。

如果你已婚,一定要在第一次被家暴時“贏”,哪怕想原諒對方,也要讓對方知道“後果和代價”。請及時向公安機關、婦聯、家中長輩求助,對對方進行嚴肅的警告和勸誡。

當然,如果你就是覺得被家暴很正常,被家暴不是對方的錯,被家暴就是自己的問題,面子比健康更重要,那我只能建議你多多參加體育鍛煉,強身健體了。畢竟這樣,你還能多抗幾天。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而對於家暴男家暴女,我已無話可說,建議馬上自首,或者回爐重造。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最後,轉發一則國家應急廣播網出品的“家暴零容忍”宣傳圖,給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精益醫療頭條號,帶你看有趣的醫療話題、醫學新知,不要錯過哦~~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精彩推薦






好書推薦:如何經營一家口腔診所?你需要一本《口腔診所經營88法則》,點擊左下角“瞭解更多”,就能看到啦~

家庭監獄:家暴不是精神病,是權利意識的扭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