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〇楊輝麟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曾經為墨脫部隊背運物資的背夫們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西藏墨脫不通公路,人們稱為“高原孤島”。墨脫部隊所需的主食、副食和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全靠人力背運。這篇文章寫的就是那個時期的亊……

海拔4200米的多雄拉山上,狂風捲著積雪,撕打著、呼嘯著。一行人迎著風雪,艱難地向山口挪動……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雨夜,背運物資的背夫們匆忙地把一箱箱罐頭、一袋袋軍糧、一捆捆軍裝塞進巖洞裡,脫下雨衣蓋在上面,自己卻站在雨幕裡,任憑雨點抽打著。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這不是電影特寫鏡頭,而是來自四川、青海、山東、河南、西藏等省區的“背運大軍”為墨脫邊防部隊背運物資的真實寫照。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翻越多雄拉山]那時的墨脫,還不通公路。從雅魯藏布江邊的派村到墨脫背崩還有九十多公里,其間只有一條夏季能勉強行走的羊腸小道。有些地方,兩人迎面相遇,還錯不開身嘞。這裡的背運大軍只得靠自己的兩條腿、一張背、一副肩,辛辛苦苦地把軍用物資背運到邊防前哨。每次都要翻越終年積雪的雪峰,涉過湍急的河流,如果遇上暴風雪,還有生命危險。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7月的多雄拉山,雪深仍達一米以上。一千餘名背夫踏上了進墨脫的征途。走出松林口,只見多雄拉山雪峰橫臥,峭壁兀出,銀裝素裹,一片銀色世界。時近中午,風雪交加。背夫們穿著雨衣,前胸和褲腿已經溼透了。風雪撼人,雖然負重爬山,還是直打寒噤。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山,越來越陡;路,越來越險。背夫們剛到山腰,氣候突變,霎那間天昏地暗,狂風捲著雪花,打得人睜不開眼,氣溫很快下降到零下一二十度。為了保護軍用物資不受損失,背夫們頂著風雪,一步一喘地向山口前進。越接近山口,呼吸越困難;多數背夫更是臉青唇紫,頭脹胸悶,心“突突突”地跳個不停。他們毅然拿出香菸噙在嘴裡,用強烈的煙味刺激神經,堅持登山。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多雄拉山,山高坡陡,一人負重四五十斤並不比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峰輕鬆,往往前進一步,就要喘幾口粗氣,有時一不小心就摔倒在雪地上,連人帶物翻滾幾圈。年過半百的周旺志(四川遂寧人),年老體弱,背上50斤重的物資實在有些吃不消,但他不顧指揮長孫志軍(時任林芝軍分區副政委)的勸阻,執意隨同背運大軍為墨脫部隊背運物資。在同風雪搏鬥中,他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從雪地上爬起來,硬是忍著嚴重的頭暈和胸悶,一趟又一趟地把物資背運過山。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踏沼澤地•過毒蛇區]拉格至汗密之間有一片沼澤地,是背夫們到墨脫的必經之路。這裡,無雨地冒水,逢雨蕩溝泥。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下山根本沒有路,到處危石林立,腳踩在流沙亂石上,稍有疏忽就會有危石滾下來,砸傷前面的行人。雨,仍然下著。背夫們一路爬冰臥雪,衣服打溼了,背上的物資越來越重。他們杵著木棍,探索著前進,一腳踩下去,稀泥汙水漫到膝蓋,每走一步都要耗費極大的體力,每走一步都要靠棍子支撐,有的甚至手腳並用,一點一點往前挪。一個背夫腳被刺開了口子,血直往外漬,他全然不顧,居然跛著腳把軍用物資背出了沼澤地。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再往前走,便有毒蛇攔路了。遇上蛇窩就無法脫身。大蛇、小蛇、粗蛇、細蛇、眼鏡蛇、竹葉青蛇……會在背夫們毫無防備時突然竄到腳邊,“嘰——嘰”地噴吐著暗紅色的舌信。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一天晚上,一個背夫疲憊不堪,倒在阿尼橋邊就睡著了,一條蛇悄悄地爬上橋頭,竄到他腳邊,咬傷了他的腿,鮮血直流,好在這不是毒蛇,不然就慘了。大家勸他歇歇,可他稍作處理後居然說出了下邊這段話:“沒事!我不過被蛇‘吻’了一下。它知道我是為墨脫部隊背運物資,對我還蠻客氣的。”說完,又精神抖擻地隨著背運大軍繼續前進。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越“老虎嘴”]工布拉山間,原先有一條懸空搭起的棧道,人工開鑿出的豁口就像一隻猛虎張開的大嘴,這便是有名的“老虎嘴”。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背夫們離開阿尼橋,繼續下行,越過“喀秋莎”(是一段60多度高50多米長的陡坡,形如一門車載蘇式火箭炮,故名),來到了通往墨脫的必經之道——老虎嘴。只見老虎嘴險惡無比,一條絲線似的小徑嵌在石崖中。從山下仰望,彎曲的絕壁上怪石懸空,欲掉而不墜。絕壁下是湍急的多雄河,人若一腳踩虛就有可能掉入河中,百亡而無一救。背夫們沒有被困難嚇倒,只有一個信念:把深情送給邊防軍!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一位來自四川蓬溪縣姓熊的背夫一家更是感人。丈夫揹著50斤的物資前行,妻子石本容,也是背運大軍中的唯一一位女性,揹著40斤物資,抱著9個月的嬰兒在後面艱難地跋涉,還時不時地停下來給懷中的孩子餵奶。副指揮長高明亮(時任分區後勤部副部長)不允許她帶著嬰兒背運,她執意不肯,堅決要求支前。同志們勸她,她回答說:“多為邊防部隊背一斤糧食,就能減輕戰士一分負擔。”她在棧道上走一步,棧道晃一晃,像踩鋼絲一般地一步一步地挪過老虎嘴以後,渾身都被驚出的汗水溼透了。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過螞蟥區]墨脫的密林豐草中,孽生著無數的牛虻、蚊蚋、壁蝨和旱螞蟥。螞蟥吻利如刀,牛虻大似鳴蟬,牛皮都能蟄穿。人被咬後,傷口紅腫疼痛、潰爛,半年都難痊癒。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這些嗜血永無饜足的毒蟲躲在草叢和樹葉中,輪番向背夫們發起“襲擊”和“集團衝鋒”,簡直防不勝防,幾乎每個人的襪口處都圍上一圈旱螞蟥。尤為尷尬的是,每當背夫們不得不服從某條生理規律時,吸血蟲便蜂擁而上。這是擺在背運大軍面前的一道新的難關。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白天趕路,背夫們裹緊衣領,纏緊袖口,紮緊褲管,防止螞蟥吸血。夜晚,背夫們露營在森林、巖洞,毒蟲咬得人無法入睡。他們就燒起篝火,偎在一塊休息。一天夜裡,跋涉了一天的背夫們燒起篝火酣然入睡了。誰知半夜一場雨,把火澆滅了。成群的蚊子圍著露營的背運大軍叮咬,幾寸長的螞蟥叮進人的皮膚吸血。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第二天清早,一個背夫實在奇癢難忍時,脫光衣服一看。媽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腳上手上、胸脯脊背、脖頸胳肢窩,一條條暗綠髮亮、拇指般大的旱螞蟥正貪婪的吸著血。一數,21條!大家脫去衣服一查“敵情”,每個人身上的“敵人”都差不多。這些背夫們還打趣地說:“我們真幸福啊,睡覺還有天兵地將保衛嘞!”說完又樂觀地踏上了艱難的背運征程……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謝謝!)

那些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背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