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看!閘口白塔走過的千年時光~

雖說我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但杭州的不少名勝古蹟還是沒有去尋訪過。就說這閘口白塔吧,多少次路過,多少次說去看看,車一過,就沒有下文了。這回特意去了,圓了心願。

錢塘故事 | 看!閘口白塔走過的千年時光~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白塔是杭州地面現存最早的建築之一,大約建於一千年前。1930年,梁思成先生和妻子林徽因對白塔做測繪、研考,梁思成寫成《閘口白塔及靈隱寺雙石塔》一文說,這樣的建築實體,跟宋李誡《營造法式》相互印證,閘口白塔的作風規制幾乎與靈隱雙塔如出一轍,與雙塔比較,白塔與雙塔屬於同時代是沒有疑問的,乃至同出一匠師之手,亦大有可能,其為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乃至全國此類石塔的經典之作。

錢塘故事 | 看!閘口白塔走過的千年時光~

錢塘江邊,距六和塔不遠處,現在有白塔公園,白塔就在公園內。白塔有九層,大約十五米高,樓閣式塔,平面八邊形。塔基雕刻的紋飾是高山、海浪等,塔基上面有須彌座。須彌座上面刻著佛經,往上有九層,每一層都由塔身、塔簷和平座三部分組成。塔身上有浮雕,刻有佛教故事,浮雕人物形象生動。塔身沒有具體的紀年,在塔第九層的西南面有尊大耳圓臉、面容慈祥、頭戴刻有“王”字官帽的雕像,有人認為是吳越國王錢弘俶。如果確實是錢弘俶,那白塔的建造年代就能明確了。

錢塘故事 | 看!閘口白塔走過的千年時光~

相較於現在白塔斑駁而孑孑獨立的身影,一千多年前的白塔矗立於江河交匯之地的閘口白塔嶺,應是閱盡繁華。為何建白塔?已不可考。不過從地理位置看,白塔似乎更像是導航引渡的標誌,當年在這附近還有白塔寺、白塔橋等。

南宋《鹹淳臨安志》載,白塔嶺和白塔“在錢塘縣龍山之東”。《夢粱錄》載:“白塔嶺,在龍山之東。”“龍山兒頭嶺名白塔嶺,嶺有石塔存焉。”南宋的“龍山”指的就是現在的玉皇山。

錢塘故事 | 看!閘口白塔走過的千年時光~

白塔所在地泛稱閘口,溝通錢塘江和城內水系的龍山閘就在白塔嶺下,所以這個地方稱為閘口。吳越國在築捍海塘的同時,對城區內河進行了大規模整治,據《十國春秋》載:“又置龍山、浙江兩閘以遏江潮入河。”這兩座閘的開通,使得從溫州、台州、明州(寧波)來的海船,還有從衢州、婺州(金華)、嚴州(建德)來的江船,可以從閘口進入杭州的內河(中河)。如此看來,當時閘口“泊船上千,有桅檣盈萬,風吟濤唱一夜無歇”,應該是杭州商貿交易的重要集散地。

錢塘故事 | 看!閘口白塔走過的千年時光~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他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流傳千古。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進士及第,慶曆三年(1043)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著有《范文正公文集》。皇祐元年(1049),他在主政杭州時寫下的《過餘杭白塔詩》頗有紀實的意思:

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

遠水欲天際,孤舟曾未歸。

亂峰藏好處,幽鷺得閒飛。

多少天真趣,遙心結翠微。

南宋初,從白塔嶺至南星橋的沿江地區,居住人口就開始密集了。紹興十一年(1141),臨安府知府奏請,府城之外,南北相距三十里,人煙繁盛,可以與外地的一縣相比,建議江漲橋、浙江置城南北左右廂。《乾道臨安志》記載,宋高宗“聖旨依”。到宋寧宗嘉定七年 (1214),城南左廂已有兩個人口集中的居住區—美政坊和狀元坊,狀元坊就是白塔嶺地區。

錢塘故事 | 看!閘口白塔走過的千年時光~

南宋時,白塔鄰近皇城,可以望見鳳凰山下金碧輝煌的宮闕,閘口是進入皇城的必經之地,有人在這裡賣“地經”——《朝京里程圖》,將京城臨安及所屬來往通道、里程和驛站等一一標明,賣給進京者。當時還流傳著一首譏諷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詩《題壁》:

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

如何只說臨安路,不較中原有幾程?

元末明初錢惟善(生卒年不詳),字思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相傳他是錢鏐的後人,寫有《晚雨過白塔》:

宋宮傳是唐朝寺,白塔崔嵬寢殿前。

夏雨染成千樹綠,莫嵐散作一江煙。

蒼苔門外銅鋪暗,細柳菅中畫角傳。

寂寞葫蘆宮井畔,野人拾得舊金鈿。

遙想當年,在煙雨中,詩人乘船出中河過閘口入錢塘江,遙望白塔依舊,江山卻已幾度易主,感慨之中寫下了《晚雨過白塔》。全詩透著對昔日錢王吳越之地繁華的眷戀,頗有“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味道。

錢塘故事 | 看!閘口白塔走過的千年時光~

元后,閘口被劃出了城外,逐漸冷落,不過仍然是錢塘江北岸的交通要津。這裡在 20 世紀仍通竹木筏,曾經“浙江第一碼頭”、南星橋的火車貨運站都設在這裡。現在的白塔公園是一座集歷史建築和鐵路工業遺存保護與利用為一體的城市文化公園。當然,公園的主角肯定是白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