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當你漫步在畫廊欣賞著藝術大師的傑作,或者把顏料塗畫到紙上時,有沒有想過這些炫彩奪目的顏料是怎麼來的呢?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澳大利亞天才小畫家埃麗塔·安德魯(Aelita Andre)


最原始的顏料,是利用天然礦石和動植物製成的,然後每誕生一種顏色,人們就相應地給它起個名字。

為了得到想要的顏色,當時的人們可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全然不顧原料和製作過程會不會“重口”。


有些奇葩顏料雖然沒有“五彩斑斕的黑”那麼魔幻,也沒有“五顏六色的白”那麼傳奇,但卻有著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埃麗塔·安德魯的作品


大致按照“紅橙黃綠青藍紫”的色彩順序,第一個出場的奇葩顏料是“胭脂紅”。


乍一聽“胭脂紅”三個字,腦海裡浮想聯翩的是猶抱琵琶半遮臉的含羞女子,以及她們臉上粉飾的泛紅胭脂。


意境似乎很美好,只可惜這裡的“胭脂”並不是指古代女子的胭脂粉黛,而是長在仙人掌上的胭脂蟲。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胭脂蟲


其實這裡買了個關子,剛說的“胭脂紅”應該是“胭脂蟲紅”才對。胭脂蟲紅是由雌性胭脂蟲體內提取出來的天然色素。除了用作顏料以外,它還作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使用。


翻翻食品包裝上的信息,也許你正吃著的零食就添加了這個食用色素。對了,還有你的口紅。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胭脂蟲紅


第二位要出場的絕對是個“大屍兄”,它不僅輩分很高,還經常為藝術獻身。這個奇葩顏料,便是“木乃伊棕”。


木乃伊棕,顧名思義,它就是從木乃伊身上提取的。起初,它作為一種藥,被鋦成小塊或磨成粉末大量出口歐洲,但畫家們卻被木乃伊的黃褐色所吸引,於是,木乃伊棕就成為了他們非常熱愛的顏料。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1900年左右倫敦產的木乃伊棕顏料和被販賣的木乃伊


據《史密森尼》雜誌記載,這種“木乃伊棕”直到1964年才徹底消失,原因竟是沒有足夠的木乃伊供應了。


所以大家放心,就算現在還有木乃伊色,但裡面已經沒有木乃伊這種原材料了。


不管木乃伊是不是自願的,一想到木乃伊的獻身精神,突然就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米歇爾·馬丁·德羅林的《廚房內部》,使用了大量的木乃伊棕


黃色家族比較龐大,接下來出場的分別是雌黃、印度黃和鉻黃。它們一個又橙又黃的,一個害透納被嘲笑,還有一個則把梵高搞瘋了。


雌黃說奇葩其實不算奇葩,只不過是毒了點。從古代直到19世紀,橙色色素的重要來源是硫質火山噴氣孔內沉積的火山礦物,當中富含毒性極強的砷。


儘管這種礦物有毒,但是那時候的西方鍊金術士深信,雌黃髮出的微光一定是製造魔法石的關鍵因素,因此幾個世紀的鍊金術士都在“愉快地”和有毒物質打交道。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新西蘭的香檳池,橙色來自硫化砷和硫化銻的沉澱物


印度黃的原料為球狀,是由以芒果葉為食的母牛尿液製成。這些牛隻被餵食芒果樹葉和水,導致其嚴重營養不良,尿液中才含有特殊的黃色物質。


據說因為這個原因,印度黃的加工程序一直對歐洲人保密。英國畫家透納尤愛使用印度黃,所以他經常被人嘲笑“是受到了黃疸病的啟發”。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印度黃原料和透納作品《戰鬥中的特梅雷爾》


梵高也是黃色的狂熱愛好者。他偏愛鉻黃,像《向日葵》就是使用鉻黃的典型作品。這種黃色顏料比其噁心的印度黃更加明亮,價格卻更便宜。


鉻黃含有鉛,鉛進入人體會導致神經系統紊亂。梵高長期受到的精神疾病困擾,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他啃食鉻黃顏料導致的。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梵高《花瓶裡的十四朵向日葵》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梵高情緒失控時會啃食顏料


說到“害人不淺”的顏料,這個頭銜非搞死了拿破崙的“舍勒綠”莫屬。


當時的屍檢報告稱,拿破崙死於嚴重的胃潰瘍,但有研究發現,拿破崙的頭髮當中含有大量的砷,砷含量是正常人的10倍至100倍。


當人們認為拿破崙是被人下毒陷害致死的時候,真相卻令人大跌眼鏡——拿破崙身體裡超量的砷竟來自牆紙上的綠色顏料。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拿破崙房間裡的舍勒綠牆紙


話說回1775年,瑞典科學家舍勒發明了“舍勒綠”。


舍勒綠成本低廉,色澤豔麗,一投入市場就打敗了其他的綠色顏料。它被商人們廣泛用在了肥皂、玩具、糖果、服裝還有牆紙裝飾上。


一時間,不論是食品、藝術品還是生活用品,都被一片盎然的綠意包圍了。當然,拿破崙的房間也不例外。


拿破崙被流放的地方,氣候潮溼,舍勒綠牆紙能釋放出大量的砷。於是乎,這些砷便狠狠地把拿破崙往死神那兒推了一把。


舍勒綠大行其道,直到人們發現它有毒才被禁用。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用舍勒綠畫的作品,整個房間都是綠的


接下來介紹的,是一種顏值非常高的“群青”。


群青顏值高,價格也高。群青是由青金石製成的,而青金石几乎只在阿富汗地區開採和加工,價格曾是同質量黃金的5倍!


青金石如此珍稀,就連米開朗基羅都曾因為等不到青金石,而不得不放棄一幅即將完成的作品。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群青的原料青金石,作品《祈禱的聖女》長袍用群青所畫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贊助人捨不得畫家亂用珍貴的群青,就會特別指定群青要畫在什麼地方——通常是畫在聖母的長袍上。


好在後來“普魯士藍”在化學實驗室裡被製造了出來,成為更大眾化的藍色顏料。像梵高的《星夜》和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圖》,就大量使用了普魯士藍。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梵高作品《星夜》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葛飾北齋作品《神奈川衝浪圖》


紫色高貴神秘,有一種“骨螺紫”就成為了羅馬皇室的專屬顏色。


埃及豔后非常迷戀骨螺紫,就把身邊的沙發、簾子各種東西都染紫。後來,凱撒大帝來到埃及也愛上了這種紫色,帶回羅馬之後亦用作皇室的專用色。


所以,骨螺紫也被稱為“皇家紫”。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拜占庭風格馬賽克鑲嵌畫,運用了高貴的骨螺紫


這種紫色最奇葩的地方在於它的生產過程——將腐爛的骨螺與木灰,浸泡在盛滿餿臭尿液的大桶中一起發酵。然後所產生的紫脲酸銨物質,便呈藍紫色。


但這個生產方法不僅重口味,產量還特別小:每25萬隻骨螺才能生產出不到15毫升的染料,才剛好夠染一件羅馬長袍。


不管骨螺紫怎麼“銷魂”,也無礙它成為高貴的象徵。英文有句短語“born in purple”,就是形容“出身名門”。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骨螺和羅馬帝查理曼大帝的壽衣(局部),用骨螺紫和黃金制


最後一位出場的“佳麗”有著宛若霜雪的膚色,它就是“鉛白”。


在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人就已經掌握了鉛白的加工方法。他們通常是把數根鉛條堆放在醋或動物的糞便裡,置於密閉空間中幾個月。


製成的鉛白呈現出一種完全不透明的厚重感,被認為是最好的顏料之一。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鉛白粉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鉛白顏料


鉛白絕不僅僅是在繪畫作品當中大放異彩,羅馬貴婦、日本藝伎、中國仕女等世界各地的女性都不約而同地使用鉛白塗抹面部。


鉛白能夠遮瑕,但同時她們也獲得了發黑的皮膚、腐壞的牙齒和熏天的口氣,甚至慢性中毒。


結果,這些女性越用鉛白美容,就越毀容。暗沉的皮膚不得不再用鉛白去遮蓋,而每次塗白又使得皮膚愈發變黑,身體的中毒也越來越深。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原本皮膚黢黑的伊拉莎白女王就飽受鉛中毒的困擾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 用鉛白畫的貴族女性肖像


人類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無法用顏料去描繪這個多彩世界的千百萬分之一,但為了追求繽紛的色彩,無論是重口味的土方法,還是實驗室裡的化工合成,人類都設法嘗試。


胭脂蟲紅、木乃伊棕、雌黃、印度黃、鉻黃、舍勒綠、群青、骨螺紫、鉛白……不得不說,每一種顏色的背後,都有一段塵封的神秘故事。


奇葩顏料這麼多,關於顏色還有哪些槽點呢?


參考文獻:

《一個又紅又黃的故事,有毒慎入》文/Artplus

《我打賭:你絕對想象不到,以前的顏料是用什麼做的 》文/藝考界

《驚!想不到顏料的真實面目居然是這個亞子!|冷知識》文/藝範國際藝術教育

《這些奇葩顏料出現之後,女王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文/SME科技故事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絕美色彩的背後故事:伊麗莎“白”了,拿破崙死了,梵高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