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拔除“窮根兒”還要富得長久!武威特色產業引領脫貧之路

特色產業引領脫貧路

——我市推進“三大特色產業帶”“八大產業”建設紀實


本報全媒體記者馬開良 甘曜毓

窮不興產業窮根難除,富不壯產業富不長久。


我市是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區之一。近年來,全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圍繞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扶貧產業培育,從各個縣區、鄉鎮、村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突出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點亮了貧困戶的新希望,初步走出了一條群眾增收、產業發展、企業壯大、多方共贏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拔除“窮根兒”還要富得長久!武威特色產業引領脫貧之路

天祝縣德青源金雞產業園蛋雞區廠房。


目前,全市蔬菜、馬鈴薯、中藥材、藜麥特色優勢作物面積達到187.14萬畝。今年前三季度,規模養殖場(小區)達到1375個,實現畜牧業增加值32.49億元。新建戈壁農業0.36萬畝,累計建成2.27萬畝……全市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產出高效的扶貧產業集群,每個貧困村都有主導產業、每個貧困戶都有穩定增收渠道。


兩年多來,有近6萬人通過發展產業實現穩定脫貧,產業扶貧逐漸挑起了脫貧攻堅的“大梁”,逐步形成了“每個產業後面都有骨幹企業,企業後面都有合作社,合作社後面都有能人,能人後面都有群眾”的脫貧攻堅新格局。

龍頭帶動顯優勢


12月5日,在位於天祝縣金強河畔的德青源金雞產業園蛋雞區門口,兩輛冷鏈物流集裝箱卡車正在等候裝車。生產經理孫寶福介紹,蛋雞三區自今年9月投產以來,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運輸車輛排隊裝車發往北京總部或廣州、四川、貴州等地,進入11月,雞蛋銷售已經供不應求。


走進生產車間,機聲隆隆,十幾名工人正有序作業。一枚枚雞蛋在傳輸帶上整齊排列,“各就各位”進入蛋託。孫寶福介紹,蛋雞三區只有一條包裝線,每天大約有30萬枚雞蛋包裝後外銷,車間內用工全部是天祝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1月16日,第二批30萬隻青年雞已投入青年雞區,到明年2月,第二批青年雞將全部產蛋,屆時,蛋雞一區、二區將全部投產,用工量將大幅增加,公司近期正在與有關部門協商,及早著手應聘工人。


拔除“窮根兒”還要富得長久!武威特色產業引領脫貧之路

天祝德青源金雞產業園蛋雞區,工人分裝雞蛋。


大力強化企農聯動。我市抓好龍頭企業引進培育,加快構建有利於貧困戶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積極發展“產、供、銷”一條龍的訂單農業,通過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組織帶動到戶,形成“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我們這裡每天要有40噸新鮮蔬菜直達香港。”當記者在民勤蘇武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見到園區負責人許爾財時,他正指揮村民往供港蔬菜專車上裝載各類新鮮蔬菜。


村民們熟練地將蔬菜挑揀、分類、稱重,整齊地碼在特製的塑料箱內,使蔬菜在運輸過程中保持原有的品質。從民勤到香港,藉助現在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10多個小時就可以到達。


作為全省少有的供港蔬菜中心,蘇武農業所屬的民勤縣騰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是推動當地農業產業化的“排頭兵”。


築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我市堅持“外引”與“自建”相結合培育龍頭企業,德青源、康美、純潔高原等一批帶貧能力強、輻射面廣的扶貧產業項目落地實施,建設了一批以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興盛種羊繁育有限公司為主要模式的國有農業發展公司。


同時,我市把農產品精深加工作為發展生態工業的一個重點,依託農業資源優勢發展工業,通過工業帶動農業轉型升級,切實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目前,全市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92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52家。


合作社架致富橋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提高組織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者,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千家萬戶,能夠實現勞動力、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


天祝縣安遠鎮地處烏鞘嶺北麓,氣候冷涼溼潤,土壤有機質豐富,特別適於中藥材的生長。全鎮把中藥材種植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子,目前已發展中藥材產業7800畝。

拔除“窮根兒”還要富得長久!武威特色產業引領脫貧之路

天祝縣安遠鎮地鑫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內,工人在整理藥材。


2017年8月,由安遠村3戶村民聯合成立鑫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在有效利用糧食局糧庫的基礎上修建生產車間、烘乾房、晾曬棚、辦公用房、原料及包裝和輔料倉庫。“合作社現在年可加工中藏藥材400噸以上,實現淨利潤120萬元,並創造長期就業崗位50餘個。”合作社負責人寇志剛說,今年該合作社種植中藏藥材達到570畝,吸納周邊貧困人口務工1800餘人(次),切實為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經濟收入。


福自林中出,壽從雞中來。古浪縣通過前期考察,搶抓“雞”遇,從湖南衡陽市引進5000只“芙蓉凰”長壽雞,投產在古浪縣富農農牧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集中養殖,逐步實現養殖規模化、銷售品牌化和經營產業化,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提高組織化程度。近年來,我市把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作為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在擴大“量”的同時提高“質”,合作社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至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達7259家。


品牌品質雙提升


乘著產業扶貧的快車,我市品牌農產品量質齊升、農村經濟不斷髮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涼州區智信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武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在涼州區松樹鎮南河村投資4000萬元建設日光溫室葡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全鋼架日光溫室307座,種植“黑香妃”“紅寶石”等6個鮮食葡萄品種,著力推廣打造“西涼仙紫”品牌。該品牌今年在河南鄭州舉行的第二十屆綠色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公司總經理汪玉梅說:“我們打的就是‘綠色牌’,展會上所有嘗過我們產品的客商都評價比較高。這都源自武威產出的葡萄品質是數一數二的。”


品牌價值提升離不開文化內涵。智信達公司為了提升“西涼仙紫”的品牌價值,聘請專業文化公司參與品牌設計,把涼州文化與品牌建設有機銜接,把武威獨特的旅遊資源與產品巧妙融合,在創出好牌子、賣出好價錢的同時,大力宣傳武威,提升武威知名度。“我是山東人,來武威種葡萄,除武威特有的自然條件外,最重要的是這裡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做大做亮一個品牌,關鍵是看有沒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有武威深厚的文化為我們做支撐,我相信‘西涼仙紫’的品牌將越來越響亮。”汪玉梅說。


品牌強則農業強,品牌興則農業興。今年以來,我市緊緊圍繞“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發展,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健全監管體系、監測體系,構建覆蓋農產品生產、收購、儲藏、銷售、運輸等各環節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打造了一批具有武威特色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品牌。今年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12個,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328個,真正實現產出好質量、創出好牌子、賣出好價錢。


能人引領產業興


有人說,農村經濟就是能人經濟。農村能人群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一技之長和經濟優勢,能更精準地幫助貧困戶選擇脫貧項目,更容易產生帶動效應。


在天祝縣安遠鎮有個致富能人,他叫牟永成。從2012年開始,他瞄準國家珍稀畜種天祝白犛牛,進行天祝白犛牛規模化育肥。


用活扶貧資金,“一窪水”也能變成“一眼泉”。牟永成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到戶產業資金入股、僱傭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方式,帶動當地16戶貧困戶脫貧。

拔除“窮根兒”還要富得長久!武威特色產業引領脫貧之路

天祝縣永成養殖專業合作社犛牛養殖區一角。


今年,養了十幾年犛牛的牟永成,看到了另一個“商機”,抓住政策支持,流轉承包了500畝地種植藜麥,秋季收了65噸,而且藜麥秸稈富含高蛋白,是喂犛牛的好飼料。


有牟永成這樣的能人帶動,最大的收益者是當地貧困群眾。從藜麥出苗後的鋤草到收割,大批的貧困群眾忙碌在地裡,成了能人大戶的僱工。牟永成今年僅用工工資開支就達13萬元之多。“能幹事、敢幹事,還是國家政策好。”牟永成說,當地農戶種植的藜麥,全部都有農業保險,解決了後顧之憂。今後,他還會探索種養結合的方式,爭取合作社收益最大化,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奔小康。


涼州區古城鎮小河村“80後”小夥王洋在外闖蕩多年,2017年他藉著支持發展養殖業的政策東風,承包了30畝老果園搞起林下養殖,養起了五黑烏骨雞。

在王洋的雞場,記者看到2萬多隻一身烏黑的烏骨雞悠閒地覓食。王洋介紹,烏骨雞包括內臟都是黑色,但產的雞蛋卻是綠殼,市場上一枚就能賣到2元。價格如此高是因為綠殼雞蛋蛋清粘稠、蛋黃大,膽固醇含量比普通雞蛋低很多,而且沒有腥味。


今年,眼界寬、思想活的王洋註冊了“隴旺河”商標,設計了特色禮品包裝,並開了一家直營店和淘寶網店,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將綠殼雞蛋銷往全國各地。“這兩年,我是自己做市場、打銷路,申報的‘綠色食品’認證正在最後的評審階段,等拿到證書,我就有了帶動其他農戶發展的底氣。”王洋計劃明年再擴大規模,為有養殖意願的農戶免費提供雞苗,在技術上給予指導,最終由他收購外銷。


發揮能人幫帶作用,讓貧困戶“借船出海”。當前,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像牟永成、王洋這樣的能人帶頭人越來越多,他們已成為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紮根貧困地區,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產業花開富萬家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因地制宜,找準產業發展模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主動發展、擺脫貧困,脫貧攻堅才會真正取得實效。


聽說蘑菇種植投資少、風險小,經過考察研究,今年10月,民勤縣夾河鎮國棟村村民王培華引進了1萬個菌棒,嘗試種植溫室大棚蘑菇。王培華告訴記者,他們村有100多座溫室大棚,但是沒有種過菌類,全部種植的是西紅柿、韭菜這些常規的品種,今年試驗種植蘑菇成功,他還想把另外一座溫室大棚也用來種植蘑菇。


王培華試種植的首批大棚蘑菇獲得成功,吸引了周邊村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請教種植技術。他還要帶領身邊的村民一起種植蘑菇,擴大規模,形成蘑菇產業,讓這一朵朵小蘑菇成為鄉親們小康路上的“致富傘”。


穿行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遠處的山巒上閃著雪影,季節的寒冷卻擋不住群眾臉上的笑容。翻過高坡,極目眺望,萬畝戈壁灘上波光粼粼,成片的溫室覆膜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拔除“窮根兒”還要富得長久!武威特色產業引領脫貧之路

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農戶在日光溫室裡忙碌。



在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支持下,黃花灘萬畝戈壁處處有產業,處處有發展。富民新村村民何振田曾經家住干城鄉大魚村,他是這一切變化的見證者。“過去的古浪縣南部山區,山大溝深,老百姓種著幾畝地,收入只能餬口,想都不敢想會有今天人人住新房、家家有產業的好日子。這些都離不開黨和國家好政策的支持。”何振田激動地說。今年11月,大魚村退出貧困村名單,這一喜訊鼓舞著何振田:“靠自己雙手脫貧致富,是最可靠、最持久、最有效的脫貧方式。今後我們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早日致富奔小康,不辜負總書記的殷殷囑託。”


如今,房子漂亮了、產業增多了、腰包鼓起了……上面有政府的惠民政策拉一把,扶貧幹部在下頭使勁推一把,古浪縣的貧困戶在中間正鉚足勁地向前奔。


產業接地氣,增收步子穩。一系列對症下藥、分類施策的精準扶貧產業生根發芽、蓬勃發展,進一步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夯實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產業扶貧基礎。


就近就業幸福多


產業興旺,就業收入跟著興旺。對於貧困群眾而言,“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以穩定的收入為基礎,需要以穩定的就業作保證。“扶貧車間”引導企業把一些勞動密集、比較簡單、易於操作的生產環節和工序搬到“車間”或放到農戶家裡,吸引無法外出打工的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真正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致富。


拔除“窮根兒”還要富得長久!武威特色產業引領脫貧之路

甘肅甄程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工人在晾曬梔子面。


甘肅甄程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來自古浪縣綠洲生態小城鎮的女工張志花熟練地捏著梔子面。“每天在家門口就有班上,工作時間靈活,還方便照顧小孩。”言語間,張志花顯得踏實又從容。“我們的工作是計件算工資的,上班時間比較自由,家裡有事報告一聲就可以回去照顧家裡了。”

位於黃花灘移民新區腹地的黃花灘鎮扶貧產業園,目前已引進古浪龍福繡服裝有限公司、甘肅甄程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甘肅沙洲城食品有限公司3家企業入駐。園區企業滿負荷運營,可吸納周邊勞動力200人以上,人均可實現年勞務收入2萬多元。


“扶貧車間”建村頭,脫貧路上有奔頭。近年來,古浪縣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充分利用集體閒置資產,依託骨幹企業,實現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目前,全縣共認定“扶貧車間”40家,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697人,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