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在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有一個叫做三河壩的地方,初聽到三河壩以為是有一座大壩,其實只是一個地名,因地處三江(梅江、汀江、韓江)匯流之地,因而取名三河壩。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三河壩地理位置偏僻,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曾經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戰役,甚至可以說,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後來的井岡山會師。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三河壩戰役在歷史書中因很少提及而鮮有人知道,但是電影《建軍大業》卻用大篇幅還原了歷史,看過的人對電影中的三河壩戰役頗有爭議,其爭議的焦點主要是林彪這種人竟然被描述成了英雄?按照當地的說法,雖然林彪後來變壞了,但在三河壩戰役中,他是一個值得被歷史記上一筆的一個人。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三河壩紀念園有一個廣場,廣場上立了很多個銅人,其中只有半身的銅像為參加過三河壩戰役犧牲了的人,站著的銅像是活下來的人。但實際上,此次戰役斷後的最後一支部隊,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在紀念園的入口處有一個鮮紅的雕塑立在朱德紀念大橋前。上半部分為“八一”軍徽,下半部分為起義軍當時佩戴的紅領帶,鮮紅鮮紅的顏色,紅得像太陽,紅得像血。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國民黨反對派派遣2萬多人“討伐”起義軍,當時能調動的對抗起義軍只有3000人,敵我的實力懸殊足以預見此次戰役有多麼慘烈。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賀龍首先帶大部隊到達三河壩,第二天周恩來與之匯合然後前往潮汕,由朱德留守在三河壩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當時的主力部隊大約有1.3萬人,從汀江過到三河壩,其中1萬人順韓江前往潮汕與起義農民武裝會合,餘下的3000人跟著朱德留守三河壩。國民黨首先佔領了三河壩附近兩個村子和一個鎮,呈三面包圍從梅江河強行渡江。留守部隊在山上挖戰壕進行攔截,以掩護大部隊轉移。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戰鬥打了三天三夜,掩護主力大部隊轉移的任務完成了,朱德帶著一部分人開始轉移,這支部隊最後輾轉到達井岡山並最終發展成為紅軍的主力,留下一個約200人的營斷後。斷後的這個營只有一個人存活了一下來,他就是二十五師七十五團三營十一連連長許光達。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三河壩紀念園有一座紀念碑,埋葬著那些在三河壩戰役中犧牲的戰士。雖然歷史對三河壩戰役描述甚少,但每年都有幾萬人前來瞻仰烈士為烈士獻花。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在斷後部隊中有一位叫做孫樹成的人,時任二十五師七十四團團長,犧牲時只有25歲,他的女兒當時只有2歲,還沒有什麼記憶。若干年後,年已花甲的女兒通過報紙等各種渠道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父親孫樹成。老人只有一個心願:生前沒有盡到做女兒的孝道,死後與父親葬在一起,死後能離父親近一點,也就知足了。在紀念碑十米開外的欄杆底下,就埋葬著這位烈士的女兒,她終於和父親在一起了,而且離得那麼近。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三河壩紀念園同時是俯瞰三河鎮風光的最佳地理位置,可以居高臨下看到這個三江匯合之地一片時光晴好、安然祥和的模樣。村莊在三江的圍抱之下,寧靜、悠閒,彷彿離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很遠很遠。只有這座紀念園上的烈士紀念碑和那些半身、全身的銅像,每日俯瞰著這個和平盛世的年代,那埋葬在碑下的人,那銅像上的面孔,想必也會覺得值得。

廣東這個偏僻小鎮,發生過一次著名戰役,被拍進了《建軍大業》

我是開心菜菜,熱愛旅行。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歡迎留言討論,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重走我去過的地方,那會是我莫大的榮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