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迷科烏洋芋出深山:從爛在地裡沒人要到每公斤16元不愁賣

12月12日,群山深處的涼山州金陽縣,久違的太陽“鑽”出雲層,把整個縣城曬得暖意融融。守著臨街的店鋪,賈巴拉打卻沒有曬太陽的心思,而是一直忙著發貨。

  今年22歲的賈巴拉打是馬依足鄉迷科村村民,也是村裡迷科烏洋芋合作社社員,專門負責給網購顧客發貨。僅12日當天,他就填了40多張快遞單,其中不少訂單來自省外。自7月上線以來,當地烏洋芋網上銷售已達8000多單。

  銷售空間延展的同時,迷科烏洋芋身價也在飆升。當前,迷科烏洋芋網上售價每公斤16元,收購價每公斤也有5元。然而,更早之前,4角錢一公斤也沒人要。

  迷科烏洋芋,究竟如何走出深山,賣起了價?

迷科烏洋芋出深山:從爛在地裡沒人要到每公斤16元不愁賣

烏洋芋

  一條脫貧路

  “土疙瘩”原來是“金寶貝”

  “做夢都想不到哦!”第一次聽到自己種的烏洋芋能遠銷到廣東,建檔立卡貧困戶補比作格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烏洋芋在當地確實太普通。迷科村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土地貧瘠,只出產土豆和玉米等作物。

  出產東西少,沒啥特色,這是擋在迷科村脫貧路上的大石頭。

  2018年,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派駐馬依足鄉黨委第一副書記鄭偉到迷科村調研,為尋找適宜產業而一籌莫展。連續一個月,鄭偉反覆思考,結果並不理想。

  靈感來自一次在貧困戶家中的走訪。臨近中午,主人遞給他一個烤洋芋,不斷推薦:“嘗一個嘛,好吃得很。”

  原本不喜歡吃洋芋的鄭偉接過來咬了一口,頓時覺得“真好吃”。他還發現,這裡的土豆皮是紫色的,部分肉質也呈紫色,當地人稱為烏洋芋。

  隨後,他把烏洋芋寄到成都,送給家人和朋友品嚐,得到一致好評。

  口感好,營養價值如何?鄭偉把烏洋芋送到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檢測。結果顯示,迷科烏洋芋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屬於富硒食品。於是,鄭偉馬不停蹄為當地烏洋芋進行了有機認證。

  “這哪兒是‘土疙瘩’,完全是‘金寶貝’啊。”鄭偉喜出望外,堅定了把烏洋芋作為脫貧主導產業打造的決心。

  一套組合拳

  叫響品牌,更保障品質產量

  好東西,怎樣賣好價?短暫興奮後,更多問題湧來。

  “品牌,品牌,必須有品加有牌。”請教專家後,鄭偉理出思路:農產品變商品,必須要有品牌。

  首先得有商標。通過駐村幹部幫助,迷科村去年註冊了“迷科烏洋芋”商標。

  “人靠衣裝馬靠鞍。”隨後,僅產品包裝盒就設計了6款。

  這還不夠。“品牌的本質是消費者的信賴和認可。”迷科村駐村工作隊隊員胡畔說。

  去年開始,迷科村想方設法“吆喝”起來,網上搞直播,還邀請當地彝族女老師擔任形象代言人,拍攝的短視頻在各大平臺推廣。隨後還獲得“四川扶貧”集體商標標識用標授權,並闖進機關、高校和商超,知名度大大提高。

  線下,通過對口幫扶單位“以購代捐”;線上,進駐淘寶、京東、拼多多,從去年秋天開始,迷科烏洋芋銷量跑出“加速度”,一年賣出了幾十萬公斤。

  為保證品質,延長銷售期,村裡又爭取到華夏人壽保險公司50多萬元捐贈,建起儲量20萬公斤的凍庫。為防範自然風險,去年村裡為2000畝烏洋芋買了農產品保險,還建起噴灌配套水系,即便遇到旱災也可確保收成。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迷科烏洋芋不僅牌子更響,品質和產量都更有保障。

  一個新煩惱

  周邊洋芋冒充“迷科烏洋芋”

  “賣了10萬元了!”提起今年的收成,27歲的迷科村村民波比楊軍笑得合不攏嘴。

  今年他家種了近30畝烏洋芋,收了4萬多公斤,目前已賣出一半,收入10萬元。

  不只是他一家。今年,迷科村烏洋芋種植面積超過 1000畝,除去留種和自己食用,預計有75萬公斤可投入市場銷售,僅此一項,就能帶來近400萬元的收入。

  烏洋芋已成為脫貧重要動力。數據顯示,迷科村10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已從2017年底的2900元,增長到今年的6900元。

  喜悅背後有煩惱。迷科烏洋芋“火了”,周邊種植的洋芋也悄悄在市場打起了“迷科烏洋芋”旗號。

  “好不容易打出的品牌,不能這麼毀了。”在鄭偉建議下,當地成立迷科烏洋芋合作社,產品由合作社統購統銷,以此防止其他洋芋“冒充”。

  合作社還建起溯源體系,每個迷科烏洋芋都有一個二維碼,手機一掃,生產地、生產者等信息一目瞭然。

  但這仍不能完全打消鄭偉的顧慮。他擔心別的地方一擁而上,規模快速擴張,導致價格走低,“芋賤傷農”。接下來,鄭偉和駐村工作隊將圍繞這個新課題下功夫。

  再過幾天,迷科村村民將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種下一顆顆烏洋芋的同時,也種下脫貧致富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