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隆基當上皇帝后為何殺了幫其父子奪得江山的太平公主?

樾檬侃歷史


題主好:我是武媚娘,專注歷史問題回答。太平公主在誅殺韋,保李唐基業的過程中,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難道真的是臨淄王李隆基無情,向自己的親姑姑,太平公主舉起屠刀嗎?非也!

像極了自己的母親,女皇武則天,對權利充滿了慾望,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最小的孩子,很受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寵愛。在高宗李治去世後,武則天變得更加空虛寂寞,經常與太平公主討論國事,並提出獨到的見解。並且給武則天進獻了自己最中意的男寵“蓮花六郎”——張易之。

  • 武則天逝世後,李顯繼位。倒黴至極的中宗李顯,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另外兩個強勢的女人,自己的老婆韋皇后,女兒“皇太女”安樂公主。但是,韋后和安樂公主不懼中宗李顯的權力,獨懼太平公主的深謀遠慮。

  • 不久,韋后夥同其女安樂公主,毒死了自己的丈夫中宗李顯。然而,韋后與唐中宗李顯無子,韋后不得已立李顯與其他妃子生的兒子,第四子,16歲的唐少帝,李重茂為帝。自己玩起了“垂簾聽政”,操控大權。此時,韋后與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把持朝政,屠刀漸漸指向了死敵,太平公主,相王李旦。
  • 相王李旦的兒子“三郎”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果斷的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準備先發制人。

  • 公元710年,大唐景龍4年,姑侄兒人聯手,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了專政的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韋后玩了不到一年的“臨朝稱制”,就一命嗚呼。在太平公主的遊說下,勢單力薄的唐少帝,只好將皇位交給了李旦。

權利達到頂峰,慾望無限,而不能“明哲保身

  • 相王李旦做了皇帝,立自己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為太子,加封立頭功的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至此,太平公主權勢滔天。朝中一半以上的大臣、官員都是太平公主選拔;宰相提出的國事、大事,唐穆宗李旦都先徵詢太平公主的建議,再詢問李隆基的意見,最終做出決定。

  • 唐穆宗李旦看著姑侄二人鬥得不可開交,自己玩起了甩手掌櫃,當起了太上皇。太平公主成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處理朝政的絆腳石。兩人相互在對方插入,或收買親信。太平公主慫恿大臣進諫李旦,廢除李隆基的皇位,李旦不允。

  • 而後,太平公主與宮女元氏合謀,欲毒害李隆基。李隆基的謀士王琚,尚書張說感到不妙,催促李隆基產除太平公主黨羽。李隆基,再次先發制人,打了自己姑姑一個措手不及,剷出了太平公主的黨羽。

一個不幸的人,或許權利才能給她提供安全感

  • 太平公主東窗事發後,逃到了山寺躲藏,三天後才出來,被自己的侄子賜死家中。被抄家時,財物堆積如山,可供朝廷消耗數年。
  • 公元713年,8月31日,太平公主被賜死。可以說的上是,太平公主一生不幸,在自己很小的時候,被自己的表哥賀蘭敏之玷汙。二十幾歲自己的第一任丈夫被賜死,第二任丈夫又死的早。
  • 從小受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寵愛的太平公主,在自己在所愛的人,一個又一個離去的時候,漸漸迷失了自己。如果沒有這些,也許不會讓她在權利的漩渦中迷失自己,被自己的親侄子賜死。

或許,在她看來,在男權社會里,一個初處於弱勢的女人,只有權力才能保護自己。


武媚娘讀史


太平公主--武則天的小女兒,很受武則天的喜愛,由於長期受武則天的影響,她的一生充滿了極其濃厚的政治色彩。名為太平,其實不太平。

自705年到712年,經過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唐隆政變三起政變,武則天退位、武三思被殺、韋后和安樂公主被殺,李隆基和李旦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的女兒、武家的兒媳的雙重身份,繼承了“武氏家族”的一切敗兵殘將。

那一時期的文臣武將們,都見風使舵。雖然712年李隆基繼位為皇帝,李旦做了太上皇。但太平公主的實力最為雄厚,七位宰相中五位是他的人,李隆基受到太平公主的打壓。

當年李隆基還為太子時,太平公主曾明目張膽地要求替換他。

由於事先得知太平公主準備發動軍事政變,被逼無奈,先下手為強。李隆基對太平公主發動了攻擊。在政變中

李隆基將太平公主黨羽一網打盡,太平公主及兒子們被賜死,家被抄。只有薛崇簡曾多次因為勸諫太平公主交出權力,特免死,賜姓李。李隆基誅殺太平公主留下一個後遺症,就是宦官得勢。李唐從開國起就不用宦官,可李隆基卻是靠高力士為首的宦官勢力奪取了天下,因此宦官盛行,最終李唐王朝也亡在宦官手裡。





時光隧道2019


館主來了 ,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說到底,無非就是“政治”二字。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雖然昏聵,但是年輕時候,那還真的是英明神武,有王者之風。

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父親李旦的妹妹,也就是說,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

當年唐中宗李顯殯天后,韋后企圖效法天后武則天,做那一朝女皇帝,為此,韋后勾結外戚,開始把控朝政。

經歷過武則天一朝的李氏皇族豈能容忍大權旁落外家的不幸之事再度發生,自然暗中開始集結力量準備反對韋后一黨。

而權力慾望強烈的太平公主也不甘心自己的權力就此被韋后那個女人奪走,便與李隆基達成了共識,結成同盟,來推翻韋氏。

此後,通過唐隆政變,韋氏一黨被剷除,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共同推舉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坐上了皇位,李隆基也因為功勞大而被封為了太子。

這之後,在朝堂之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用心培植自己的勢力。

在朝堂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經常因為政見不合而產生的矛盾。

久而久之,心懷不滿的太平公主,預感到長此下去,自己的權力將會受到威脅,為此,太平公主屢屢向李旦進言,言李隆基非嫡長子,不可立為太子,應廢李隆基,而立李成器為太子。

太平公主試圖通過培養一個傀儡,來繼續自己的權力掌控。

但是李旦最終沒有聽太平公主的話,而李隆基也決心將太平公主剷除。

最終,李隆基登基之後的第二年,太平公主就被李隆基賜死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侄子殺了姑姑”,從古至今都是大逆不道之事,但是,歷史上這個殺姑的侄子並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做了皇帝,這侄子名字叫李隆基。

話說“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親姑姑,李隆基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即歷史上“回眸一笑百媚生”——楊貴妃的老公。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人稱“李三郎”,我稱他為“六味(位)地(帝)黃(皇)丸(王)”。

李隆基稱帝前被封為臨淄王,從唐高祖李淵算起,他的近親屬有六位當了皇帝。(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伯父李顯,父親李旦)如此看來這個稱呼還是很貼切的。

(臨淄王李隆基)

準確來說,太平公主曾幫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武則天的第四子)當了皇帝,李旦是太平公主的哥哥。

在唐中宗李顯(李旦的哥哥,武則天的第三子)去世後,朝中大權被李顯的老婆韋皇后和其女兒李裹兒(安樂公主)所把持,母女二人都想效仿武則天稱帝。

由於女人當皇帝不是正統,這需要一個過渡,於是母女就把李顯15歲的第四子李重茂立為了皇帝,史稱唐殤帝。

明眼人一看李重茂就是一個傀儡皇帝,朝中一切事情韋皇后母女說了算。

“後黨”(以韋皇后為集團)大權獨攬,無形之中消弱了太平公主的權利。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不甘心大權旁落,她要擁立自己的代理人為帝,這個代理人正是她的四哥李旦。

太平公主要重新組閣,於是聯合時任握有指揮禁衛軍權力的侄子李隆基,合謀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後黨集團。

姑侄一拍即合,於唐隆元年六月(710年7月21日),突然發動了“唐隆政變”,果斷誅殺韋皇后和她的女兒李裹兒,廢黜李重茂的帝位,然後擁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為帝。

由於李隆基“擁父為帝”立下汗馬功勞,被李旦立為皇太子,即將來的接班人。

李旦對妹妹太平公主同樣感激不盡,將後黨的權利悉數歸了太平公主。

講真從三方利益來說,這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畢竟各有所得——李旦做了皇帝,李隆基成了皇太子、太平公主大權在握。

(李隆基和姑姑)

然而好日子僅僅過了三年(713年),姑侄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李隆基突然發兵擒獲了姑姑,最後竟然不顧父親李旦的說情賜死了姑姑。

問題來了,李隆基為什麼要賜死太平公主呢?

“侄子殺姑”,原來都是權力惹得禍。

太平公主倚仗“從龍之功”權傾天下,皇上李旦是個軟弱無能之輩,任何事情都要和妹妹太平公主商量,朝中任免官員都是太平公主說了算。

有時候太子李隆基會有不同的意見,姑侄有爭論也再所難免。壞事就壞在李旦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久而久之在太平公主和太子身邊形成了兩股勢力,彼此手下都想支持各自的主子做大做強。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遺傳了母親武則天的基因,是個權力慾很強的女人,他想“哥哥李旦退位後,必定是侄子李隆基接班,她感覺李隆基是個不好掌控之人,說不定以後自己的權力就會被李隆基收回。”

講真李隆基年輕時確實有能力,如果是窩囊廢姑姑也不會找他聯合發動政變。

當取得成功後,太平公主怕以後“玩”不過侄子,於是想讓哥哥李旦廢了李隆基的太子位,另立太子。

太平對哥哥說:“李隆基不是嫡長子,沒權力當皇太子,應該選嫡長子李成器做太子”。

親們看到了吧?太平故技重施要選擇自己的代理人為帝。太平公主認為李成器比李隆基容易掌控,假如擁立李成器成功上位,接下來太平會擁有無限權力。

當時李旦沒采納妹妹的建議,必定皇位是李隆基搶來的。李旦於公元712年,把皇位禪讓給了兒子李隆基。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這一年李隆基27歲。

唐玄宗李隆基稱帝后,太平公主依然不收手,她試圖下毒毒死侄子,但都被李隆基躲過。

後來太平公主集團陰謀發動政變推翻李隆基,李隆基得到消息後,感到危險正在步步逼近。

鑑於情況危急,在群臣進諫下,李隆基先下手也強,於(713)年發兵擒獲了太平公主。也就是說,李隆基稱帝的第二年就打敗了姑姑,由此可見李隆基確實不簡單,沒過多久賜死了姑姑。


秉燭讀春秋


李隆基表示:我不殺太平公主,恐怕死的就是我了。

李唐王朝從李治之後就陷入了動亂不堪的局面。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撥亂反正把唐朝大權再次奪回到李氏家族手中。神龍政變後,武則天黯然退位,皇位被武則天傳承給了太子李顯。李顯繼位稱帝后,由於其性格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而替李顯奪回皇位的“神龍五王”也韋后被貶官發配。太子李重俊被殺。韋后效仿的就是武則天當初的舉措,並且韋后想要成為武則天第二再次掌控唐朝大權。最後連唐中宗李顯都死在了韋后手中。

韋后剷除了李顯之後還沒等她專權篡位呢,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人便密謀先下手為強除掉韋后一黨。避免大唐權利再次流入後宮之手。唐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引兵進攻皇宮。皇宮之內的衛士要麼被策反,要麼是忠於李唐王朝,所以在面對李隆基的時候全部都放棄了抵抗。所以李隆基的兵變進行的一場順利。韋后、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盡皆被殺。韋后一黨的官員凡身高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處死。這次的兵變也被稱為“唐隆政變”。

李隆基政變成功後,立刻找到李旦彙報成果。並且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還逼迫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丹繼位後李旦長子李成器不敢搶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所以李旦分封李隆基為太子。原本唐朝政局就這麼平穩的走下去也不失為一件好事。但太平公主也是有野心的。他之所以幫助李隆基除掉韋后,並不是因為她忠心。而是太平公主自身也想效仿武則天。所以在李旦繼位,李隆基被封為太子後。太平公主多次想要奪權並且操控太子李隆基都無功後,太平公主就想要除掉李隆基。而李隆基也感覺到了太平公主的野心。所以也同樣想要除掉太平公主。

當時李隆基雖然為太子。但是權勢也不如太平公主。而且李旦也對太平公主信任有加。但李隆基畢竟是太子,忠義他的臣子也是不少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越鬥越兇。李旦害怕唐朝內部再次大亂。所以李旦想要儘快的結束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權力爭奪。所以李旦決定退位傳位給李隆基。原本李旦認為自己這麼做太平公主就會死心。但誰知道李旦的退位更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爭鬥。雙方矛盾一觸即發,眼看著就是一場火併了。

當時太平公主一黨決定以投毒和兵變的方式除掉李隆基。而李隆基在得知消息後決定先下手為強。所以李隆基親率三百餘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殺了太平公主一黨成員。太平公主也不得已逃入寺廟避難。後來已經成為太上皇的李旦心疼太平公主,想要求李隆基擾太平公主一命。但李隆基拒絕了李旦的請求。同時賜死太平公主。這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權力爭奪被譽為“先天政變”。政變的結局以李隆基大獲全勝而結束。政變後李隆基正式掌握了唐朝的全部權利。不再受太平公主掣肘。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1、先有太平公主在幫助李隆基父子誅殺韋后一黨,奪得江山,居功至偉;後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朝廷鬥法,李隆基最終勝出,誅殺太平公主。看似矛盾,在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唐王朝封建統治上層建築勢力發展不均衡,內部鬥爭所導致的。具體分析如下:


2、一是前期李隆基父子、太平公主與韋后一黨的矛盾不可調和。

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雖然是武攸暨(武氏政治集團)人物,但她畢竟姓“李”,本身一直是李氏政治集團的擁護者。唐中宗時,韋后一黨與以武三思一黨的武氏集團相勾結,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玩弄朝政引起太平公主的不滿,李隆基父子與太平公主此時都是權力鬥爭的邊緣角色,兩大勢力的結合類似於“復仇者聯盟”。終於在公元710年,隨著韋后毒殺唐中宗,矛盾到達頂點,李隆基父子、太平公主通過誅殺韋后一黨、清算武三思,贏得權力鬥爭的勝利。


二是後期李隆基勢力與太平公主勢力的矛盾越演越烈。

對於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兩者勢力的矛盾集中點,史學界有不同學術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李隆基是中小地主官僚集團勢力的代表,而太平公主是商人地主官僚集團勢力的代表,誅殺太平公主的行動是李唐正統勢力與腐朽的官僚勢力之間矛盾衝突的頂峰;第二種觀點認為太平公主還是希望延續武氏集團對朝廷的影響,太平公主實質上還是武氏集團的一員;李氏掌握虛權、她自己掌握實權是太平公主最想看到的結果。


第三種觀點,也是筆者最贊同的觀點,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對於唐睿宗時期政治改革存在著矛盾:首先,從武則天到唐睿宗時期由於“斜封官”的盛行,導致吏治冗濫,兩者對待此事態度截然不同。李隆基勢力的姚遠之、宋璟致力於廢除“斜封官”制度,這恰恰觸犯了太平公主的既得利益,她靠此制度結黨營私、賣官鬻爵。

其次,鞏固太子地位合法性,限制王公貴族勢力引起太平公主的不滿。唐王朝自建朝以來,太子的地位似乎就一直不穩定,從“玄武門事變”到武則天肆意廢黜太子、韋后專權等等可見一斑。睿宗借鑑了歷史的經驗教訓,有意採取姚遠之、宋璟提出的限制宗室諸王、皇親國戚的權力,這導致了太平公主的不滿。

3、綜上,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父子之間的"合合分分"正是當時唐王朝上層建築不穩定的體現,正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太平公主勢力與李隆基勢力利益站在一起時,就會聯合在一起剷除韋后奪回李氏江山;當兩大勢力出現新的矛盾衝突時,更具有政治才華、聰明頭腦的李隆基就會更勝一籌。

文\\燕山史話

參考文獻:《論唐玄宗誅太平公主事》 唐華全

《太平公主並不太平》 高峰

《唐玄宗:就這樣把功臣擺平》 王者覺仁


燕山史話


太平公主確實幫李隆基父子奪得了江山,但實際上她還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謀算,因為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好控制,太平公主才策劃了這一切,目的就是自己仍然能掌控朝政。可是李隆基與他的父親不同,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的矛盾從李隆基成為太子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據《舊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710年6月,唐中宗李顯突然暴斃,是被自己的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合謀下毒毒死的。韋皇后隱瞞了李顯的死訊,將自己的親信安排到軍中擔任要職,又將李顯的幼子李重茂扶上皇位,然後才向世人宣佈了皇帝駕崩的消息。

唐中宗去世之後,韋皇后效仿武則天獨攬大權,想要臨朝稱制,成為第二個武則天,所以她不斷地培植自己的親信,維護自己的勢力。但是在她面前還有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的女兒,也不是吃素的,早在李顯死前,韋皇后就多次對太平公主下手,但是礙於太平公主的勢力一直沒能得逞。

太平公主與韋皇后的樑子結的很深,絕不會看著韋皇后的勢力增長,如今的局勢於不利,於是太平公主策劃了一場“唐隆政變”。710年6月12日晚上,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簡等人對皇宮發起了突襲。這晚,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以及韋皇后的黨羽幾乎都被誅殺,這次政變的結果就是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成功登上大典。

李隆基父子當時只沒有什麼高貴身份也沒有名望,連支持政變的錢財都沒有,這次政變全靠太平公主在幕後操控。“唐隆政變”發生的兩天後,太平公主便當著百官的面廢黜了李重茂,並且擁立李旦復位登基。雖然明面上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李旦,但是朝廷的實質性權力卻是把控在太平公主的手裡,不久之後,唐睿宗李旦便封了李隆基為皇太子,太平公主也默認了。

但是就是太平公主的這次默認,給她埋下了絕大的隱患。李旦雖然是皇帝,但是他的志向並不在此,所以朝中的事都是漠不關心,幾乎全權交給了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李隆基是個堪當大任的人,處理事務都是果斷有條理,很快他的才能和做事風格便得到了一些臣子的認可,再加上他儲君的身份,越來越多的朝臣支持他。這些太平公主都看在眼裡,兩人之間的矛盾和明爭暗鬥也一直沒有斷過。


712年夏天,唐睿宗毅然決定將皇位禪讓給李隆基,全然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八月份,李隆基正式登基,成為唐玄宗。太平公主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決定先發制人,此時的太平公主依舊控制著大部分的權臣,所以她決定再次發動武裝政變。可是事情並不順利,就在計劃實施的前一天,有人向李隆基告密,於是李隆基立馬採取了措施,毫不留情的將太平公主陣營裡的核心人物全部逮捕。雖然這次政變被提前扼殺,但是李隆基也知道這個姑姑再也留不得了,於是在三天之後,太平公主被皇帝賜死。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是強勢的人,誰也不願意聽從於對方,就好比一山不容二虎,李隆基與太平公主是絕不可能友好相處的。李隆基一直在培養自己的勢力,就是不想讓“第二個武則天”出現,所以一有機會他就立馬處死了太平公主。


小姐姐講史


你好,很高興可以回到你的問題,首頁我要糾正你的這個問題,不是李隆基非要殺太平公主,是太平公主要謀反,李隆基不得不殺她。

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武則天的最小的孩子,而太平公主的性格,處事方式和武則天有點像,而且也很有野心。唐朝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從李世民到武則天,給他們的後代做了很不好的榜樣,一個是利用武力幹掉太子,繼承了皇位,而且乾的還很成功。另一個就是武則天,篡奪了兒子的皇位,把李唐江山改為武周江山,更重要的是,乾的也不錯。於是給他們的後代造成一種錯覺,只要能當皇帝(不管是怎麼得來的,不管是男女),只要能當好皇帝,就是成功。

於是,在唐朝,女人想掌權的就由好多個。更巧的是這幾個人都和唐中宗李顯有關係,第一個是他的母親武則天,第二個是他的皇后韋后,第三個是他的女兒安樂公主,第四個就是提問中所說的妹妹太平公主。只有武則天成功了,其他三位都失敗被殺。

唐中宗李顯死後(據說是被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死),太平公主本來打算立李重(李顯的兒子)為皇帝,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但是大臣們卻不同意,把李旦扶持了上來,成為了唐睿宗。太平公主一看情況不妙,既然幹不過那些大臣,就開始支持李旦繼承帝位。這樣一來,太平公主就成了功臣,權勢地位就更加顯赫重要,李旦經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談上一段時間。後來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一開始太平公主還沒把李隆基放在眼裡,隨著李隆基的勢力越來越大,太平公主感覺到了威脅,於是她處處針對太子李隆基,經常在李旦面前說他的壞話,而李隆基也不是善茬,在李旦面前也沒少誣陷他姑姑。

久而久之,李旦就煩了,也累了。乾脆就讓位給李隆基,自己跑去做太上皇,眼不見為淨。這樣一來,之前雙方還是勢均力敵的態勢慢慢的開始偏向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還是不死心,既然通過正常的手段不行,乾脆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發動政變。結果,太平公主的手下出現叛徒,事情敗露後被李隆基下詔賜死在她自己的家中。

所以說,太平公主是效仿其母親發動政變失敗而被殺,也算是有其因必有其果吧。


淵源歷史小課堂


很簡單,太平公主有想下一個武則天的慾望。

太平公主可以說是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史中最最尊貴的公主,她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同父同母的哥哥是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一門四皇帝”,爸爸媽媽哥哥都是皇帝,我想整個中國找不到第二位公主有這個出身的,因此太平公主的尊貴絕對是不言而喻的,可謂是貴不可言。



“主方額廣頤,多陰謀,後常謂‘類我’”,太平公主跟武則天很像,同武則天一樣,她也“喜權勢”,且能力還不差,因此武則天是常常與她討論政事,並時常與旁人說太平公主很像她。當然,在武周朝,武則天雖經常與她討論政事,但卻從來不讓她直接參與到朝堂的政事處理當中。因此在武周朝,太平公主並未掌握多大的權力。

太平公主真正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並開始掌握重權,是在唐中宗李顯時期。神龍元年(705年),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逼退位,太子李顯登基,是為唐中宗。



此次政變,太平公主因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因此得封“鎮國太平公主”,賜食邑5000戶,加上之前武則天時期得賜的3000戶,太平公主的食邑達8000戶。此後,因李顯的重視,太平公主不但被賜免對皇太子李重俊、長寧公主等人的跪拜禮,還得到了入朝參政的權力。由此,太平公主開始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李顯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韋后欲圖學習武則天,她先是扶持李重茂為傀儡皇帝,而後一步步控制大唐天下。當然,韋氏的陰謀並沒有得逞,7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簡與劉幽求參與了李隆基誅殺韋黨的行動中,韋后一黨被悉數剿滅。而後在太平公主的幫助下,李重茂被廢,李隆基的父親相王李旦被擁立為帝,是為唐睿宗。後,太平公主再次被賜食邑2000戶,得以晉封萬戶,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峰。



李旦能繼位,一半得感謝太平公主,若不是她的支持,李旦很難有機會做皇帝,因此在睿宗朝,她權勢開始達到鼎峰。在李旦主政期間,朝中每逢有要事,睿宗都會與太平公主商量,只有她答應,睿宗才會讓大臣去辦,而如果她有事不能來皇宮討論,睿宗也會派宰相親自到她的府中去徵求她的意見。

此外,凡是太平公主提出的意見,李旦都會直接照準,同時她舉薦的官員,自宰相以下,無論她要讓他當什麼官,李旦也都一一照準。如此,就是在李旦這樣毫無保留的信任下,太平公主的權勢在睿宗朝達到了鼎峰。



但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就在太平公主的權勢如日中天之時,她與太子李隆基的矛盾開始日益明朗化。太平公主因懼怕李隆基登基後,會讓她失去權力,因此先是派人去民間散播謠言,說:“太子並非皇帝的嫡長子,因此不應當被立為太子”,欲圖利用這個謠言讓李旦廢掉李隆基,改立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子為太子,這樣就可以方便她日後繼續掌權。而後又派人時刻監視著李隆基,防止他有所異動。

當然,李隆基對太平公主亦是忌憚不已,當時李旦雖不相信太平公主種種讒言,併為此都主動退位,讓李隆基早些登基為帝,可因李旦太過疼愛這位妹妹,雖明知她有異心,但仍然不忍懲罰於她。因此,李隆基雖登基,但太平公主的權勢依然還在,他初登基時,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門下,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等朝中重臣也皆是她的黨羽。


如此,李隆基雖明面上是大唐皇帝,但實際上對於朝政的掌控,他遠遠沒有比太平公主來得強勁。當然,此時李隆基雖與太平公主有矛盾,但還沒有到那種你死我活的地步,李隆基對於太平公主有感激,也有忌憚,所以還未向對她動手,置她於死地。

直到,太平公主幹出了一件極其出格的事情,最終讓李隆基決定對她動手。“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當時李顯禪位,李隆基登基為帝,本來李隆基的帝位已定,太平公主也不應該再有什麼想法。但是太平公主顯然不願意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奪走,於是她決定與宮女元氏合謀,準備在進獻給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從而毒死他,然後利用她的權勢再立新君。



太平公主這般作死的作法,最終讓李隆基明白,他與太平公主只能活一個,“有他無我,有我無他”。隨後在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在得知太平公主有謀反的計劃後,與岐王李範、薛王李業、郭元振以及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搶先動手,派兵將太平公主一黨悉數誅殺。

而後,太平公主眼見大勢已去,逃入山寺,直到三天後才出來,不久就被李隆基下詔賜死於家中,她的兒子以及黨羽被處死的達數十人。

只得說太平公主的死,歸根結底在於她的貪權、戀權,為了權力她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是預謀毒害李隆基,眼見毒殺不成,她甚至都要鋌而走險,舉兵造反,只能說被權力迷住了眼睛的太平公主,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上。


澳古說歷史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關係非同一般,她是武則天的女兒,而李隆基呢,是武則天的孫子,所以李隆基就是她的侄子,既然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為何李隆基要殺掉太平公主,自己的姑姑呢?難道是因為李隆基六親不認?心狠手辣?實則不然,兩人之間有嚴重的利益衝突,李隆基迫不得已才斬除掉太平公主的。

事情的起因要從韋后之亂說起。韋后是武則天第三個兒子李顯,也就是唐中宗的皇后,她這個人,野心十足,不僅和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自己的丈夫,還想要效仿武則天稱帝。事情敗露後,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所殺,而後逼迫其子少帝禪讓皇位給李隆基之父李旦。

李旦再次登上皇位,多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李隆基成為皇太子,太平公主也因此收穫了更大的權勢。此後,太平公主自持功高,經常干預朝政。李隆基則不喜歡太平公主參政,所以經常使絆子,阻攔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看李隆基如此妨礙自己,於是對李隆基產生了敵意,想讓李旦換太子。

李隆基知道此事後,便開始對太平公主有所防範,兩個人心裡都想除掉彼此,一來二去,仇恨增加,開始了明爭暗鬥,太平公主甚至明目張膽的勸宰相換太子,但未能得逞。李旦看著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心裡不安,怕江山大亂,於是主動將皇位給了李隆基。

李隆基成為皇帝后,太平公主心裡不服,便暗中積攢力量,準備除掉李隆基。李隆基也不閒著,也想先下手為強,最終李隆基先發制人,剷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並賜死了太平公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