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約翰遜剛剛成功當選英國首相,英國人卻強烈要求他下臺?

風雲一點通


本月13號,保守黨領導人約翰遜在帶領保守黨贏得英國議會下議院絕大多數席位之後再次就職英國首相職位,然而就在約翰遜就職英國首相的當天,英國倫敦卻發生了反對約翰遜以及反對英國脫歐的民眾抗議示威活動,示威者打出“對抗約翰遜統治”,“你不是我的首相”等口號,隨後英國警方帶走了幾名抗議示威者。


(英國國內抗議約翰遜的民眾)

我們都知道,在本月12號舉行的英國議會選舉當中,約翰遜領導的保守黨贏得了議會下議院650個席位當中的365個,這遠遠超過了議會多數黨所需的326席,而科爾賓領導的工黨則只獲得了206席,保守黨取得了自1987年撒切爾夫人帶領保守黨獲勝以來的最大勝利。在保守黨取得英國議會下議院絕對多數席位之後,約翰遜將能夠以自己喜歡的任何方式帶領英國脫歐,並且英國的脫歐進程不會一再被推遲。

保守黨之所以能夠以這麼大的優勢獲得英國議會選舉的勝利,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英國民眾對於一再拖延並且反反覆覆的脫歐進程不耐煩。在保守黨沒有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由於工黨的頻繁否決,這導致保守黨提出的任何脫歐方案都難以獲得通過。工黨一再否決保守黨的脫歐方案,但是它自己又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時候工黨甚至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議會跟政府的抬槓無疑會讓英國民眾非常憤怒,保守黨新領袖約翰遜一直目標明確而且態度堅定,並且他這個人十分親民接地氣,所以英國民眾給予了保守黨足夠的支持。
(約翰遜和科爾賓)


至於說為什麼約翰遜剛剛當選為英國首相就有人要求他下臺,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在英國這麼大的國家總是什麼人都會有,別忘了提出舉行第二次脫歐公投的工黨可是獲得了206個席位,而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也顯示有45%的選民支持英國留在歐盟。既然英國國內有人反對脫歐,那就一定會有人反對約翰遜,在英國這樣的國家,首相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支持,因此對於英國國內部分民眾的抗議示威活動,約翰遜不會太在意,英國民眾對此也不會覺得意外。


英國大選的結果已經明確表達了英國民眾的意願,大多數人都希望約翰遜能夠解決英國的脫歐僵局,而不斷扯皮並試圖舉行第二次脫歐公投的工黨則被拋棄。保守黨能夠獲得三十多年以來最大的勝利,這既得益於約翰遜的努力,也有賴於對手工黨的神助攻。約翰遜首次以議會絕對多數黨領袖的身份當選為英國首相,未來一段時間,他的執政地位肯定會比之前幾位保守黨首相的地位更加穩固。約翰遜宣誓就職英國首相的當天也就幾百人在倫敦街頭抗議,這些人無法改變英國的主流民意,所以他們的抗議也不會對約翰遜的執政地位造成什麼不利影響。


李姓先生


這次大選是保守黨贏得了大選,而約翰遜個人卻“失敗了”。工黨輸了大選,而科爾賓卻贏得人脈。英國人自所如此地強烈約翰遜要求下臺,在於約翰遜剛剛上臺的時候,向選民承諾10月底完成英國脫歐,而實際上約翰遜並沒有完成他的承認。英國選民覺得約翰遜是個“騙子”是個騙取選票的狡猾政客。當然也和英國的無法挽回的衰敗有著莫大關係。

在2019年12月13日,英國大選計票已經結束。在英國議會下院650議席中,保守黨獲得了下議院席位中的365席(正好夠一年),絕對控制了下一院多數議席。工黨獲得203個席位,蘇格蘭民族黨獲得48個席位。其餘議席被各個小黨瓜分。應該說,這次選舉還是證明了選民對保守黨的認可,而不是對約翰遜才能的認同。所以說,今後約翰遜脫歐之路還是有很多路要走。能不能走好,還得看他自己。

這次大選是英國四年多以來的第三場大選,可見脫歐問題對英國的困擾。現在的英國已經是風光不在,不僅國家衰敗的無法挽回,而且英倫三島有分裂的可能,英國現在再也無法出現丘吉爾,麥克米倫,撒切爾夫人這樣的大政治家了,出現的都是梅姨,約翰遜這樣“無能”之輩,由於上次保守黨不少議員叛黨,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這種情況,在此次大選中,所有保守黨競選人都寫承諾書,表示一旦當選議員,就會投票約翰遜支持的脫歐協議,絕不叛變。作為現代民主的代表國家,約翰遜的行徑實在是有些搞笑。

一個脫歐鬧到如此地步,實在讓英國覺得約翰遜的無能。而英國又不得不投票給保守黨讓繼續完成脫歐程序,如果讓工黨科爾賓上臺,大概還不如約翰遜。一切都得重新開始,所以說英國選擇保守黨也是無奈之舉,所以一肚子怨氣都撒在了約翰遜身上,一個脫歐讓一個虛弱的大英帝國徹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而且這種衰敗是和美人遲暮一樣,實在是過於“殘忍”。讓英國人無法面對和接受。作為英國首相約翰遜就成了替罪羊。再一點就是,約翰遜口無遮攔和特朗普一樣,天天胡說八道。而且同特朗普過於親密,讓英國頗為不滿。英國已經沒有了主見。

這場選舉的勝利完全能確保約翰遜在明年1月31日實現“脫歐”,不至於再放“空炮”然後英國將進入過渡期,英國政府將必須與歐盟成員國商討出新的貿易關係、合作模式。過渡期3年。屆時英國首相是是否是約翰遜不得而知,但約翰遜將以英國曆史上第一個“脫歐”首相而記載於史冊。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您的這個“為什麼”帶節奏也未免太過了吧?

12月12日英國下院選舉,全部650個議席,約翰遜所在的保守黨365,工黨202,前者議席過半單獨組閣,後者成為“官方反對黨”,而剩下的議席則分別歸屬蘇格蘭民族黨(48)、自民黨(11)、民主統一黨(8)、威爾士黨(4)、社會民主工黨(2)、綠黨(1)、北愛爾蘭聯盟黨(1),以及新芬黨(7,因故被凍結)。

在這次選舉中,保守黨不僅獲得下院過半席位,從而得以單獨組閣,而無需像上屆那樣整天被反對黨和結盟小黨折騰得死去活來,而且得票率高達43.6%,保守黨對議會第二大黨的席位優勢、得票率優勢(工黨得票率只有32.1%),以及保守黨在選舉中的得票率和席位數,都是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臺後最高的,簡單說,保守黨獲得了一場大勝。

這次勝利的特點,是保守黨基本保住了所有傳統優勢選區,奪回了因幾個月前內訌而丟失的傳統優勢選區,而且在除蘇格蘭以外的許多非傳統選區也獲得斬獲,而一些小黨比如綠黨、社會民主工黨則拜工黨選票分流所賜,重新在議會獲得議席。如果不承認保守黨獲得了一場大勝,那麼至少必須承認,工黨得到了一場慘敗。

這次的決戰不僅在脫歐,也在英國究竟走怎樣的道路,是工黨的高福利高稅收,還是保守黨的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撒切爾的新保守主義,在脫歐問題上自723公投至今的歷次民意試水都表明,支持和反對的英國選民基本上一半對一半,親脫歐派稍多一些,且歐盟近年來的一些做法,實際上讓脫歐派比例略有增加,而非許多人所想的相反——只是脫歐派要求的就是“認賭服輸,照公投結果辦”,沒必要大張旗鼓地折騰而已,卻給中文系的某些人以“反脫歐和二次公投才是英國多數人意思”的錯覺。今年稍早的最後一次英國參加的歐洲議會選舉,脫歐派政黨大獲全勝,這實際上已預示了這次英國議會選舉的結果必然是如此。至於後一點,二戰後英國工黨的兩次大折騰一度差點把英國拖下水,元氣至今都沒恢復過來,打這個牌本來就吃虧。

此外,科爾賓始終不敢說“我反對脫歐”,這樣工黨就沒辦法和其它黨結成基於反脫歐的同盟,雖然從選舉結果看結成了也還是輸,但沒結成輸得更慘。

這半年來反對黨利用脫歐話題反覆折騰,弄得內閣啥也幹不成,選民已明顯表現出厭煩情緒,這也是工黨慘敗的關鍵之一。

此外,脫歐幾個黨團結一致,脫歐黨甚至不惜放棄選區候選人提名,此長彼消,散沙一盤的反對黨當然抵擋不住。

英國是代議制,首相不是選民選的,而是由議會多數黨黨領自動出任,但這個黨領必須當選下院議員。約翰遜本人當選下院議員,他的保守黨成為議會簡單多數黨,有權單獨組閣,拿到40年來該黨最大的一次勝利,您能告訴我“英國人卻強烈要求他下臺”的結論怎麼得出的?真有這麼強烈的要求,12月12日他們投票把工黨選成執政黨不好麼?

選後失敗的一方總會喊得比較高一些,因為最有效的反擊手段——選票他們要再等好幾年,所以暫時只能用嘴炮了,記得輸給特朗普的希拉里麼?都一樣的。


李厚何


保守黨在英國大選中勝出,約翰遜成為首相,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英國人都會買約翰遜的“賬”。在英國內部,對保守黨不滿意的人,是很多的。即使在臺上的不是約翰遜,那些不滿保守黨的選民,也依然不會安分。

近些年,英國內部的矛盾分歧,主要是圍繞“脫歐”和“留歐”,約翰遜是一個強硬的脫歐派,他必然會引起那些“反脫歐者”的不滿。然而,也有人指出,約翰遜有可能是一個政治投機者,他為了獲取選票,故意把自己打扮成強硬的保守主義者,以取悅那些支持脫歐的選民。這個套路,與英國某個盟國的總統很相似,把自己包裝成對現有狀況極其不滿的政治人物,順著一部分選民的心意,說他們想聽的話,提出他們想要的政策路線,最後贏得大選。

還有人指出,約翰遜不同於其他英國保守主義政客,他是一個較為激進的保守主義者,可能會以激進的手段,去落實保守主義政策,尤其是脫歐的路線。在英國,何為激進的手段?極有可能是不顧及民意的手段,這也可以看作“硬性脫歐”。假如是“軟性脫歐”,必然是要照顧最廣大英國民眾的利益,但如果是激進的保守主義路線,那就僅以“脫歐”的理念為出發點,而不會顧及反對脫歐者的利益訴求了。

如此一來,在英國有大量選民對約翰遜不滿意,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假如約翰遜不採取激進的保守主義路線,而是搞協商性的政策,積極與反脫歐者進行對話,制定出更為完備的脫歐路線,或許他的支持率會更高,民意反饋會更好。但是,以約翰遜本人的性格,還有他所面對的局面,包括他此前已經說過的話,這都使得“軟性脫歐”的路線難以實施。

反對脫歐的選民,多數是出於利益訴求,因為脫歐,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同理,支持脫歐的選民,多數是因為留在歐盟內,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這也就是說,兩者主要是利益矛盾,而且是難以調和的。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中間派的保守主義政客,都不可能改變這個局面。在當下,是支持脫歐的選民相對多一些,否則約翰遜也不可能當選。

總之,這很有可能不是觀念之爭,而是利益之爭,無論哪一方獲勝,另一方的利益都是難以保證的。但是,脫歐派和留歐派,卻都認為自己的路線最符合英國長遠利益。這樣一來,在觀念上,兩者也無法達成一致了。在將來,英國保守黨,還有約翰遜本人,能否持續贏得選票,就要看脫歐後,英國的實際發展結果。


圖維坦


英國重新大選,就是讓人民決定是否支持約翰遜脫歐主張——硬脫歐。大選的結果已經說明約翰遜得到了英國人民的支持,所以反對黨工黨就不會繼續像以前在議會阻攔約翰遜那樣讓硬脫歐隨時被攔截。

約翰遜為什麼要硬脫歐呢?他看明白了歐盟的根本思想——不會讓英國通過脫歐撈到任何好處;這樣即便勉強搞一個協議,英國人付出代價不說還要忍受百般刁難和拖延。歐盟必須讓英國脫歐難看、受損失,才能讓其他成員不要想脫歐的事,穩定歐盟團結基礎不動搖。

所以,英國即便有抗議活動,希望他下臺、希望留在歐盟、希望協議脫歐,都不能改變法律意義的硬脫歐方向。我們沒有在根本上理解民主,我們可能因此與他們有距離感。民主是褒義詞,是進步的標誌之一。

英國希望在世界上再次抒發自己,它畢竟曾經領導世界,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外交、國防、體育、文化無不清晰體現著英國文明的影響。今後,你不能再忽視英聯邦的存在,53個國家不僅可以召開自己的運動會,它們可以做很多事——5~8年應該就可以看到英聯邦經濟聯盟。五眼聯盟作用於全世界,沒什麼令人不可思議的。


雲端美


英國大選剛剛結束,首相約翰遜領導保守黨取得了最大勝利,繼上世紀八十年代“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後35年裡,保守黨再次控制下院絕對多數席位,標誌著約翰遜政府執政期間會正令暢通,少了爭爭吵吵,多了少數服從多數的權重。比如,10月英國與歐盟達成的新脫歐協議提請下院表決,通過的概率很高,英國三年的脫歐煎熬終於快結束了。


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憂是社會常態,更是政治鬥爭殘酷性的表現。保守黨取得巨大勝利,“脫歐”指日可待。相對應的“留歐”派及支持者就心急如焚,英國是政治民主國家,抗議遊行示威很正常,不值得大驚小怪。民眾就是隨時可以表達發洩內心的不滿,畢競2016年全民公投,英國有48%的民眾選擇留在歐盟。

根據英媒報道,約翰遜帶領保守黨在12日的大選中獲得下院650個席位中的364席,是該黨35年的最好成績。說明強烈要求脫歐的約翰遜首相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支持認可。他旗幟鮮明的脫歐主張大多民眾是擁護的。英國民眾已經厭倦了政客們模稜兩可與爭論不休。支持約翰遜強硬脫歐就是一種解脫。

不過,英國社會存在“脫歐”和“留歐”兩大陣營,蘇格蘭人和北愛爾蘭人就主張留在歐盟,更甚者他們選擇脫離英國。因為這兩地區是加入歐盟後的最大獲益者,完全理解此時此刻民眾的心情。

當大選結果公佈後,倫敦街頭出現了抗議約翰遜的隊伍,不過人數不多幾百人。他們走到首相官邸唐寧街十號,齊聲高喊口號:約翰遜下臺!抗議約翰遜當選英國首相。

這樣不和諧的聲音,在英國根本不就算事,更接激烈的抗議方式也是司空見慣。抗議者表達自己的心情,發洩不滿是為了讓首相明白“你要知道你有許多反對者”,對英國堅定脫歐起不了多大作用,脫歐是全民公投的的決定,不是約翰遜自作主張的個人行為。是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而進行的國家選擇行為,少數人反對抗議只能是螳臂當車,強烈要求約翰遜下臺僅是少數民眾的態度,對約翰遜未來執政不會有多大影響。


何由之


他過去是記者出身,善於用媒體文章 字眼 操縱大眾

但是英國人聰明的很,很快就看穿了他的面目

我原來也挺看好他,以為他能及時順利脫歐

誰知道脫歐期限到達時,他卻說要大選

雖然他大選勝利了,但都是保守黨在各個地方操縱買票的結果

媒體隨機採訪群眾,大家普遍的感覺,真實想法就是普遍對他失望,不再相信

天天看英國新聞,感覺他還會弄出一些話題來。感覺他的下場估計還不如特蕾莎梅

而特蕾莎梅又不如David cameron. 特蕾莎梅臉皮極厚。 感覺他們三個 人格最好最誠實最又紳士風度的就是如David cameron. 總之就是一個比一個差,令人失望。


霧都孤兒遠大前程



英國脫歐脫了三年多,一事無成,淪為沒完沒了的肥皂劇,把國家的發展方向、人民的希望都折騰沒了,還為此“陣亡”了一位首相(特蕾莎·梅),英國人用選票支持主張硬脫歐的約翰遜,跟著他一起去冒險,奔向未知的未來。

保守黨在12月13日的議會選舉中大獲全勝,說明約翰遜得到了多數民心,所謂的英國人強烈要求剛剛再次就任首相的約翰遜下臺,只是一小撮反脫歐分子的不切合實際的幻想而已。

卡梅倫完了一把英國脫歐的政治小把戲,結果把自己的首相大位玩沒了,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接任的特蕾莎·梅反對無協議的硬脫歐,又不敢得罪支持脫歐的多數選民,只好折中搞軟脫歐,卻四處碰壁,到處不討好:歐盟刁難、英國議會反對、保守派不滿、支持脫歐的選民大罵。

用盡了洪荒之力,特蕾莎·梅依舊搞不定不得人心的軟脫歐,最終幹不下去了,在黨內同仁的逼迫下安然辭職。看起來不靠譜的前倫敦市長約翰遜在黨魁的競選中勝出,就任英國首相,帶領英國走向硬脫歐的道路。

約翰遜憑藉著強硬的外交手腕迫使歐盟讓步,同意英國2019年10月31日脫歐,但他步特蕾莎·梅的後塵,先後三次倒在議會,10月31日鐵定脫歐的承諾成了笑談。

然而,約翰遜不僅沒有向失敗屈服,也沒有向為反對而反對的反對黨工黨領袖科爾賓妥協,既不辭職下臺,也不放棄信念——硬脫歐,反而向對手發起挑戰,要求在12月份舉行大選,最終迫使對方同意。

12月13日,選舉委員會公佈了大選結果:約翰遜領導的保守黨獲得了議會下議院650個議員席位中的365各,比上次大選增加了48個議席,遠超單獨組閣所需的326個議席,是保守黨自1987年獲得最大的勝利。而科爾賓領導的工黨只獲得203個議席,遭遇慘敗,不得不辭去黨魁的職務。

保守黨與工黨在此次大選中的戰績表明,英國人面對沒完沒了的脫歐大戲累了,厭倦了,希望趕緊結束這出肥皂劇,於是,把選票投給了他們認為最有能力,最有希望的人——約翰遜。這既是英國人的冒險,也是多數民眾對他的信任。

於是,約翰遜再次發出豪言壯語:英國突破了障礙,結束了僵局,英國人民迎來了新的黎明——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退出歐盟,“既沒有如果,也沒有但是,一鍵搞定脫歐!”

面對在大選中大獲全勝,保守黨單獨組閣,約翰遜12月23日再次出任首相的盛況,反脫歐者心裡面自然是酸酸楚楚的,不甘心失敗,硬生生地將一小撮的要求剛剛連任的約翰遜的言論,誇大其詞成英國人強烈要求他下臺,比阿Q還可笑。


飛狼


看來,此次英國因脫歐問題,有可能會導致英國,繼續衰落下去,如果約翰遜繼續推行硬脫歐政策,可能會導致英國四分五裂,就在剛剛結束的英國大選中,約翰遜所在的保守黨,贏得了英國下議院650個議席當中的364個議席,徹底戰勝了科爾賓領導的工黨,約翰遜也毫無爭議的連任了下一任英國首相;


但是,此次大選結果,卻引來了大規模的抗議約翰遜活動,大批抗議民眾,來到了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十號門口抗議示威,海域趕來的英國警方發生了肢體衝突;之所以會爆發此次大批民眾抗議活動,主要還是因為,英國的留歐派民眾,不滿先任首相約翰遜堅持硬脫歐政策,約翰遜在他勝選演講中承諾,英國一定會在2020年1月31日之前完成徹底脫歐;

約翰遜的這一承諾,徹底的激怒了留歐派民眾,如果此次的抗議活動得不到有效控制,很可能會引發蘇格蘭地區的獨立問題;因為,蘇格蘭有60%以上的民眾反對脫歐,此前,蘇格蘭自治政府早就向英國當局警告過,如果英國堅持脫歐,將會再次啟動蘇格蘭脫英公投;由此可見,如果英國在脫歐問題上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導致英國的分裂;



要是真走到那一步,那將意味著,大英帝國 從此變為三流國家;也就是說,儘管約翰遜成功當選下一屆新首相,但是,他的脫歐政策,並不能得到全體英國人的認可,所以才造成了大批英國留歐派民眾,要求約翰遜下臺,如果他執意要硬脫歐,很有可能會造成英國的分裂,而當前的歐盟,又不會同意英國繼續留歐,這就使得約翰遜將會面臨著堅難的選擇 。


關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內容觀看!

您的一個點贊!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小柳聊聊兵


唱衰英國的人,根本就不懂英國的經濟架構,英國不但是核大國,而且是聯合國五常之一,又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雖然不能與當時的日不落帝國相比,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僅就現在而言即使蘇格蘭脫英,也絕對不能撼動英國在世界大國的地位。

就是三個都獨立出去,英格蘭也有5千七百萬人的大國,綜合國力世界前5,核武打擊能力前3,基礎教育世界前三,科枝創新世界前三,安理會五常之一,絕不是小角色。在英國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本來有便宜可撈的財團,或原來是議員而被落選的人群,而後在現任工黨和在野反對黨議員的鼓動下,自然會出現這種現象。所以,在有民主傳統的國家,這種現象是正常不過的事。

中國人對西方的瞭解和理解也等同西方對中國的瞭解和理解,如雙方不是秉承平和心待用客觀的視角去認真觀察看待對方,就會對同一件事必有不同版本的解釋,文明下的矛盾和衝突在所難免,只有在爭吵中慢慢雙方的觀點不接近,才有所理解對方的理由,才能免強或部分接受對方部分關點,儘管世界歷史有幾千年,但東西方真正接觸相互瞭解只有不足百年的時間,因而我們對英國目前民眾思維觀點的理解是不清晰的,還是少發表評論和妄下決斷,多去觀測,多作預判再假以時日去驗證自已的觀點以實際結果的差距。

英國脫歐其實就是因為認為自己在各方面都強於歐盟其它成員國,不願受歐盟各種條款的束縛,想自由的獨立的發展,並由於歐盟的倡議是因為德國為主提出的,而德國是二戰戰敗國,英國曾遭受德國的侵略,這讓大英帝國高傲的自尊心覺得受到了傷害,讓大英帝國在歐盟老大的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這讓帝國和它大部分的臣民非常不爽,故而堅決要求脫歐。

英聯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算是吧? 還指望英聯邦國家 興起?看來比英國人還要自信了? 英國脫歐兩次公投,就是因為國內意見撕裂。脫歐只是代表了工業時代末期的下層民意而已,他們懷念大英帝國的輝煌,他們的傲慢自然看不慣歐盟德國和法國擁有不可撼動的話語權。至於脫歐後會怎樣他們是不會考慮太多的,因為他們只是因為“”不喜歡”而為自己做了選擇,這樣的選擇無論對於國家還是個人,都是不成熟的表現。英國精英階層是不希望脫歐的,但底層民意佔據大多數,只能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