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婚姻故事》+《82歲出生的金智英》+《被光抓走的人》=絕殺!

上半年,聚焦女性產後抑鬱的日劇《坡道上的家》讓廣大已婚女士感同身受,讓未婚女性後背發涼。下半年,《婚姻故事》《82歲出生的金智英》《被光抓走的人》三部聚焦兩性關係的“中美韓恐婚套餐”再次將兩性關係的討論置於白熱化。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衝奧熱門《婚姻故事》實則為“離婚大戲”,寡姐傾情演繹痛徹心扉的搶娃大戰;


今年十月在韓國上映就遭廣大男性抵制的《82歲出生的金智英》再次聚焦產後抑鬱的社會話題,當社會集體將重男輕女的兩性地位進行放大,其在電影外引發的連鎖反應更值得琢磨;


再到上週五上映的影片《被光抓走的人》,科幻片的外殼下,影片從各個關係情境討論愛情是否存在,打臉的多方論證更是將愛情審判為虛無的存在。

雖然三部電影所產生的文化語境不同,卻有眾多相似性,其引發的兩性關係問題刀刀戳心,逼著觀眾重新思考,愛,還存在嗎?

1、什麼是愛?


愛情,是文藝作品的經典母題,放眼電影市場對於愛情的探討不計其數、花樣百出。而送命題“你到底愛不愛我?”是兩性關係話題中最吸睛的一個。

近期上映的華語片《被光抓走的人》有一個基於奇幻的背景設定:一道光把世界上所有相愛的人都帶走。那麼,被留下的人該如何面對他們的愛情,他們是不相愛了嗎?由此引出一個“到底什麼是愛”的大拷問。

這場測量真愛的遊戲,影片中的主人公紛紛入局,就像宣傳語所說的——他們開始“審判愛情”。

對於王楊與劉佳一這對年輕情侶來說,愛是奮不顧身。為了“光照”事件,男生甘願為女神跳樓,破解“被光抓走的都是相愛的人,留下的人都已經沒有愛”的魔咒。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可死了都要愛,就是真愛了嗎?

對比佳一父母,父親頻繁出軌,母親整日坐在麻將桌旁,二人全年無溝通,見面就吵架,看似是全天下最不相愛的人,他們的愛又如何解釋呢?

以老夫老妻模式相處的武文學和張燕,戀愛的激情逐漸被瑣碎生活消磨,連例行公事的性生活都要扯一扯升職加薪這樣關乎利益的話題。光照事件後,二人明面上不說,卻在背地裡想:我們是啥時候沒愛了呢?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當武文學通過手機發現妻子與另外一個男人深夜抱怨婚姻狀況時,他也選擇“出軌”試一試,最後夫妻二人還是廚房和解,一同準備晚飯,淡然生活。


原配李楠和小三何曉芬“尋夫之旅”中,隨著小四、小五、小六的陸續出現,“到底什麼是愛”始終沒有答案;影片借超度者之口,說明看似花心的丈夫最對不起的人就是李楠,他其實渴望妻子的更多關注。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在街頭小混混筷子與周浩的同性之戀中,愛的真諦也無法探尋。不被主流認可的禁忌之愛,筷子只能在驗證愛人被殺身亡的過程中尋找宣洩口。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就像結尾採訪關於“你是否相信愛情?對你來說,什麼才是愛?”的回答一樣,千人千面。但慶幸的是,《被光抓走的人》撕開了一個探討兩性關係的口子,給沉溺於親密關係中的現代人以當頭棒喝,重新思考“愛到底是什麼”。

2、親密關係與個體價值


繞開“到底什麼是愛”的概念層面,兩個相愛如何相處的命題,使兩性關係的探討向更深處抵達。人們理想中的親密關係是相互尊重、互相成就,面對分歧時,雙方都願意做出妥協和退讓,以求達到一種平衡。一旦失衡,再親密關係也會出現裂痕。


諾亞·鮑姆巴赫執導的《婚姻故事》就講述了一段婚姻結束、愛情還在的故事。影片在入選《時代週刊》年度十佳影片後,又拿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女配等6項提名,這讓它迅速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妻子妮可年輕時是一名小有名氣的電影演員,為了支持丈夫查理的事業,轉戰話劇舞臺,成了先鋒戲劇中的“不知名”女主角。曾經耀眼的她慢慢變成了丈夫實現夢想的一個工具。


妮可曾在律師面前這樣袒露自我: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妻子的個體價值在婚姻中被無視,成為婚姻破裂的導火索。兩人的矛盾在律師的介入下進一步升級。其中,離婚律師諾拉勸誡妮可不要向評估員坦白自己偶爾醺酒、吸毒的習慣,以免處在調解中處於不利地位。諾拉作出一段社會對“完美母親”和“有缺點父親”雙標的發言廣泛流傳於網絡。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查理對妮可的忽視,促使二人從剋制的討論變為互相辱罵。電影中兩人有一場長達五分鐘的正面衝突,一場婚姻的破碎,就這麼赤裸裸地層層剖開。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但是惡語相向的行為,往往傷人一千、自損八百。


如果只有撕扯爭吵,《婚姻故事》遠不能感動一眾影評人和挑剔的觀眾。就在激烈的爭吵過後,意識到情緒失控的兩人很快抱在了一起。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影片中雖然有持續升級的矛盾、針鋒相對的瞬間,但也有兩人生活中的溫暖細節,就像影片收尾時,查理抱亨利上車,妮可依然會蹲下為他繫鞋帶。《婚姻故事》沒有否定親密關係,片中一切悲劇的根源都在作為個體的價值“不被看見”。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個體價值與親密關係之間的矛盾,以往也有影視作品探討。早在上個世紀,羅伯特·本頓執導的《克萊默夫婦》,就講述了全職母親為家庭犧牲自己的個體追求,只能通過離家出走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改編自耶茨《革命之路》的同名電影,丈夫弗蘭克和妻子愛波在外人面前是一對璧人,實則積怨已久,為了追求自我的愛波決定逃亡巴黎。

面對親密關係與個體價值的衝突,李銀河的話或許有一定的驚醒意義:“雙方的愛是平等的,作為一個人格獨立的人去愛對方,而不是完全依賴對方。只有在經濟上和精神上都保持獨立性,才能給予自己、給予對方安全感。”

3、女性意識的覺醒


今年,放眼全球,女性主義作品迎來大爆發。

上半年大火的美劇《致命女人》,聚焦60年代、80年代、2019年三個在婚姻中遇到困境的女性,雖然生活在不同年代,她們卻面臨著相似的情感問題:愛人不忠,最終導演選擇了“你死我亡”這樣戲劇化的方式展現女性覺醒。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最近熱播的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第三季講述了米琪從一個圍著丈夫轉的家庭主婦,到一個堅持捍衛理想的獨立女性的故事。《使女的故事》《絕望主婦》等美劇也關注女性覺醒這一社會議題。

今年十月在韓國上映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同樣直指女性意識的覺醒,道出了一個韓國普通女性一生中難以言說的自我犧牲。

1982年4月1日,韓國首爾某醫院,女主出生。父母為她取了一個在韓國十分常見的名字:金智英。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影片中金智英備受歧視,爸爸重男輕女,出國只會給弟弟帶禮物,只記得弟弟喜歡吃豆沙麵包;

在公司,工作出色也不受領導重視,僅僅因為她是女性隨時可能去結婚生子;

結婚後,每逢過節她必出現在婆家,料理全家人的餐食,自己卻像個局外人一樣看著家人與女兒逗笑;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有了孩子後,她放棄自己的職業夢想回歸家庭,所有人認為理所應當。

金智英命運一如許多普通的韓國女性,因為高度的代入感引起了很多觀眾的共鳴,韓國女性給出了的超高評價。與之相反的是,韓國的男性觀眾打出差評,原著作者被網友反覆謾罵,演員鄭有美被百般羞辱還被死亡威脅,甚至有人到青瓦臺請願,以影片激化男女矛盾為由封殺這部電影。


同為東亞文化圈的日本,聚焦產後抑鬱的高分劇集《坡道上的家》,向公眾傳遞女性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一個服務性的存在。那些社會文化傳統強加在女性身上被迫的人生選擇,應該重新審視。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暑期上映的華語片《送我上青雲》觸摸到都市女性的生命體驗,她身上的愛慾與死亡、困境與突圍,向觀眾傳遞女性應該坦然面對自己,直面內心的慾望並不羞恥。

中美韓“恐婚套餐”,你怕了嗎?


這些影視作品都在呼籲女性重新審視兩性關係,敢於在傳統家庭和婚姻的桎俈中解放出來,成為“你自己”。


最後反觀《婚姻故事》《82歲出生的金智英》《被光抓走的人》,這三部電影並不是常規的婚姻勸退指南,三個對於“愛”的發問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愛、如何在尊重性別差異的基礎之上相互尊重,如何在親密關係中找回自我。

佈列松的電影《布勞涅森林的女人們》有這樣一句臺詞,“根本就不存在愛這回事,有的只是愛的證明”。親密關係中有殘酷、不堪的部分,也有溫暖、感人的篇章,別糾結愛是什麼了,畢竟只有感受最真實。

-END-


作者丨歸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