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活得太累,殊不知這都是自己造成的,每天胡思亂想,能不累嗎?

活得太累,殊不知這都是自己造成的,每天胡思亂想,能不累嗎?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無“患”無“憂”:“安心”是人生一份大的福報 受益一生

修己即安人:

“修己”即修煉自己,讓自己安下心來做事。“安心”是人生中一份非常大的福報,在孔子《論語.公治長》中有一段對“聖人之志”的描述,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聖人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聖人的志向不過如此,更何況常人那。所以,我講一個人能“安下心來做一件事情”是人生中一份大的福報,同時也是一種胸懷與自信。

一個人能夠在逆境中“安心”,這份安心,不是消極的,而是一種積極的體現。當然一個人能不能“安心”,其中雖然有一點性格的因素,但更多的來源於“看破”,而不是消極的“看開”或“暫忘”,甚至是破罐破摔的“無所謂”。看破是一種“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明悟,

是對人情世故變化規律的明瞭,是對人生和社會的通透理解與闊達。

活得太累,殊不知這都是自己造成的,每天胡思亂想,能不累嗎?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無“患”即無憂: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 , 第十三章》

一個人只所以患得患失、整日憂慮重重,是因為總惦記著自身的榮辱得失,如果把這一切都拋開,還有什麼能擋住你的快樂哪?這是一種看破人世後的寧靜。月的陰晴圓缺是客觀規律,是自然發生的轉變。人的悲歡離合,順逆窮通如同皓月圓缺一樣,也是自然的。要是能洞悉這樣的變化,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份超然,就是豁達的真正原因。

“安人”:即影響他人的源頭是“修己”(即安己),你對待人或事物的反應及修養,自然而然會影響他人。

活得太累,殊不知這都是自己造成的,每天胡思亂想,能不累嗎?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道德經 . 第三十七章》

人類綿延不絕、可以說慾望是生命的動力。這裡的‘不欲’是指人不要有多餘的慾望,否則多餘的慾望將消耗掉你剩餘的人生,專心致志的做好本職的工作,你的生活與事業自然會得到安定與發展。

人的慾望太多,一旦得不到,就會產生挫敗感,進而影響人情緒的波動。所以自我情緒管理的源頭是‘不欲’,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取,‘無求’之人才能遇事寵辱不驚、從容淡定。無慾則靜。付出不圖回報,但必有回報,只要你持續不斷的付出,必定有著更大的驚喜在等著您。

人的心理需求平衡,慾望過多則心煩意亂,沒有一點上進心則缺少動力,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你的心,不要讓多餘的不著邊際的欲心雜念擾亂你生命的腳步。

靜以修身,懂得安靜,才能與世界產生共鳴。

‘靜’是一種釋放,打開心結解脫內心的障礙與束縛,,獲得一顆自由自在的心靈。有的人身體是不自由的,但他的‘心’是自由的;有的人身體是自由的,但他的‘心’是不自由的;你的身體被困你會失去某種行為的能力,你的內心被環境所困、被情所困,被眼前的苦難所困,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客觀事物的基本判斷能力。

我們的痛苦煩惱似乎永遠也沒有盡頭,一下成功,一下失敗,時而悲傷,時而喜悅;在生活裡我們東突西撞,愈陷愈深,找不到一條出路。而老子告訴我們,道就是道,不生不滅,慾望太多的人就無法看透迷茫的前途,而平心靜氣著,卻能夠靈敏活潑地勇往直前,這才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性。

活得太累,殊不知這都是自己造成的,每天胡思亂想,能不累嗎?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道德經 . 二十三章》

注:天地的自然現象尚不能持久,何況人呢?

老子的這句話應該是針對那些杞人憂天的人說的,他們總是感嘆活得太累,殊不知這都是自己造成的,每天胡思亂想,為以後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操心,能不累嗎?

過去的早已過去,未來的又遙不可及,所以生活不在別處,就在當下,一旦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苦苦追求的,就是珍惜現在所有的生活。我們所能做的。無論清閒還是忙碌,無論富貴還是貧窮,只要用心。你就能生活的無比快樂。
在生活中,人們也往往喜歡去追尋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為此忽視了周圍的一切,結果,失去了此刻,就沒有下一刻。不珍惜現在也就無法擁有未來

活得太累,殊不知這都是自己造成的,每天胡思亂想,能不累嗎?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精選推薦:心理行為學:如何取信於人,贏得人心 (乾貨)

精選推薦:管理需要權謀,但權謀不是管理 精闢

精選推薦:乾貨管理:管是樹威,理是立信,威可執行,信可主動(收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