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880元的墓葬7年只賣出22穴 這些墓地“經適房”在市民中接受度仍較低

原標題: 880元的墓葬7年只賣出22穴

880元的墓葬7年只賣出22穴 這些墓地“經適房”在市民中接受度仍較低

880元的墓葬7年只賣出22穴 這些墓地“經適房”在市民中接受度仍較低

攝影 貢俊祺

  據《勞動報》報道,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墓地資源緊缺已是不爭的事實,墓價也隨之“水漲船高”。每到清明冬至,常有人調侃“死不起”。然而,真就“死不起”了嗎?

  早在2003年起,上海就大力推廣小型墓、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多種節地葬式。如今在上海,最便宜的墓葬方式只要880元一穴,大部分節地生態安葬的單穴價格不超過2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墓地中的“經適房”價格低廉並且供應充足,但是在市民中卻受到了冷遇。雖然近年來節地生態葬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但相比傳統墓葬方式,仍然是“非主流”。

  上海的墓葬“經適房”你知道嗎

  節地生態葬,包括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形式,倡導的是生態環保、節約資源,不佔或少佔土地,減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2016年初,國家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同年12月,上海民政局、發改委、規土局、環保局等部門也聯合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實施意見。

  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黃一飛告訴記者,受人多地少和人口深度老齡化的影響,上海殯葬用地短缺日益嚴重,傳統骨灰墓葬形式難以為繼,供需矛盾相對突出,推進生態安葬方式,保障群眾的基本殯葬需求,勢在必行。

  據悉,2008年,本市就已開始研究推行復式家庭葬,並在澱山湖歸園、顓橋寢園等公墓進行試點,要求在墓基佔地不超過1平方米的基礎上對墓穴進行地下縱深開發,實現多位家庭成員的合葬。當年又相繼推出“普愛苑”“無碑墓區”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態葬式。

  2011年,本市首家大型節地生態墓區在上海福壽園海港陵園揭牌,採用“無碑深埋”的形式,逝者的骨灰放置在環保可降解的骨灰罐內,可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墓區中不設墓碑,所有入葬者的姓名都刻在一面紀念牆上。

  2016年,上海開展家庭成員合葬試點工作,鼓勵殯葬服務單位探索開發多穴位的小型葬,並允許對已使用墓穴進行改造,增加家庭成員骨灰,在節約土地的同時,大幅減輕市民經濟負擔。

  2017年,實行節地生態安葬補貼政策,對本市戶籍居民去世後選擇節地生態安葬的給予每具骨灰1000元的補貼。

  市民接受度低擔心孝心“貶值”

  如今,上海各大墓園都在提供低價節地生態葬式,但記者調查發現,市民的接受度仍不太高。

  上海永福園共有三種節地生態葬式,分別是室內葬、外壁葬、花壇葬和廊葬。“剛推出時公眾接受度非常低,近兩年來正在不斷提升,2017年度銷售207格,僅佔10.43%,今年銷售354格,佔到了15.7%。”永福園總經理徐汶強告訴記者,節地葬雙穴價格大約24000元,而普通墓葬(雙穴)則要94800元起。“我們也有880元的可降解葬式,但從2013年推出至今,僅22名逝者入駐。”

  “心裡多少是個坎,有條件的不太會選擇節地生態葬。”市民金先生表示,有的節地生態葬面積還不足0.1平方米,就跟個小盒子似的,對子女來說肯定希望逝去的父母“留存”的地方也能夠寬敞舒適。“連個墓碑都沒有,感覺懷念之情無處安放啊。”由於節地生態葬價格便宜,子女擔心孝心“貶值”。

  這些文化名人也選擇生態葬

  在中國,喪葬文化中歷來有“入土為安”、“厚葬”的傳統。“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說服人們在殯葬習慣上移風易俗。”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黃一飛表示,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人多地少,但是受“入土為安”的觀念影響,市民群眾往往偏好傳統墓葬。然而,傳統墓葬佔地面積較大,土地無法循環使用。“這就需要社會大眾觀念上逐漸適應了,讓移風易俗、崇尚簡葬成為社會共識和新風尚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福壽園生命服務學院院長伊華認為,子女的孝心不是由墓或碑的大小來丈量的,作為逝者長眠之處,其意義絕不在於墓碑的大小,而在於情感能量的注入。墓碑僅僅只是一個符號,唯有親人的紀念才能跨越時間與空間。

  福壽園是上海最早推廣節地生態葬的公墓之一,自2000年首次推出節地生態葬,至今已有近20年。在這裡,不少有社會影響力的名人、學者也選擇以節地生態葬的方式長眠:“紅房子”醫院創始人王淑貞長眠於優雅安靜的七星亭內;曾執導《今天我休息》、《李雙雙》等影片的導演、編劇魯韌選擇了“從大自然中來,又回到大自然中去”的花壇葬;中國外科病理診斷奠基人之一的顧綏嶽則是“入室為安”的室內葬……

  每年,上海癌症俱樂部都會在福壽園集體送別“愛友”,他們選擇的是花壇葬,不保留骨灰,平均每人僅佔地0.05平方米。歷年來,已有百名俱樂部成員選擇節地生態葬。

  “這些名人與團體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節地生態葬的影響與推廣,特別是癌症俱樂部,他們每年來報名參加送行的人也在遞增,這種行為受到公眾的關注,帶動更多人選擇。”伊華說。

  比墓碑面積更重要的是情感紀念

  對於墓地,多數國人心中難免敬而遠之。然而在國外,一些年代久遠的公墓卻成了知名旅遊景點,遊客絡繹不絕,例如英國詩人王爾德的墓。

  “墓園公園化、園林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體現的不僅是生態環保的綠色理念,也是弘揚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體現對生命的最大尊重。”黃一飛認為,好的環境也會吸引更多的人接納節地生態葬。

  伊華說:“我們一直秉承著‘公墓變公園’的理念,雖然碑在變小,但絲毫沒有減少紀念價值,我始終認為,告別應是美麗的。”

  “人們之所以還不能完全接受節地生態葬,很大原因在於他們將重心只放在了縮減土地,忽視了人文情懷。”伊華認為,節地生態葬不僅是物理層面的“節”,更是“心理環保”的理念。“墓碑瘦身,紀念擴容,如果逝者的人生文化、生命價值能更好地保存下來,能讓子孫後代有更好的感情寄託,人們怎麼會不選擇節地生態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