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十堰」漲知識!十堰市鄖陽中學的前世今生

十堰市最古老的中學非鄖陽中學莫屬。

「十堰」漲知識!十堰市鄖陽中學的前世今生

鄖陽中學的前身為鄖山書院(湖北創辦最早的書院是明初“江漢書院”),書院始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創辦人為鄖陽巡撫於湛。曾三次遷建。第一次是清道光二年(1822年),書院從鄖陽府署東北移至鄖陽府通判署內(今鄖縣城關鎮)。第二次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書院從城內遷至城北三元宮,即今鄖縣一中校址。第三次是1994年從鄖縣遷建於今十堰市北京路鄖陽中學今址。為湖北省首批省級重點中學、湖北省示範中學。

史載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五月,朝廷任命左副都御史原傑以撫治荊襄等處名義前往襄陽處理流民問題,安定地方。十二月朝廷決定將鄖縣從襄陽府之均州劃出,升為府,定名“鄖陽”。鄖陽府下轄鄖縣、房縣、竹山、竹溪、鄖西、上津六縣(後又增轄保康縣),駐鄖縣,隸屬湖廣佈政使司。正德五年(1510年),王震(河北邢臺人)任鄖陽知府,感於鄖陽府向無書院,首創書院,稱“五賢書院”。歷經馬騤、鄭諫、李澤、楊淳、宋九齡、郭五常、陳雲松、錢鐸、許祠等傳承後,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和十七年(1538年)兩次為朝廷罷毀而不存在。二十一年(1542年)九月,以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張嶽雖有恢復鄖陽書院的設想,但未及行動,便於次年正月調任江西巡撫而作罷。二十五年(1546年)徐桂任鄖陽知府,次年於湛任鄖陽巡撫,有感於“五賢書院”被毀,授意于徐桂,重建書院,選址於府治東北。校舍既成,題名“鄖山書院”,沿襲元代之制,設山長領導。隨後於湛又購書籍儲於此,招徠生員,並經常親自赴院講學,書院因之學風大盛。

「十堰」漲知識!十堰市鄖陽中學的前世今生

於湛(1480-1555)直隸金壇(今屬江蘇)人,字瑩中。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嘉靖元年(1522年)任江西布政司右參議。同年九月因戰功升任貴州布政使司右參政,期間其父去世,返里治喪,服孝期滿後,於嘉靖九年(1530年)三月升任山西右布政使,不久再升為河南左布政使。十二年(1533年)四月,為右副都御使整飭薊州(明九邊之一)邊備,兼巡撫順天地方。十五年(1536年)七月,轉任巡撫陝西,復於十一月改於湛以原職整理河道。十七年(1538年)六月,以母年九十,奏乞歸養,皇上許之。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四月撫治鄖陽,建鄖山書院。禮部侍郎馬理特為之作《鄖山書院記》,鄖陽知府徐桂亦作有《鄖山書院尊經堂記》,表彰於湛之功德。二十七年(1548年)九月與巡按湖廣御史賈大亨互訐,皇上俱令回籍聽勘,從此未復官。三十六年(1555)九月初六日卒,終年74歲。

及至萬曆二年(1572年),撫治鄖陽的明提督都御史、明代著名大文學家王世貞,捐出薪俸,從三吳、兩浙、燕趙購回數百種書籍,置於書院“清美堂”,為“鄖山書院”成為行省所在地著名書院奠定了基礎。鄖陽中學校園文化牆上的《鄖陽藏書記》石刻就記載了這段歷史。萬曆七年(1579年)正月,詔毀天下書院,鄖陽巡撫楊俊民與鄖陽知府宋豸未予響應,鄖山書院無恙。萬曆十四年(1588年)知府沈鐵增修,但其址不甚理想。其時豐城(今屬江西省)李材任鄖陽巡撫,李材應學員之請,將參將衙門改為書院,激起兵變,朝廷追究命李材回籍候勘,後經證實鄖陽兵變之事系參將米萬春指使之所為,乃復李材職。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滎縣(今屬河南省)人黃繼賢以右僉都御史提督軍務兼撫治鄖陽又在城中另建龍門書院。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秋,宦官魏忠賢擅權,欲毀天下書院,其時鄖陽巡撫畢懋康受牽連被革職,繼任鄖陽巡撫李若珪剛、鄖陽知府董繼同消極等待,使鄖山、龍門兩座書院保存。天啟末年(1627年),龍門書院因縣衙失火,改作縣衙,僅鄖山書院留存。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鄖陽知府郭維禎因試院改作學院(省學使)行署,書院廢。五十五年(1716年),鄖陽知府黃焜在府署後創辦“黃公書院”,但黃焜去任後被改作了神祠。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守道魯之裕因書院坍塌而重建,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張世芳重修,書院復為之一新。其時書院之山長已改稱“院長”。四十七年知府曾恆德再修。嘉慶二年(1797年)東西齋舍多有傾圮,知府王正常補葺,改名“龍門書院”。道光二年(1822年)復由省學政使楊懌曾移建於舊通判署址,複稱“鄖山書院”原名。這是鄖山書院的第一次遷建。

「十堰」漲知識!十堰市鄖陽中學的前世今生

咸豐二年(1852年),鄖陽知府侯廷越動用軍費被判賠,因侯病故,書院被迫停課。繼任知府李羲文一度曾修理講堂學舍,九年(1859年),鄖陽知府李宗燾再次重修書院復課。十年(1860年)鄖陽知府艾浚美書《鄖山書院記》(禮部侍郎馬理作),追述如上一系列史實,尤贊省學政楊懌曾之功。同治六年(1867年)知府金達修葺牆屋,不久圮於水。八年(1869年)金達遷建鄖陽城北三元宮廟,魯鐸作《移建鄖山書院記》,追記嘉靖甲申年大中丞蘭溪章拯撫治鄖陽遷建鄖山書院的業績。這是鄖山書院的第二次遷建。

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末實行新政,張之洞在湖北改革教育,通令各府州縣改書院、儒學為學堂(在京師與省者為大學堂,在道、府者為中學堂,在州、縣者為高等小學堂,其它義學、社學為初等小學堂),從此鄖陽府有了中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為“鄖山中學”。1923年改為“湖北省第十一中學”(屬初級中學制);1935年更名為鄖陽中學,且設簡易師範班。1938年更名為“湖北省聯合中學鄖陽分校,置初中、高中、師範三部。1950年3月湖北省教育廳決定恢復“鄖陽聯合中學”。後先後更名為“湖北省鄖陽中學”、“五.七大學”、“華中農學院鄖陽分院”、“湖北省鄖陽第一中學”。1994年地市合併時更名為“十堰市鄖陽中學”。1999年學校由鄖縣城關整體搬遷至十堰市北京路今址。同時鄖縣在原鄖陽中學舊址上創辦了鄖陽實驗中學,2003年複名為鄖山中學,2009年與鄖縣一中、二中合併,成立新鄖縣一中,今原址尚留存有百年古柏和金達所撰移建鄖山書院古碑。

「十堰」漲知識!十堰市鄖陽中學的前世今生

此外,就讀於鄖陽中學名人有原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校長楊獻珍、紅八軍政治部主任何世昌(1923屆)、新疆軍區參謀長史丁文(1936屆)、中科院院士熊遠著(中國唯一的養豬學院士)、“兩彈一星”功臣張樹清(南京炮兵學院教授,1959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火箭測試中心計算機高級工程師(師級)李香(1968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張良鐸(清華大學教授,1942屆)和羅德興(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所辦公室主任,1960屆)、國防大學教授王永建(1958屆)、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羅開富、聯合國“青少年消除貧困獎”獲得者馮聖兵(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副書記,1994屆)、著名作家梅潔(河北省作家協會一級作家,1958屆)、燕若痴(中共鄖縣第一任縣委書記,1923屆)等傑出代表。

「十堰」漲知識!十堰市鄖陽中學的前世今生

今鄖陽中學位於十堰市北京北路60號。佔地面積二百餘畝,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及教學樓、科技樓、圖書館、學生食堂、學生公寓錯落有致,設施齊全,是讀書、求學的好地方,被譽為鄂西北人才的搖籃。

資料鏈接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鄖陽巡撫於湛在府署東北所建的“鄖山書院”。

1822年(道光二年)皇帝下聖旨撥付鄖山書院辦學經費。

1869年(同治八年)鄖山書院遷至鄖陽城北三元宮,知府金達親書《移建鄖山書院記》。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鄖山書院更名為“鄖陽府中學堂”。

1912年(民國元年)易名“鄖山中學”。

1922年易名為“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學”。

1929年更名為湖北省立鄖縣初級中學。

1935年更名為鄖陽中學,且設簡易師範班。

1937年增設中師班,並試辦高中班。

1938年更名為“湖北省立聯合中學鄖縣分校”,置初中、高中、師範三部。這時學校接納來自山東、武漢、襄陽等淪陷區流亡師生數千人,辦學規模一度達到2400人,居全省之冠。

1939年年師範部遷至房縣另行建校,後返回鄖縣新組建“湖北省八區簡易師範學校”。

1940年湖北省立鄖縣初級中學(師範部)改建為湖北省立房縣鄉村師範。

1942年改名為“省立第八高級中學”,與湖北省第八師範學校合併組建鄖陽聯合中學。

1943年又擴建為新的“湖北第八師範學校”。

1944年湖北省第八師範學校更名為湖北省第六師範學校。

1944年湖北省第八師範學校(鄖縣分部)改建湖北省第八師範學校,後遷往均縣、襄陽、公安縣等地。

1948年9月,在“湖北省第八高級中學”校址上成立鄖陽聯合中學聯中籌備委員會。

1950年3月湖北省教育廳決定恢復“鄖陽聯合中學”。後先後更名為“湖北省鄖陽中學”、“五.七大學”、“華中農學院鄖陽分院”、“湖北省鄖陽第一中學”。

1954年鄖陽聯合中學(師範部)改建鄖陽師範學校。

1993年鄖陽師範專科學校更名為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1994年地市合併時湖北省鄖陽第一中學更名為“十堰市鄖陽中學”。

1999年由鄖縣城關整體搬遷至十堰市北京路今址。

2009年舊址上的鄖山中學與鄖縣一中、二中合併,成立新鄖縣一中。

至此鄖山書院分為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鄖陽中學、鄖縣一中三所學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

報料微信關注:13807280110,報料電話:0719-81101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