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終於不再是辮子戲了”、“終於等到我大明朝的戲了”,這是《大明風華》彈幕中最常見的兩句話。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誠然,明朝戲雖不像一些網友所言“幾乎沒有”,但在近幾年言情向、偶像向的清宮戲怒刷存在感的市場,明朝戲確實不紅火。在不少劇迷心中封神的《大明王朝1566》雖口碑絕佳,但卻並未像《還珠格格》之於清宮戲一樣,為明朝戲打下堅實受眾基礎。


對於明朝戲而言,商業價值低、明朝歷史群眾基礎薄弱、明朝政治複雜等皆是它不容易影視化的原因。不過,同為大一統王朝,明朝戲不是唯一一個存在感較低的,宋元戲的處境也並未好多少。畢竟,十幾年來大多數製作方都一窩蜂扎堆在秦漢唐清時期。


但是,用互聯網行業的話來說,如今秦漢唐清的古裝戲已經成為“紅海”,能拍的莫不被前人嘗試了個遍,沒兩把刷子還真出不了頭。而此前未被集中挖掘的冷門朝代戲反而成為了“藍海”,今年,《大明風華》放眼明朝,明年,《孤城閉》《大宋宮詞》兩部大劇都將背景放在了宋朝,而《南歌》講述的則是南北朝的故事。


國內古裝劇的“朝代偏見”,正在被打破。


“不出圈”的大明王朝


從《大明風華》的簡介來看,雖是以孫皇后為主視角,但足足正劇相。“若微目睹了國家從亂象中恢復,平關外,遷首都,通運河,鄭和下西洋,揚威海外,編撰《永樂大典》,盛世將成。”《大明風華》剛開始,故事也是從燕王朱棣奪位的大歷史節點切入,但轉瞬畫風便成了“搞笑朱家人”。


《大明風華》開播三天,“朱家五子”就在微博引起了熱議,甚至有網友將“朱家五子”P成了韓國男團。暴躁老爹朱棣、神神叨叨只想辭職的太子朱高熾、小作精漢王和老三朱祁鈺,還有成天在兩代人間充當“和事老”的朱瞻基,“朱家五子”間的鬧騰、互坑,已經成為了網友的快樂源泉。彈幕中不少被《鶴唳華亭》虐慘的觀眾直言《大明風華》就是解壓神器。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不過,最常出現在《大明風華》彈幕中的,還是“終於看到明代的戲了”。在不少網友的印象中,明清雖僅相隔一朝,但清宮戲完全是影視行業的寵兒,由二月河小說改編的正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暫且不說,如《宮》《步步驚心》《甄嬛傳》《延禧攻略》等偶像向、言情向、宮鬥向的清宮戲近幾年也在市場大行其道。


對比之下,明朝戲為數不多出圈的或許就是《大明王朝1566》了。但是,前幾年明朝戲確實並不稀少,明朝歷代皇帝都有一兩部相關劇集,如朱元璋的《傳奇皇帝朱元璋》《大腳馬皇后》、朱棣的《永樂英雄兒女》、朱翊鈞的《萬曆首輔張居正》、以及《海瑞罵皇帝》《海瑞鬥嚴嵩》等。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除了與帝王將相相關外,如喜劇題材《風流唐伯虎》《名揚花鼓》、玄幻題材《天師鍾馗》《白髮魔女傳》、武俠題材《碧血劍》《三少爺的劍》、傳記類《劉伯溫傳奇》《大明聖醫李時珍》、大女主戲《女醫·明妃傳》等都是以明朝為歷史背景,只不過,這些劇要不年代久遠,要不播出效果不理想,皆沒給明朝戲帶來廣泛的受眾基礎。


其實,要談清宮戲的火爆,自然離不開神劇《還珠格格》,當時這部在兩岸三地大獲成功的爆款劇不僅重新定義了中國電視劇市場,也簡單通俗的為清宮文化做了不少鋪墊,為後來者打開了市場。《還珠格格》每年暑假都會殺回市場,相比之下,明朝戲中的領頭羊《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首播後就被限播了十年。不過,兩部劇類型不同,即便《大明王朝1566》不限播,也很難達到《還珠格格》的熱度。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曾有人統計,2000年至2014年期間,清宮戲數量達到了114部,但明朝戲僅有62部,相差甚遠。不過,明朝戲和清宮戲之間的影響力和量級差距,不僅在於一部《還珠格格》,還被當朝歷史的普及度、當朝古裝劇商業價值、歷史事件及人物是否適合改編、改編工程量等多重因素影響。


“不受寵”皆有緣由


不少人認為,市面上清宮戲居多的主因在於清朝時間線近,且正史、野史都較為豐富,有更深厚的改編基礎,這並不無道理。不過,明清兩朝相隔不久,可供參考的資料其實相差不多,但因為清朝歷史地位特殊,與近代史銜接,因此大眾從讀書時期就更為了解,但對明史如數家珍的卻多為學術群體。


當然,大明歷史也曾被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通俗科普過。2018年,《明朝那些事兒》入選亞馬遜中國Kindle付費電子書暢銷榜前十,排第5名,但這依然只是小幅度助推了明史的出圈。一者這本書並沒有被影視化,二者歷史愛好者還是相對小眾,不能與電視劇主力受眾數量比肩。


從商業價值來看,首先,清宮戲不乏帝王系列正劇,但言情向、偶像向的戲說劇數量更大,在女性用戶成為觀劇主體的大環境下,清宮戲的市場自然龐大,更有收視保障;其次,入局者增多下,清宮戲不管是拍戲場景還是服裝道具等都可以相互借用或者借鑑,成本相對更低;再者,如乾隆、雍正等都已成為觀眾耳熟能詳的“大IP”,更易引爆話題。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相比之下,市面上的明朝戲多為政治向,這也是因為明朝不乏大事記和名臣、名將、名人,適合走嚴肅正劇路線,但是在娛樂化上缺乏可發揮空間。就以宮鬥來講,受限於祖制要求,明朝皇帝的妃子較清朝少,後宮中的女性也多為普通人家出身,不似清朝後宮貴族雲集,因此搭不起《甄嬛傳》《如懿傳》這等大戲。


所以,此次《大明風華》便比較取巧,全劇雖和大明朝朱式家族的正史休慼相關,但如果深沉宏大之感貫穿全劇,在明朝歷史受眾根基不穩的情況下顯然很容易啞火。反而是歷史主線與感情線糅合,在歷史大事件下穿插著“朱家五子”逗趣日常和感情糾葛的敘事方式更容易出圈。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明朝戲不容易拍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政治太過複雜。以明朝權利爭鬥的水深程度,要展現其中蘊含的計謀和智慧,對編劇而言絕對是一項大工程。此外,熟知明朝歷史的人都瞭解明朝“亂事”太多且民族問題棘手,走硬核嚴肅路線很容易觸及敏感區,迎頭硬上並不是良策。所以,近幾年市面上與明朝相關的影視作品多以“套皮”為主,就如電影行業忠愛的東廠和錦衣衛題材一般都會走武俠風。


《大明風華》和未來待播出的《錦衣之下》在某種程度上也屬於“套皮”。《大明風華》開始雖是以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切入,但偏向於史實呈現,並未過多向權謀靠攏,反倒是花費了較大篇幅去描述永樂帝對篡位一事的心理認知,如夢中被父親責問等。綜合已播出的劇集和預告來看,《大明風華》後續劇集中感情戲佔比並不輕,後期劇集風格或許不會發生太大轉變。


冷門朝代成“新藍海”


相比於大一統的秦漢唐清,明朝戲受眾多因素限制並未在影視行業紅火。清宮戲上文已有論述 ,秦漢唐時期如《大秦帝國》《漢武大帝》《霍去病》《秦王李世民》《貞觀長歌》等都是知名度較高的劇集。事實上,除了秦漢唐清,不少朝代的劇集存在感都較弱,明朝戲的遭遇並不是獨家。


在大一統朝代,宋元戲也不是特別受青睞。宋代戲中最出圈的便是《楊門虎將》《水滸傳》等作品,至於元代戲更是寥寥無幾,觀眾印象最深刻的或許就是《倚天屠龍記》中作為朝代背景板存在的元代。各個朝代戲冷門的原因各不相同,如元代就是因為王朝短命、漢人位置低、戰亂頻繁、歷史記載少等。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中國歷史上,也存在不少並非大一統但知名度較高的朝代,如被易中天評價能在中國歷史上與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相提並論的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三國曆史因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而家喻戶曉且多次被影視化,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與北朝一直都很是冷門。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此外,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等皆讓這個時代的文化璀璨多元,名士縱橫,擁有足夠大的影視改編空間。但亂世對影視化的要求很高,就如以秦國為主視角且囊括整個戰國發展縮影的《大秦帝國》系列,也是翻拍自孫皓暉的同名小說,如果沒有鴻篇鉅製的藝術佳構作為基礎,魏晉南北朝歷史要宏觀呈現過於困難,縮小切入點倒還可行。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不過,冷門朝代戲未來卻不一定繼續冷清。清宮戲扎堆出現的後果,就是觀眾的審美疲勞,如今開播不久的《夢迴》就鮮少有人問津。扎堆,意味著不管這個朝代的帝王還是將相都已被影視化了N遍,一旦做不出新意就很難出圈,因此,冷門朝代戲的好處便在於仍是“藍海”,仍有新鮮感,如《大明風華》裡講述的朱瞻基同胡皇后、孫皇后間的愛情故事對觀眾而言就很有新意。


不止《大明風華》,從2020年古裝劇市場來看,此前被忽略的宋代戲也開始增多,如《孤城閉》和《大宋宮詞》都是以宋朝為歷史背景,其中《孤城閉》是以侍梁懷吉的視角展現“仁宗盛治”,《大宋宮詞》講述的是宋真宗趙恆與章獻明肅皇后劉娥間的愛情故事。此外,明年古裝劇中還有將目光放在南北朝的,如《南歌》講述的便是開創“元嘉之治”的宋文帝劉義隆的故事。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在大女主劇、宮鬥劇以及架空向的玄幻、仙俠劇等有所降溫之後,歷史劇正在逐漸回溫。不過,不管是《大明風華》《孤城閉》,還是《大宋宮詞》《南歌》,挑選的都是某一朝代中相對平和或穩定的盛世時期,也都融合了愛情線,不再是純粹的男性群像劇集。雖在新時期產生了一些新變化,但冷門朝代戲被開發,對市場和觀眾而言都是佳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