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簡介廣告中,出現濟南時就是“山東-濟南”,出現青島時就是“中國-青島”?

你我有緣


我個人認為要理解濟南和青島的關係,可以從中國的行政區劃和城市定位上來了解,其中尤其不能忽視地理位置的作用。

中國行政體制大略

1949年以來,全國行政區劃歷經多次變動。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其中的行政區劃代碼可劃分為: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港澳臺。


可參考下圖: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在瞭解中國行政區劃代碼的前提下,再來大略瞭解中國的區劃體制,即:

省級行政區劃、地級行政區劃、縣級行政區劃、鄉級行政區劃。



濟南和青島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定位


濟南市:簡稱“濟”,別稱“泉城”,是山東省省會、 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山東省的政治、文化、教育、交通和科技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核心城市、新一線城市;同時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青島市:,簡稱“青”,山東省地級市,計劃單列市 、副省級市,是國務院批覆確定的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也是山東省經濟中心、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發展先行區、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海上體育運動基地, 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同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譽為“東方瑞士”歐韻之都、“中國品牌之都”稱號。


從上述地圖和簡介對比中可得知,濟南和青島因為地理位置和城市定位的不同,發展方向也有所不同。

1、政治:濟南和青島同時作為副省級城市,在政治地位上不分伯仲;

2、經濟:青島作為山東省的經濟中心和計劃單列市,有明顯優勢;

計劃單列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名之一,是指省轄市在國家計劃中單列戶頭,並賦予這些城市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在財政上,與中央財政掛鉤,但不一定就與所在省財政完全脫離關係。國家計劃單列市目前有五個,分別是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均享省一級的經濟權限。雖然國家計劃單列市同其他10個副省級城市同屬一個級別,但概念上已有所區別,五個國家計劃單列市的經濟政治地位略微更高。

3、地理位置:濟南地處內陸,不及青島地處沿海(港口資源、旅遊資源、日韓沿海國際交流)海陸空交通便利,享受了沿海發展的紅利,更是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


思考

我認為濟南和青島在發展戰略有所不同,一個是政治中心,一個是經濟中心,不能拿來粗暴比較。在持續發展的當代中國,政治地位是一種標識,與此同時,經濟發展和各方面產業持續均衡發展也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兩者相比較而言,青島發展的更為快速均衡,國際知名度高於濟南。但是,它們同作為山東省的行政區劃,都是“好客山東”的組成部分,各司其職,不可或缺。濟南,是“山東濟南”,也是“中國濟南”;青島,是“中國青島”,也是“山東青島”。


高覃


我是從小在青島長大,祖輩三代都在青島的老四方土著,在我年少不更事的時候,我在外面也是隻說自己是青島人,從不說自己是山東人,因為我從心底就覺得青島應該像民國時那樣直轄。但隨著年齡增長,見得世面多了,心態逐漸成熟,我出門在外都先說自己是山東人,人家問山東哪的,我才說是山東青島,再問就是青島市南區,不是覺得青島不行,而是感覺沒必要裝比,見的世面越多越不愛裝,青島前面有北上廣的差距要追,後面有東營威海臨沂的緊逼,身旁還有濟南煙臺大連的競爭,特別是大連,前年去過一次,那時青島一條3號線還沒開利索,大連已經一條地鐵一條輕軌了,旅遊方面做的也非常到位,那時就感覺青島再不努力真會被甩開,青島是山東的城市,當然不能給山東丟臉,我是山東青島人,沒有中國青島,只有山東青島


公子秋航


一群不是青島人跟濟南人的傻逼在那胡咧咧,濟南人沒出來說青島人吸他們血吧,青島人也沒說不認濟南是省會老大哥吧?

青島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現在經濟發展的前列,靠的是的無數青島人(包括背井離鄉來青島工作生活的人)努力拼搏出來的,怎麼到你們這些傻逼嘴裡就成青島乾坐著吸濟南的血吸成經濟前列了。

再說濟南,山東省龍頭老大哥,文化古城地處山東中心聯通著山東各地,輻射四方,所起到的政治文化作用大於他的經濟功能,跟北京上海一個道理,一個政治功能不可替代,從根本上來說它就算gdp倒數,他還是老大。

青島從被德國,日本佔領,遭受過多少戰火,所看重的無非是他的港口和山東半島的地理位置。同樣的山東半島還有威海煙臺,這倆市也是很有發展前景的。

總之一家獨大的局面是不符合未來山東經濟大省的發展規劃,一起發力山東人都有錢不好嗎非得排出個一二三四膈應自己?

到了外省,你無論是濟南人還是青島人都是山東人,出去說我們是文化大省,齊魯大地這八個字不比那中國青島山東濟南更有面嗎?


◈ゝ″夏末_℡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是為一省之尊,山東的代表城市,省會做宣傳當然要冠以山東的名字在前。濟南是山東歷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城市,一座代表的就是整個山東,當然要稱作“山東·濟南”。

青島是計劃單列市,全國只有五個,計劃單列市沒一個是省會,代表的只是自己,不是省,所以另外四個計劃單列市的宣傳廣告也是直接“中國大連、中國廈門”,這有什麼值得深入解讀的嗎?

況且從清末至新中國成立之前,青島一直都是直轄市,並且是期間5次變更直轄市名單都從沒離開過的兩個城市之一,只不過當時不是叫直轄市,而是叫院轄市或者特別市。青島主城只有二百來年的歷史,是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雖然地處山東,但歷史文化地位濟南不在一個級別。所以青島的宣傳片只是宣傳城市本身,既不是為了代表山東,也不是在普及地理常識。

加之青島相同宣傳片的多語言版本還在國外播出,所以同步以“中國·青島”為宣傳口號,這也是青島走國際化路線的一個特徵而已,沒必要上綱上線。

而這樣的廣告語除了計劃單列市之外,還有很多個城市是直接以“中國·XX”作為宣傳廣告,所以這種事情被過渡解讀,既沒必要也沒依據。


城市發展報告


都讓你們說跑偏了,中國青島一詞來源於07年,青島做為奧運會帆船比賽場地,世界性的比賽中國在宣傳的時候就以中國青島為名,你說山東青島其他國家誰知道是哪裡?自那以後青島邁入國際城市行列經常舉行國際性會議或者賽事都要用中國青島這個詞,然後青島本地中小企業舉行一些活動會議時為了體現自己高大上也就用中國青島一詞。

小編說的其實挺對的,濟南做為省會城市沒有太多實體大經濟,輕工業文職比較多,而青島沿海城市並且現在是一帶一路起點,中國面相國際主要發展的城市,肯定要提高自己的逼格,就像深圳在廣東一樣。






青島大包紙


青島和濟南是山東的兩大重要城市。青島和濟南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山東的過去和現在。

青島是山東的經濟中心和對外貿易金融中心。同時也是中國的沿海重要開放城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濟南則是山東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山東省省會。同樣也是副省級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去年更是通過對萊蕪的行政劃分調整使得新濟南穩穩的坐牢了山東省經濟第二大市的地位。將煙臺甩在了後面。

濟南在全國可以說是最沒有存在感的省會。這是因為濟南是全國省會城市佔全省經濟總量份額最低的省會城市。濟南並沒有像國內的其他省省會那樣。尤其是中西部的省會,一城獨大,遙遙領先全省其他地級市,許多中西部省份的省會包攬了本省的經濟文化政治教育交通中心。並且自身的經濟總量佔全省的經濟總量很大的份額。比如說成都和武漢幾乎佔了全省經濟總量的1/3以上。



當然今天我們要談論的不是山東省的經濟問題,而是為何會形成不同的兩種冠名稱呼,實際上“山東濟南”、“中國青島”的稱呼並非山東省獨一份。作為省會城市一般都會冠以省份在自己的前面。除了山東濟南以外,比如說浙江杭州、江蘇南京、湖北武漢、四川成都、河南鄭州。河北石家莊、湖南長沙、江西南昌、福建福州、廣東廣州、陝西西安、山西太原。甘肅蘭州、新疆烏魯木齊等都是如此!


而除了中國青島以外,還有中國深圳、中國廈門、中國寧波、中國大連等常見稱呼,之所以這幾座城市會在自己的城市前面冠以中國的名稱是因為他們都是計劃單列市。

計劃單列市全稱是“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計劃單列市”。入選計劃單列市的城市接受所在省份和國家的雙重領導。當然省領導為主。這些城市在經濟財政管理方面享受省級待遇,可以直接將自己的財政上交中央。因此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經濟財政審批權力。正是因為如此,青島、深圳、廈門等城市才才冠以中國的抬頭。


實際上濟南和青島確實很好的代表了山東的過去和未來。同樣也代表著山東經濟發展的瓶頸和現狀問題。機遇與挑戰並存!作為一名山東人,我們也期待著山東能夠在深化改革過程中早點浴火重生、經濟再次騰飛。


珞珈山的貓


濟南是山東的省會,所以提到濟南,前面一定要加上山東。

那為什麼提到青島,前面一般都不會加上山東,很多青島人被人問到的時候,不是回答山東人還是直接說青島人呢?

濟南和青島兩座城市的位置有點尷尬,濟南是省會,卻沒有一般省會在本省應該有的實力,而青島有實力,卻沒有頭銜。青島當然不服,在我接觸的青島人當中,其實大部分是很謙遜的,很少有自大的青島人。個人覺得青島人對外介紹自己是青島人,更多是因為青島知名度很高,無需多言山東青島。

很多來自國內大城市的人在做對外介紹的時候,都是說自己的城市,而非省份。廈門和福州的關係,就有點類似青島和濟南。其實本來沒有什麼矛盾,我們堅決抵制地域歧視。


青島探客


不必糾結,不只是山東,福建的廈門和福州,廣東的深圳和廣州,江蘇的蘇州和南京,安徽的蕪湖和合肥,大連和瀋陽,等等……一個省的地域足夠遼闊,省會是政治中心,解放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改革需要試錯區,試驗一下,成功了,再全省推廣,那麼,就不可能在省會試錯,只能在外商看好自然環境優厚,進出口貿易便利的地市展開,才有了各省的經濟龍頭,就青島而言,改革開放前是海軍軍事重鎮!之後,才快速發展成新一線城市的。


益生益


說說個人見解

如果硬把濟南和青島來做對比的話,一個是省會,一個是計劃單列市,從山東省內角度來看,都在爭取國家中心城市這麼個名頭,從級別上來說,其實大差不差。

從經濟角度上來說,青島確實是山東的龍頭大哥,這個毋庸置疑,濟南還排在煙臺後面位列第三,當然目前行政區劃還在調整,當萊蕪併入濟南以後,濟南也就是山東第二了,但是距離青島的經濟差距依然不小。青島雖然在山東是經濟龍頭,也是要依靠山東的經濟腹地來消化,畢竟國內的地區經濟保護主義還是有的。

從對外開放這個角度上來說,濟南沒法和青島比,說起青島的對外開放,從一戰時期屈辱的殖民地開始就已經是山東很重要的口岸了,到08年的奧運會再到18年的上合峰會,青島在國際上露臉的機會越來越多,相反濟南在這個當年就比較差了。

總的來說,山東濟南這個沒毛病,說中國青島其實也無非是對外宣傳的一個口徑而已,畢竟在承接國際活動的時候你總不能說中國山東青島吧,也過於繁瑣了。事實就是在那裡,青島歸屬山東~我是青島人,我去其他省份問我是哪裡人時,我就說是山東青島。一個心態的問題而已。

說到底都是平頭老百姓,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不管是山東濟南,中國青島,還是山東青島,中國濟南,對我們而言沒什麼用,努力掙錢,過好日子,這比什麼都強。


L175036351


反正我我和我身邊的朋友沒說過我們是啥中國青島。上世紀國家新成立的時候山東經濟主要是濟南(重工業),青島(輕工業)為主,像啥濟鋼玩完了,濟南重工業倒下了,以輕工業為主並有著對外貿易基因的青島隨著改革開放就起來了,山東經濟也自然而然的偏重於青島對外經濟和輕工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