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對話甘劍平:已有 6 人投資團隊,一起研究 95 後的互聯網消費機會

每天瞭解一點創投圈

对话甘剑平:已有 6 人投资团队,一起研究 95 后的互联网消费机会

來源:IT桔子(itjuzi521)

2019 年 7 月,甘劍平重新出發,跟多年工作夥伴胡斌一起創辦「渶策資本」,兄弟倆遊走美國 3 個月,順利募集到 3.51888 億美元的首期基金。

「渶」字生僻,甘劍平開玩笑解釋:「要帶點水,水能旺財」;3.51888 億有零有整,甘劍平笑說:「首期基金嘛,圖個吉利。」

這位主導投資了攜程網、嗶哩嗶哩、大眾點評、美圖、Musical.ly 等等公司、過去十幾年為 LP 帶來過超 10 億美金真金白銀回報的、被圈內人士稱為 JP 的投資人所有言談背後都體現著自己「基金管理人」的身份定位,他的追求和價值感在於「給 LP 帶來真金白銀的投資回報。」

因為其主導投資或擔任董事的公司連續上市,紐約時代廣場在 2018 年甚至打出了「NASDAQ Welcomes JP GAN」字樣。

現在,致力於組織一個小而美基金的甘劍平,一舉一動都受到業內的關注。在 IT 桔子最近的專訪中,甘劍平透露渶策已經有投出去 3000 萬美金,涉及 4 個項目,投資方向依然圍繞他和團隊熟悉的互聯網消費。創業近半年,渶策現有 9 位同事,其中不乏 90、95 後年輕投資人。

在這次「創業」途中,甘劍平如何募資、為什麼不追求更大規模的基金、又如何帶團隊、在很多機構轉向 To B 時為何他堅持投資「互聯網消費」……

他曾對媒體表達過一些特別的觀點:「在一個特定投資階段基金規模往往和回報成反比」、「不太相信 VC 可以企業化運作」、「不太喜歡投那些靠政府關係做生意的企業」、「現在不是寒冬,我有數據支撐」——我們全都聊了一下。

「在一個特定投資階段基金規模往往和回報成反比」

IT 桔子:渶策現在有開始投案子了嗎?

甘劍平:對,我們已經投了 4 個項目,到目前為止總共投出去差不多 3000 萬美元。

IT 桔子:都是哪些方面的項目?

甘劍平:都是互聯網消費。比如寵物行業、通過新媒體做垂直電商類等等。目前還不方便透露具體項目。

IT 桔子:在這種大環境下,渶策能夠在三個月內完成超過 3.5 億美金的募集,背後的核心能力有哪些?LP 對新基金最關心的點是什麼?

甘劍平:我覺得最主要的肯定是我們這個團隊從啟明出來,在過去為很多投資人收穫了很好的回報,我們也有很好的投資和實體企業運營的經驗,所以我覺得投資人還是比較相信我們能夠把基金做好,當然,募集過程中我覺得大家對我們團隊都很有信心。

更多的一些問題可能是關於宏觀環境的,比如說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比如我們所看好的消費領域是不是消費降級,比如整體的中美宏觀環境,我想可能更多的問題在這個方面。

IT 桔子:所以你會給出怎樣的回應來說服他們?

甘劍平:我想有一點,雖然中國現在 GDP 增長從幾年前的 10%(左右)回落到 6%(左右),但 6% 還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而且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年是幾萬億美元的 GDP 總產值,那 6% 的增速也是非常非常可觀的,一個小國家百分之十幾的增長是沒有辦法相比的。所以這一點大家還是比較認可的。作為一個全球化的投資人,以中國的經濟地位,很多公司、很多投資人是沒有辦法,是必須去佈局中國投資的。

另外消費方面,其實我覺得沒有什麼所謂的消費降級,其實是在消費升級,只不過在互聯網流量越來越貴的情況下,有一些公司能夠在四線、五線找到一些之前還沒有觸摸過很多互聯網產品或者電商的一些人群,用相對比較簡單粗暴便宜的方法,獲得了這樣的客戶。但總體來講,對他們來講也是消費升級,他們能夠在互聯網上買到更好、性價比更高的一些產品,這本身也是升級。

IT 桔子:為什麼優先選擇募集美元基金,有募人民幣基金的計劃嗎?

甘劍平:美元基金可能我們之前更加熟門熟路一點,相對來說 LP 來源比較穩定一點。人民幣基金肯定還是有計劃的,我們想明年開始募集。

IT 桔子:你曾表示你並不追求基金規模的大,「在一個特定投資階段基金規模往往和回報成反比。」這個是怎麼理解?

甘劍平:從簡單數學角度來講就很容易——你有一個 3 億美金的基金,如果你能夠賺 10 個億,那就是 4 倍回報,對吧?如果你是一個 10 億美金的基金,你賺 10 個億就 2 倍。相對來講 10 個億美金賺 2 倍要比 3 個億美金賺 3 倍,相對來講會比較困難一點。因為畢竟整個市場或者資本市場的容量也就這麼大,對吧?

IT 桔子: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學邏輯?

甘劍平:對,通常是這樣。另外如果基金大了肯定是需要更多的投資人去做,相對來講,對風險、對回報的把控就不是那麼的好——小而美的基金,人少一點、決策容易一點,能夠有更快的速度,得到更好的項目,在判斷上也可以更加精準一點。

「不太相信 VC 可以企業化運作」

IT 桔子:你一直強調做小而美的基金。現在國內的很多投資機構都開始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企業化、平臺化,大家有募資團隊、有投後部門、投資團隊所看方向也分的很清楚。你曾表達「不太相信 VC 可以企業化運作」,這個觀點怎麼理解?

甘劍平:因為對一個項目的風險和回報的判斷,對市場的判斷,很多對未來一些技術、產品和創始人的判斷都是見仁見智,所以很難去說把一個項目拆解成前臺、中臺、後臺來分期服務,對吧?一個投資人必須對這種風險有一個明確的判斷,要願意承擔這個風險——把項目做了,必須從頭到尾跟下去,如果都是流水線操作就很難把你對一些未知因素的判斷體現出來。

IT 桔子:就風險投資這個行業,如果以硅谷為標杆旗艦,就是硅谷的 VC 們會更偏向於企業化,還是比較個人遊俠式的?

甘劍平:我覺得絕大多數硅谷的都是遊俠式的,像知名的 Benchmark 基本上都是這樣,幾個合夥人帶幾個人,就開始做投資,也沒有什麼很強的團隊,就是一個合夥人確保投中他社交網絡裡最優秀的創業者,陪伴他們從小一點點做大,這都是一個通常的做法。

IT 桔子:中國風投也經歷了大概 20 多年的發展,現在跟硅谷相比,它的成熟度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甘劍平:我覺得應該已經差不多了,每年基金募集的金額數量、從業人員、回報等等,我覺得基本上都是跟硅谷平起平坐。一些新的技術,尤其是應用的技術可能已經遠遠超過硅谷。比如說中國的的移動支付,大家出門基本上都不帶錢,但去海外可能還沒有到這個程度,包括外賣、人臉識別,我覺得這些技術都已經遠遠超過或者基本上跟硅谷的水平平起平坐。

另外,現在中國的市場還有很豐富的退出渠道,不管是去香港或者在內地,創業板、科創板等等;中國的兼併收購也是非常的活躍,BAT、頭條等等都是非常活躍地在收購公司。

「VC 的行業經驗體現在基金整體管理上」

IT 桔子:渶策現在投資團隊的構成是怎麼樣的?

甘劍平:我們創始團隊是 5 位同事,截止到昨天我們已經有 9 個同事,包括我。創始團隊最主要的創始合夥人叫胡斌,胡斌也是我在啟明的合夥人,他在啟明前後工作過 7 年,投了很多很好的項目,比如說像知乎、多盟等等,他之前也在掌趣和 A 股上市公司做過 CEO;也是互聯網最早的從業人員,

1999 年、2000 年就在新浪、搜狐、空中網工作,所以我和他是最主要的創始合夥人。

我們另外有一位同事也是從啟明出來,叫嚴靖凱,他過去在啟明工作了 4 年時間,投了蠻多也蠻有意思的項目。我們三個是最早的創始投資團隊。

对话甘剑平:已有 6 人投资团队,一起研究 95 后的互联网消费机会

甘劍平

对话甘剑平:已有 6 人投资团队,一起研究 95 后的互联网消费机会

胡斌

对话甘剑平:已有 6 人投资团队,一起研究 95 后的互联网消费机会

嚴靖凱

在過去 4 個月也有 3 位投資經理加入到我們這邊,都是很年輕,90 後甚至於 95 後,有復旦、北大畢業的,在各個行業裡面工作了幾年,現在加入渶策做投資經理,所以我們投資團隊從 3 位成功的翻倍變成了 6 位員工。

IT 桔子:還有 3 位是負責什麼?

甘劍平:是我們 office 的行政,還有我們的助理,幫我們做一些支持的工作。

IT 桔子:有專門的投後人員嗎?

甘劍平:我們不分投前、投後,渶策是隻要你投了就得負責一輩子。

IT 桔子:創業這幾個月有沒有初步的形成渶策的團隊風格,或者新的基金文化?

甘劍平:我覺得我們還是延續之前的一些做法、打法吧,一個特種兵狙擊手的這種狀態,儘量的做到快準狠,能夠很快的捕捉到市場的變化,尋找到每一個細分賽道的領跑者或者領先的企業,給予足夠的資金陪伴他們成長。

IT 桔子:渶策的合夥人或投資經理每個人會有分別

關注的細分方向嗎?

甘劍平:沒有,我們在一個時間段都會同時看或者研究多個細分方向。我們最近比較關注的可能是「可回收領域」,一些 3C 產品也好,奢侈品包包手錶也好,可以二次利用三次利用的,包括垃圾分類等等。這些都是跟技術和消費有關的項目。

IT 桔子:所以大家一起來看同樣的方向的話,這也算是你做團隊建設、培養新人的方式吧?

甘劍平:是,那肯定是。我們其實沒有一個所謂的新人培訓的機制,合夥人帶隊一起去看項目,每週一我們開內部討論,投委會會議大家一起參與,就是我認為最好的在工作上的培訓。

IT 桔子:剛才你也講渶策現在有一些 90 後、95 後的年輕投資人,也有投出不錯的項目。

甘劍平:對。

IT 桔子:所以反過來講的——你在 VC 這個行業從業很久了,那麼 VC 行業的經驗積累體現在哪些地方?

甘劍平:我覺得經驗積累有很多是在對大方向和一些賽道的判斷,同時也對風險和回報之間平衡的判斷。我以前也說過,投資人永遠是在貪婪和恐懼之間糾結。因為有的項目看上去很不錯,但同時風險又很大,有的項目可能相對比較平穩,但是有可能回報不是那麼好。那作為一個資深投資人,我相信我能夠比一些年輕人更好的在這種風險和回報或者說恐懼和貪婪中做一個比較好的平衡。

年輕人可能更多的看到的是回報,如果這樣、這樣、這樣公司就會成為什麼樣、什麼樣、什麼樣。那反過來講,如果「那件」事情發生,公司可能就會變成什麼都不是,所以這是我做的一個工作——對風險的管控和把控,包括對整個基金的佈局,要做出更好的判斷。我不是隻看單一項目,我必須為整個基金負責。

一些年輕投資人更多看的是單一項目,那如果我能夠有一個很好的框架,培養他們去有這種風險和回報的平衡意識,那我想我們整個基金還會做得非常不錯,哪怕單一的一個項目出現一些問題。

IT 桔子:你提到風險把控——前幾年市場風口不斷,甚至一些項目遭到頭部機構的爭搶,大家也都有自洽的邏輯解釋為什麼要投——如果它恰好不在你研究方向,如何才能不受誘惑和干擾,不看它?

甘劍平:有人開玩笑說中國滿地是黃金,在一定的時間點,只要努力,只要用功,基本上幹什麼都能夠有不錯的回報。每一個行業都會有人跑出來,有人做成幾億幾十億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的公司,這也是中國最有意思的地方。

雖然有很多機會,但是時間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資金是有成本的,在我們人不是那麼多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專注。這更多的考驗我作為一個主要合夥人之一,對大局勢的判斷和對行業的判斷。

「我不適合投那些靠政府關係的企業項目」

IT 桔子:你在多次媒體採訪中表達過「不太喜歡投那些靠政府關係做生意的企業」,但是好像在中國的社會環境裡,甚至有一些機構或者是企業會把這種資源關係當作自己的競爭優勢。可以解釋下你的看法嗎?

甘劍平:中國滿地是黃金,有各種各樣做生意的方法,大家都要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我不太適合,所以我就選擇不參與這樣的投資,不代表它好或者不好。

IT 桔子:哦,只是你覺得自己不合適?

甘劍平:對,我以前開玩笑說我可能更多的是一個學院派的投資人,之前也是學金融的,學經濟的,所以可能對這些市場上的博弈會更加理性,通過一些商業理論或者數據來做一些決策,這是我擅長做的事情,那剛剛說的那種做法可能就不是我的分析方法,所以不符合我的投資邏輯,那我就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去做一個好的判斷,所以之前也說過,不懂的不投,那既然我不懂那我就不投,不參與不代表不好。

IT 桔子:你對自己「基金管理人」的身份定位十分清晰。

甘劍平:那肯定,之所以我能夠比較快的募集到資金,是有很多投資人相信我會為他們負責,過去 20 年我從來沒有在任何一些小的利益衝突上做出不應該做的事情,所以也得到他們的信任。

95 後的消費觀、消費習慣中隱藏著大機會

IT 桔子:渶策持續關注互聯網和大消費的一個重點因素是『Z 世代』(95 後、00 後)。Z 世代有哪些特點?

甘劍平:Z 世代是指 95 後、00 後,這些人在中國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很快的大環境裡,絕大多數人都受過不錯的教育——比如說餐廳、美容院的一些年輕人,很多都是有大專甚至於大學本科學位的;他們也是中國第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或者大的社會、經濟動盪,他們的生活非常有安全感;Z 世代的年輕人背後有父母,有四位祖父母,他們很多人都是在不僅有一套住房,甚至有兩套三套更多的房屋,他們消費實力是比較強的;Z 世代也相對有更多的夢想、更加理想主義,願意花更多的錢在他們喜歡的東西上,比如說娛樂、文化、美食、旅遊等等;在具體消費方面,他們也更喜歡二次元的東西,他們並不太在意以前傳統的所謂的大品牌,他們更願意自己去嘗試,更願意去跟他們的朋友們去交流,然後去選擇購買什麼東西。Z 世代的消費理念和習慣都很不一樣。

IT 桔子:你們怎麼能夠在最早期就觸達到 Z 世代的需求點或興趣點?

甘劍平:有很多方法。比如說我從 2013 年投資 B 站到現在一直都擔任董事,每次去跟他們開會都能學到很多關於年輕人的東西。另外我們有很年輕的投資經理,他們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來給我們一些建議。同時我們也有很多數據來源,比如專家網絡、顧問公司等等,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去捕捉到市場裡的機會。

IT 桔子:我們從數據中看到這兩年數據化、智能化,以及所謂硬科技的投資在變多,這個市場現象是否意味著新一輪的技術變革正在進行?這種變革對互聯網消費帶來的潛在機會有哪些?

甘劍平:大家現在也越來越多的依賴數據,依賴人工智能的一些算法來做決策。不管是在互聯網消費領域,還是在生產製造領域,或者說是一些企業內部管理運營上。我覺得未來如果哪些公司不能夠在現階段(進行數據化變革),就像 20 年前那些沒有能夠很快地融入到互聯網經濟的公司一樣,慢慢就會被淘汰了。

那麼除了互聯網消費之外,渶策也會關注

一些智能與科技的項目。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去提高——比如說工業場景的自動化、智能化,也可以去幫助一些消費類的公司做出更好的產品選擇、產品優化和市場渠道的選擇工作,所以這也是我們會比較關注的所謂智能科技的行業。

IT 桔子:你不認為現在是『寒冬』,而且你有數據支撐?

甘劍平:如果從資金募集的角度看,應該是 2016 年(市場募資額)就慢慢開始下滑,但是相對比較平穩。

投資上來說,過去這兩三年我覺得就不是一個寒冬——只不過是 2015、2016 年實在是太火爆、太活躍了,現在只是一個小小的調整。

如果從退出角度來講,我覺得肯定沒有什麼寒冬,越來越多的公司去納斯達克、去香港、去科創板上市,市場也有非常活躍的兼併和收購。

從創業者的熱情角度來講,可能 2015、2016 年實在是太火爆了——一個大學生沒畢業也可能融資幾百萬,那現在沒有那麼容易了,只有那些優秀的、有一定經驗的創業者才能夠拿到融資,所以現在也不是說是冬天,只不過是之前那種激情高漲的情況稍微有些調整。

IT 桔子:其實是迴歸了一種比較正常的理性狀態。

甘劍平:是。所以整個行業並沒有凍結——如果是寒冬我覺得市場是會凍結,創業者投資人啥都不幹,度假或者觀望是吧?但是現在至少我們還努力地在外面跑,根據我的瞭解,我周圍的投資人朋友也是很努力地在跑、在看項目,只不過相對比較謹慎了一點。它是迴歸理性了,迴歸到一個正常的氛圍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