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用3年時間,他把24節氣和72物候拍出了唯美小寫意


今天大雪。這是24節氣中的第21個,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增多。圖為李學峰拍攝的大雪 ·三候·荔挺生。意思是大雪分三侯:一候鵑鷗不嗚,寒號鳥不再嗚叫;又五日二候虎始交,指這天陰氣最盛,陽氣已萌,正所謂盛極而衰;又五日三候荔挺生。“荔挺”是蘭草的一種,也抽出新芽。

立春·蠟梅報春,圖/李學峰。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農諺曰:“一場春雨一場暖。”立春時節,東風送暖,大地解凍。 我國南方地區開始春耕備播了。而在華北大部分地區仍然很冷,有諺語曰:“春打六九頭,雪水滿街流。”就是說立春時節仍然還會降雪。

驚蟄·初候·桃始華,圖/李學峰。據考證,二十四節氣,發源於堯舜時期,形成於西漢,完善於清代。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預知氣候變化晴雨冷暖的參考。


春分·初候·玄鳥至,圖/李學峰。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規律而為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歷法,是中國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分 二十四氣、七十二候。各候各氣都有其自然特徵,合稱“氣候”。

雨水·迎春花開,圖/李學峰。新中國成立後,推行使用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紀年法,但也沒有廢除農曆,現今的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曆為準。而在民間,更是農民耕種的必備。

清明·初候·桐始華,圖/李學峰。2016 年 11 月 30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 “二十四節氣— 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 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國際氣象界 , 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鴽,圖/李學峰。2018 年 9 月 26 日,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 館舉行儀式,頒發“翼城·歷山·曆法之源”牌匾,確認晉南臨汾市翼 城縣為“七十二候”起源之地。

小滿·感時應物,圖/李學峰。今天介紹的這部書是《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作者李學峰創造性的將曆法、物候與影像結合,跨越千年的智慧相交匯,集嚴謹的科學性、通俗的敘述和賞心悅目的藝術性於一體,堪稱一部“科普攝影作品集”。

處暑,圖/李學峰。該書從中國農曆的歷法源頭說起,以影像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讀說明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的特點和來龍去脈,同時將與每個節氣有關的天文、氣象、物候、農事、民俗等知識娓娓道來。


寒露·三候·菊有黃華。作者 從2015 年 8 月起,用三年的時間將二十四節氣 和七十二候全部拍攝了出來,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意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揭示了自然的魅力和農業生產中的趣味,頗具科學性、知識性和欣賞性。《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已經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

作者李學峰,1964年4月生,山西省臨汾市人。1983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臨汾農學專科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氣象學會會員。國家古代氣象文化之“曆法之源”探究課題組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