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德州平原的他用“心”守護傳承傳統文化“活”靈魂

  潛心鑽研十餘載 他用“心”守護傳承傳統文化“活”靈魂

  

德州平原的他用“心”守護傳承傳統文化“活”靈魂

  

德州平原的他用“心”守護傳承傳統文化“活”靈魂

  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特色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

  從劉備在平原的傳說,到西河大鼓,再到管輅的傳說……在這些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背後,有一個人在默默堅守,他把一項項平原非遺文化留下來、活起來、傳出去。

  他就是平原縣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館)助理、館員李志奎,從參加工作起,他的工作在變,但不變的是李志奎一直從事著他最熱愛的文化工作。現在的他已經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員、德州市曲藝家協會會員、平原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平原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主任。

  守護傳統文化的根脈

  來到李志奎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他辦公桌上摞著的一本本“大部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平原年鑑》、《平原縣誌》......有的甚至全是文言文,晦澀難懂,但是每本書上都有李志奎密密麻麻的批註標紅。

  從2005年,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通知要求,全國逐級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作。李志奎開始從事這項工作,在當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算是個新生詞彙,李志奎對這項工作一無所知,“不知道就得學!”於是他邊工作邊學習,常常查閱到深夜,厚厚的工具書摞起來足有一米高。

  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紮根民間、心口相傳,被譽為人類的生命記憶、活態文化基因,“非物質”一詞就定義了它的屬性,後人要挖掘很有難度。“根據我縣的歷史情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考證主要來源於文物、石碑石刻和古葬墓,而這些史料非常少,最困難的就是挖掘,最早的也只能追溯到明嘉靖時期。”李志奎說。

  今年國慶期間,李志奎沒有在家度假休息,在這幾天裡他先後三次去了平原縣恩城鎮的文昌閣,到底是什麼擁有這麼大的魅力吸引著他?說到這個,李志奎如數家珍,把恩城文昌閣的故事向大眾網記者娓娓道來。

  原來,現在的恩城文昌閣位於恩城鎮中心小學,就是過去恩縣文廟的位置,是以前學子們讀書和供奉孔聖人的地方。“現在裡面還立著7塊石碑,這太有研究價值了,去100次也值!”而一上午只能抄錄不到兩塊,其中還有很多生僻字、模糊看不清的字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查閱的困難之處,李志奎卻雲淡風輕,絲毫不覺得辛苦。

  十幾年裡,李志奎克服重重困難,醉心研究,陸續有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普查和申報、保護和研究過程中就積累了文字100多萬字,圖片900餘張,音頻、視頻100餘小時,建成省市縣三級名錄保護體系,整理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個。

  其中,《劉備在平原的傳說》、《通德醋傳統釀造技藝》、《西河大鼓》3個項目列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恩城鴿子會》、《恩城籤子饃饃加工技藝》、《管輅的傳說》、《戴家口河燈節》、《牛鬥虎》、《平原剪紙》、《平原麵塑》、《“慶和堂”銀銅器皿製作技藝》等14個項目列入德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3個。

  如今李志奎心中有個宏偉的目標,就是開展平原縣境遇內所有石碑刻的文字整理工作,現在他已經整理墓誌銘、墓碑、革命烈士紀念碑、記事碑等石碑刻近百通,6萬餘字。

  “這些散存的碑刻由於年湮代遠,受風雨侵蝕,字跡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難以辨認,我把它們整理出來,也能讓更多的研究者便於查閱,也算是為傳統文化的傳播盡一點綿薄之力。”李志奎說。

  

德州平原的他用“心”守護傳承傳統文化“活”靈魂

  

德州平原的他用“心”守護傳承傳統文化“活”靈魂

  為傳統文化插上“活化”之翼

  “如何開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如何開展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利用?”這是李志奎經常思索的問題,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這也成為他開展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研究的一個課題。

  在傳統文化的研究過程中,李志奎接觸最多的就是文言文,不同於我們現在的白話文,流傳下來的原版文言文晦澀難懂且沒有標點符號,很是枯燥,但李志奎不這麼認為。

  他說:“最初入門時確實覺得這些文言文讀起來費勁枯燥,但是當你真正鑽進去後就會著迷,被古人的故事和智慧折服,實際上古人的很多智慧和哲學值得現在的我們學習和弘揚。”他曾發表過一篇叫《雷嵇古的家規》的文章,通過講述明朝人雷稽古的故事頌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李志奎通過查找史志、方誌、譜乘、採訪調查知情人等多種方式開展傳統文化研究,在《山東文物》(山東省文物局主辦)、《齊魯晚報》、《德州日報》、《德州晚報》、《德州史志》等報刊雜誌發表了《平原出土唐初期珍貴造像》、《甜南清真寺考略》、《戴家口的河燈節》、等傳統文化研究文章30餘篇,15萬字。

  2014年,李志奎編纂《平原縣文化志》,擔任編輯、撰稿人,撰寫文字5萬餘字,編輯、校對10餘萬字,發表研究文章60餘篇,這一串串數字背後,是李志奎十幾年如一日的默默堅守。

  深深沉浸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研究,李志奎還不遺餘力的搞著自己熱愛的文藝創作,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很有幸這麼多年來一直從事於自己最感興趣的文學文藝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研究就是我創作的源泉。”

  正是因為對文藝創作的這股熱愛,十幾年來李志奎碩果累累,2004年5月,李志奎獲德州市文化局舉辦的文化館(站)專業人員業務技能比賽作品類三等獎;2008年5月,作品《西瓜甜煞北候人》獲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等9部門聯合頒發的“我與新農村建設”徵文活動三等獎。

  2008年11月,李志奎的作品《京腔京韻 一世情緣》獲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我的京劇情緣”徵文比賽二等獎;2015年4月,作品《素質》在德州晚報社舉辦的“申通杯”微小說大賽中獲優秀獎;2017年1月,李志奎被市委組織部、宣傳部、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選拔為“德州文化之星”,同年被山東省委委組織部、山東省委宣傳部 山東省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選拔為“齊魯文化之星”。

  “我下一步的想法就是把平原的民歌、民謠、民間諺語、俗語、方言等進行收集整理,集結出版一下。讓更多人感受平原地域文化的魅力,讓更多人瞭解家鄉的文化,尤其是家鄉是平原,但又不生活在平原的人,離開了故土、故鄉,見到這些,也是一種對家鄉記憶的感懷。”李志奎說,“非遺”的保護、傳承和推廣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用心。

  朝經暮史、筆耕不輟,李志奎多年如一日,以火一樣的激情與水一樣的哲思,潛心於鑽研平原傳統文化,致力於平原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從而讓平原文化薪火相傳,煥發出新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