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2019年這個波瀾不驚的12月,我們悄無聲息的迎來了一部黑馬:《誤殺》。好似我這種天天盯著影訊的人,親歷了這部片子從點映後的7.5,正上漲為7.7,未來還會不會繼續口碑升溫不知道,但現在口碑票房也算是雙豐收了,這不容易。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劇情、翻拍得好不好、人性、公理……都不是今日主題,今天我想聊一個詞:演技


小時候看電視,很少把這兩字翻過來覆過去的說。不說,因為演技對於一部戲來說是“基本用品”,就像人要呼吸一樣。現在總被拿出來說,因為演技已經漸漸成了“稀缺品”,並非每部戲裡的每部演員每分每秒都“在線”。實際上,一個人完全成為另一個人難度是很大的,即使是專業工作者。


於我而言,好的角色詮釋,核心就在於“能否讓觀眾對你的角色產生信任”。其實就是,當你的角色害怕時,觀眾有沒有覺得你真的很害怕,而是嘲笑你的癲癇式發抖;當你的角色內心正遭受極大痛楚時,觀眾有沒有覺得你這個角色此刻很不容易,而不是懷疑你中了毒。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圖片來自豆瓣

《誤殺》這個電影,整體口碑是很不錯的。雖然達不到封神的程度,可作為一部優秀的影片,足以成為榜樣了。這其中,功不可沒的,便是全體演員營造出的“信服感”。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圖片來自豆瓣

一齣戲精不精彩,全體角色都得挑大樑。回顧那些口碑炸裂的作品,幾乎沒有一部是隻有主角獨自光彩,其他配角草草了事的。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圖片來自豆瓣

《誤殺》也一樣,大女兒的驚恐,譚卓作為母親的痛心和極大恐慌,肖央作為“聰明的電影愛好者”為了家人的堅定,陳沖飾演的局長多種情緒變化以及全體有出境的各色人物,都很精彩。


兩位母親的對決,接近崩潰的焦急、心痛的憤怒、極大恐懼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譚卓飾演的這位母親,女兒是性侵受害者。她只有在兩個時刻突然“硬氣”了起來,平常都是軟糯的,照顧家人,聽老公的話,做女兒的知心人……第一個時刻是要保護女兒;第二個時刻便是圖中對視。上一秒的臺詞是:“有些孩子是孩子,有些孩子是禽獸”,她很弱勢,她也弱小,此時此刻手無寸鐵在警察局,被一群局長的人圍繞著。可是,又因為對方觸及到了“孩子”,她毫不猶豫擋在女兒前面,和局長了對視,直到一貫強勢的對方別過臉去。這不代表什麼,她可能出了警局的門還是那個柔弱的妻子,溫柔的母親。但是此刻,我覺得她捍衛了自己的孩子,贏了一次。


孩子的情緒變化,最容易扣人心絃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這個小妹妹,片中好幾個高光時刻,總共也沒幾個鏡頭,卻都詮釋得很好。這裡她問出的問題,下一秒鏡頭給到肖央,一個父親努力的沉默,最後笑著給出一個答案……


演員們的高光時刻,可不只是吼


各種社交媒體上吹爆陳沖的演技,截取了很多她在影片裡歇斯底里或者大喊大叫的瞬間。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這些爆發力的確非常出色,但很多時候,好演員的詮釋會藏在細枝末節裡,甚至於我們觀眾不太注意的地方,甚至於正臉都沒有的1秒鐘。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陳沖在這部電影中,展現了一個內心變化蠻多的人物。初任局長秒破兇殺案的自信和意氣風發,面對兒子時寵溺又無奈,和老公相處是平常的老夫老妻,後面做夢思念兒子時那種難得的柔和以及面對疑似兇犯的李維傑一家情緒十分複雜,有焦急、絕望、憤恨,甚至某些瞬間帶著一點懇求的意味。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再看看影片裡的其他角色,大部分時候是很“平靜”的。即便是一位普通人,也不會有點情緒就掛在臉上,成年人的辛酸與痛苦,根本不會與人說。突然崩潰到坐地大哭,那也是極端情況。對於大多數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來說,即便心事重重,也連眉頭都未必皺一下。


心底的恐懼,藏在熱鬧裡

在《誤殺》裡,不該有“演技”這回事

全家人看泰拳,只有6歲的小女兒真的在看拳。其餘三人各懷心事,滿臉寫著不安和害怕。李維傑也是難得一見的把恐懼明晃晃寫在臉上的時刻……他們一直在擔驚受怕,可是沿路都是人,車裡、酒店裡、餐廳裡,突然表情管理是失控是很危險的。可是此刻,人群在激情澎湃的看著拳賽,沒人在乎他們的“激動”是源於哪種情緒的驅使,終於可以……盡情的恐懼了。


我的願望是,“演技”不再是人們熱議的話題,而是一件稀鬆平常的東西。


主角、配角、任何一個角色,真的就是角色,而不是誰襯托誰。戲劇本就不是一人表演的舞臺,查查詞典會發現,“獨角戲”這個詞也似乎並非褒義。戲,若都給一人去發光,那還能叫“戲”嗎?


期待更多優秀的“群戲”,每一個人都發光。


Slogan:新鮮熱門小觀察,每天都有小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