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她是大齡港姐冠軍,嫁給李小龍哥哥,離婚後活成全香港的慾望

她是大齡港姐冠軍,嫁給李小龍哥哥,離婚後活成全香港的慾望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可有這樣一個女人,6歲被母親拋棄,3年流浪街頭,13年在孤兒院生活。

她卻從棄兒逆襲為香港小姐;從舉止粗魯的野丫頭成長為禮儀專家;從成為母親到尋找並原諒自己的母親;從被救助的對象到熱心慈善的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童年給她的傷疤終究成為她熠熠生輝的勳章。

她,就是張瑪莉。

她還有個更被大眾所知的身份——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嫂子,但她的人生,遠比李小龍傳奇,更值得大家思考:

一個女人,童年悲慘,不靠婚姻,到底憑藉什麼走出傷,活出光?

她是大齡港姐冠軍,嫁給李小龍哥哥,離婚後活成全香港的慾望


她是大齡港姐冠軍,嫁給李小龍哥哥,離婚後活成全香港的慾望

張瑪莉六歲那年,被母親拋棄,成為流浪街頭的孤兒。

兩三天沒有飯吃是常事,偶爾店老闆給她一碗叉燒飯,就是人間美味。她常睡在別人家的天台或者樓梯底,香港多臺風,打溼她僅有的容身之處,她只能挪到二三樓的轉角位,可怕的風聲裡,她害怕得不敢入睡,曾經,她以為這就是命運。

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她悲慘了三年,不幸中的萬幸,9歲,她被香港孤兒院收養。

功成名就後的採訪裡,她總說“孤兒院”是她的孃家,讓她衣食無憂有書讀,讓她學會唱歌、跳舞,更養成她自律積極的性格。

生活上的滿足無法彌補情感上的缺失。

瑪莉的傷痛藏在黑夜,只有被眼淚浸溼的枕頭知道她的哀愁。

瑪莉說:“學校佈置作文,寫親愛的媽媽,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寫。還有一回,大家選小朋友去日本旅遊,本來有我,後來說因為我沒有媽媽簽字,不可以去,那時候,我真的很恨她。”

“為什麼媽媽不要我”,一直是她心頭無法解開的痛。

多年後,張瑪莉回首過去,她說“千金難買少年貧”,她很感謝那段悲慘經歷,讓她意識到命運的恩典不是隨便得到的,每一份福氣都需要好好珍惜。

幼時的張瑪莉並不一定懂得那份道理,但經歷過流浪的她無比珍惜那時候的生活。

她學習非常刻苦,21歲時,精通粵語,普通話,英語和日語,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一個孤兒,順利長大,有一份好工作,已然是最好的歸宿。

張瑪莉的一生,卻像爬山似的,一山更比一山高,不斷創造奇蹟。


她是大齡港姐冠軍,嫁給李小龍哥哥,離婚後活成全香港的慾望

1975年,張瑪莉23歲,被同事慫恿著去參選香港小姐。

她看中的卻是主辦方提供的為期兩個月的培訓課程,包括禮儀,演講技巧以及形象塑造。在這之前,張瑪莉說自己一直像個男孩子,完全不知道什麼是美,更不懂禮儀。

曾經,一位外籍老師邀請孩子去高級餐廳吃飯,她穿著隨意就去了,因為太興奮,拿著刀叉敲碗筷,在餐廳四處溜達,和陌生人聊天。

老師對她說:“瑪莉,你這樣到處跑很沒禮貌,其實這裡人都不知道你是孤兒,可你剛才那個樣子,大家都會覺得你沒有家教。”

當時的瑪莉,羞愧得恨不得找地洞鑽進去,沒有家,沒有父母教,是她隱藏在心裡的痛。

為期兩個月的培訓,給了她致命的吸引力。

這一次,命運對她很公平,張瑪莉底子好,禮儀培訓後,迅速嶄露頭角,即便,她當時年齡偏大,卻一舉奪冠,成為香港歷史上第三位“香港小姐冠軍”。

她是大齡港姐冠軍,嫁給李小龍哥哥,離婚後活成全香港的慾望

一舉成名天下知,成為香港小姐是很多女子夢寐以求的榮耀,之後,她們或選擇進入娛樂圈,或選擇嫁入豪門,當然,也有很多人最終默默無聞。

張瑪莉卻選擇了完全不同的一條路。

她說:“獲選香港小姐給我的感覺,只是人生的另一個開始,至於這個開始是好是壞,很在乎每個人的理想和追求。”

她的新開始是:更努力的學習。

她用香港小姐的獎金,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工商管理課程;一邊做雅芳香港區的事務經理;還同時在電視臺做幕後編導,她也參演過幾部電視,好評度非常高,但她對作品的要求非常嚴苛,合作過幾部作品後她就不再參演。

多年後,她開玩笑,當時的選擇都是為了“錢”。

追根溯源,我們發現,當時的她,已然清晰地知道,娛樂圈(當時演酬很低)再光鮮亮麗的名氣,嫁入豪門再美好的寄託,都比不上自己擁有安身立命的技能來得實在。

與其說她選擇錢,不如說,她一直追求的,是不懈學習的自我完善。

因為她的不懈學習,她才能習得唱歌跳舞技能,掌握多種語言,為奪冠奠定基礎;

她在禮儀培訓才能吸收精華,一舉奪冠,更在後來將禮儀發展成事業,被聘請為禮儀專家,更被讚譽為“香港禮儀培訓第一人”;

也因為她的不懈學習自我完善,後來被評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再後來,又被評為商界精英,優秀企業家。談到這些過往,瑪莉的信念很堅定:

“什麼是成功?今天到了一個位置,給了你一個獎,你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是成功的,但你不能一直停在那邊,你要再成長,再成功,人生都是這樣的。”


她是大齡港姐冠軍,嫁給李小龍哥哥,離婚後活成全香港的慾望

憑藉不懈學習自我完善,瑪莉的人生一步更比一步高。

外在的成功不能治癒童年帶來的內在傷痛,瑪莉的另一項人生使命就是“不斷自我治癒”。

1980年,張瑪莉嫁給了香港天文臺的李忠琛博士,也就是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哥哥。

據說,人的一生有兩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次是出生,一次是結婚。

尤其是女人,總覺得嫁人後,就有了命運的依靠,人生的方向,丈夫子女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無數人期盼婚姻美滿幸福,良人白頭偕老,覺得這才是女人的圓滿。

遺憾的是,張瑪莉和李忠琛在婚後15年,選擇了和平分手。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沒有白頭到老並不是婚姻的失敗,相反,只要能在婚姻裡汲取到養分,那就是對彼此都有益處的婚姻。

離婚後的瑪莉,也非常認可:“即便在不開心的時候,我也有可傾訴的親人,他們就是李忠琛和一雙兒女。”

她是大齡港姐冠軍,嫁給李小龍哥哥,離婚後活成全香港的慾望

世界上的很多悲痛來自於受害者心態,很多人會覺得,為什麼全天下我最慘,從小被父母拋棄,十幾年孤兒,好不容易結婚,還離婚,我的命運為何這麼苦?

受害者總是愛陷在傷痛裡不出來,瑪莉卻一直在積極地自我治癒。

她曾得過空間幽閉症,沒辦法呆在類似電梯這樣的狹窄空間,但她從不躲避,為了克服恐懼,她每次都站在最前面,為大家服務來剋制害怕。

猶如她一次次在生活中揭開童年的痛,把陽光引進來溫暖自己。

她在家庭生活中治癒童年的傷。

生下一兒一女後,瑪莉把自己從未在童年得到過的關愛,悉數給了孩子,送孩子去幼稚園,給孩子過生日party,她比孩子還興奮,用她的話說:“神真的很愛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彌補了我童年缺失的那部分經歷和體驗。”

她為自己找到很好的宣洩情緒渠道。

她喜歡畫畫,攝影。她說畫畫是一個非常好表達情緒的工具,至於攝影,她把拍攝的每一張照片當做孩子,看到喜歡的,拍照留下來,取一個名字,是不是很像收養孩子?

她曾舉辦《孩子,看著你,我怕》的攝影展,展出了她十年來到貧困地區拍下的作品。

她說:“我曾經帶著很多物資去幫助那些孩子,去了之後,才發現,不是我們幫助他們,是他們幫助我們,他們在貧窮中的尊嚴和對愛的分享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慈善上。

她幾乎擔任過香港所有慈善機構的顧問,尤其熱衷於幫助貧困兒童,認為“施比受有福”的她,通過寫作,電臺主持的方式,用個人經歷為慈善機構推廣活動。

憑藉她在慈善事業的突出貢獻,她被評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成為香港小姐歷史上唯一獲此殊榮的香港小姐。

宣洩內心情緒,治癒過往傷痛,兩者互相效力。

她開始把對母親的“怨恨”變成“祝福”,50多歲時,她多番輾轉,找到了80多歲的母親。

兩人見面,瑪莉沒有問為什麼丟下我?為什麼不來找我?她選擇諒解了那時候自顧不暇的母親,而之後短暫數年的母女相處,讓瑪莉多年傷痛與遺憾得到彌補。

事業的成功,在於瑪莉不懈學習不斷自我完善。

但更讓人值得欽佩的是,她從未允許自己陷在傷痛裡無法自拔,她積極地不斷自我治癒,一步步走出童年傷痛,更體會到大愛的意義。


她是大齡港姐冠軍,嫁給李小龍哥哥,離婚後活成全香港的慾望

瑪莉很感恩自己的人生。

她有自己追求的禮儀事業,更熱衷於把愛回饋給社會。

她也很為一雙子女自豪,兒子成為博士,女兒嫁給了很好的人;而瑪莉自己,也在66歲那年,遇到了同樣熱衷於慈善的男人。

張瑪莉,被譽為香港小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智慧與美貌”並存的香港小姐。

談到美麗,她真的盡顯智慧:“美麗不是靠外表而來,而是給人舒適的感覺,懂得體諒別人,尊重別人,當然,愛自己很重要,愛自己才會讓自己更美,也才能愛別人。”

我們這一生,追求事業成功,追求家庭幸福,渴望人生美滿,這個過程中,我們常感嘆命運不公,童年不濟,婚姻不幸,運氣不好。

反觀張瑪莉,命運在一開始卯足了勁欺負她,她卻憑藉自己的力量,生生逆風翻盤,活出一張似乎從未被欺負過的臉。

走出傷,活出光,比起美貌,她的智慧更值得我們思考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