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不會建組合的投資者不是一個好基民


不會建組合的投資者不是一個好基民

曾幾何時,建個基金組合還是個挺高大上的事情;然而時至今日,隨著各類第三方基金銷售App的大行其道,市面上的基金組合有如過江之鯽,大有星火燎原之勢,除了讓人眼花繚亂之外,還可能讓人茫然不知所措。
事情的起因據說是這樣的:

因為股票太多(最新滬深兩市的股票合計有3762只)我們不會選,於是便出現了專家專門幫我們選股的所謂基金;又因為基金太多(最新整個基金市場的基金合計已經超過6000只,比股票數量還多)我們還是不會選,於是又出現了所謂專家專門幫我們選基的基金組合。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已經被很多人問到底選哪個基金組合好了。
可是我們缺的真的是基金組合麼?
我想還不完全是。
這方面可以探討的話題實在是太多了,我今天並不想長篇大論,只想就其中的某一個方面做些探討。
比如,我們當然不缺組合啊,原因之一是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建呀,這年頭那麼多工具的,建個組合得是多簡單的事情啊。


說建就建。
第一步:請拍一下腦袋,列舉五個以上你認為比較厲害的基金經理。
對於稍微有點基金投資經驗的小夥伴(特別是看我的文章比較多的小夥伴),時至今日我覺得怎麼著腦袋裡都會有那麼幾個你覺得很厲害的基金經理。
請注意,我不要我覺得,我要你覺得。
這其實是有科學道理的,俗話說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利波特,“我覺得”體現的是我的偏好,而“你覺得”才是你自己的偏好,這事還真沒法讓別人代勞。
有的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是列舉五個以上厲害的基金呢?
這事實上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組合基金的思路。
以選基金為主的組合我們稱之為FOF——基金的基金

這種組合方式的投資標的是基金,投的是產品,需要自己在不同風格的同類資產,或者不同類型的大類資產之間做合理的配置以平滑淨值的波動,號稱可以穿越牛熊獲取較高收益。這種組合方式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白盒的組合思路,對組合管理人的要求相對比較高,比較合適的具體基金類型是指數型基金。


以選基金經理為主的組合我們稱之為MOM——管理人的管理人

這種組合方式的最終投資標的雖然也是基金,但是主要投的是基金經理(也叫管理人)而不是基金產品本身,所以我們只需要知道基金經理怎麼樣就行,而並不需要知道太多基金具體怎麼投以及投什麼等專業問題。這種組合方式更多體現的是一種黑盒的組合思路,對組合管理人的要求相對沒那麼高,比較合適的具體基金類型是主動型基金。
如果不是對投資特別在行的,我是比較建議大家用MOM的思想來建立並管理自己的FOF,畢竟用大媽(Mother of Mother)來管理大爺(Father of Father)應該是最有效的方式。

好,我拍個腦袋列五個人:易方達張坤,匯添富勞傑男,中歐周蔚文,中歐周應波,交銀何帥。
第二步:請打一個響指,回測一下由這五個基金經理的基金組成的組合情況。
首先我不覺得我的讀者中有滅霸,有的話趕緊說一聲,我可以親自給你回測,你就別打響指了。


方便起見,回測用的基金都是他們管理時間最長的基金,分別是:易方達中小盤,匯添富價值精選,中歐新藍籌,中歐時代先鋒,交銀優勢行業。
同樣方便起見,每個基金配置20%,並且取他們有共同業績的時段,我打了個響指,雖然沒聲音但是得到下面這個收益回撤圖:

不會建組合的投資者不是一個好基民

這個拍腦袋組合開始自2015年12月1日(淨值為1),歷時4年+,截至2019年12月20日的淨值為2.2856,年化收益率為22.61%,期間最大回撤為-21.53%。
每每寫到這裡我的腦海中總能浮現一些來自四海八荒的質疑:這是馬後炮,你能保證這些基金以後的業績也這麼好麼?你能保證主動型基金的基金經理一直跑贏滬深300麼?#¥%……&*等等。。。
這又回到了老問題,投資本身就是個概率問題,幾乎沒有百分百的確定,我們能做的也就是選擇做概率比較大的事情。
比如,同樣是主動型基金的基金經理,曾經長時間(至少3年,最好一輪牛熊以上)取得過好業績的基金經理難道不比沒取得過好業績,或者僅僅只是取得過短期好業績的基金經理更有可能在未來取得好業績麼?
再比如,我們按照季度業績來看,對於曾經很多次跑贏滬深300指數的主動型基金而言,如果說單個基金跑輸滬深300的概率還略大的話,那麼由這樣的幾個基金做成的組合跑輸滬深300的概率會變小(限於篇幅,這個顯而易見的數學證明我就不證了哦)。
以上述五個主動基的季度業績為例,單個基金跑輸滬深300指數的平均概率為31.76%(5.4次/17次),但是五個基金的組合跑輸滬深300的概率僅為17.65%(3次/17次)。


關於這個話題我也不多扯了,只想再多說一句話:所有的歷史都是有意義的

回測的意義顯然不止於此,比如回測還能給我們一個合理的投資預期。
我經常碰到有投資者上來就說要一個年化15%,並且最大回撤要小於10%甚至5%的基金組合,這個說實話和說謊話我都做不到。
還是以上述五個基金的組合為例,其年化收益率“高”達22.61%,同時其最大回撤“僅”為-21.53%,不得不說這已經屬於人中龍鳳了。
事實上,對於常規的優秀主動型基金組合,我認為一個比較合理的投資預期是:15%+的年化收益率,以及-30%以內的最大回撤。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第二步結束好像就大功告成了,其實不然,告成了一半差不多。
請看第三步:組合的跟蹤。
組合的建成其實只是一個開始,在組合實際運行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做一些適當的跟蹤觀察,這個操作倒不需要追求實時性,月度甚至季度基本就可以了,主要以組合的收益和回撤為主,輔之以一些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以及基金本身相關的信息。


繼續以上述五個主動型基金為例,季度業績跑贏滬深300的數據如下:


不會建組合的投資者不是一個好基民

簡單對上圖做兩點說明:
第一,*2015年/12/31這個只有一個月的數據;*2019/12/20缺少到12月31日總共7個交易日的數據,其餘均為季度數據。
第二,雖然上述都是歷史季度數據,但是未來的季度跟蹤數據同理可畫;

另外不知道大家發現沒,雖然之前有講這個組合跑輸滬深300的次數有三次,但是實際上每次跑輸的都不算多,反觀跑贏的那麼多次,好多次都是跑贏很多的,這樣長此以往最終就會跑贏指數很多。
這裡再順便教大家一招,叫做業績的歸因分析的,簡單來說就是看下組合每次的跑贏中單個基金的貢獻度有多少。
這個我不具體展開了,簡單畫個圖給你們看看:


不會建組合的投資者不是一個好基民

上圖就是對組合跑贏滬深300的一種歸因分析,大致能看出來每次跑贏中每個基金的(收益率)貢獻度。
至於輔助的信息就比較雜了,我簡單列舉一些需要重點關注的:
基金經理相關的:基金經理的離職公告,基金經理又要發行新基金的公告等等;
基金相關的:基金增聘新基金經理公告,基金分紅公告,基金暫停申贖公告等等。
以上這些信息連同績效的歸因分析等,就可能會觸發第四步:組合的優化調整。
既然我們選中的基金經理都是“久經考驗”的,那麼理論上來說沒有什麼大的意外組合是不用做調整的,但是有些情況是必須做調整,或者可以做微調的。
比如第三步提到的基金經理離職了,那就必須要做調整,因為我們是以人為本的MOM,那就需要跟人不跟基。
當然這裡還會涉及到一個後勤的問題,也就是備選基金池的建立,對於組合的每一個基金都要配備至少一個同類型的候補基金,要不我怎麼會讓你們在第一步列舉五個以上的基金經理呢,主要就是用來做組合基金的backup的。

再比如,很多人可能也發現了,上述的那些基金經理管理的一般都不止一個基金,在人被選中的基礎上,到底要選他們的哪個基金呢?
常規而言,我建議大家優先選擇他們那些投資範圍更廣,並且規模相對比較小的基金。
比如張坤,你可以選他的易方達藍籌精選;周應波,你可以選他的中歐明睿新常態,等等(其他的留給你們當做今天的家庭作業,歡迎來留言板確認)。
這主要是因為基金的規模大了之後(特別是百億級別以上的),重倉股票的盤子就不會太小(除非持股很分散),而規模大的股票業績可能會不錯但是一般不太會暴漲,所謂大象很難起舞。

又因為同一個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業績相關度會非常高(主要是重倉股票相關度很高),所以管理“規模小”的基金(一般都是後面成立的基金或者新基金)對於“見過大世面”(管理著規模更大的基金)的基金經理而言會顯得更為從容,選股比較靈活不說,還會有種優中選優的味道。

同理,選股範圍更廣的基金(比如可以買港股)的優勢是可以選到更多的好股票。


這個我不多說了,你們可以直接去看下同一個基金經理的基金,往往規模小,選股範圍更廣的基金業績會相對好那麼一點點。
當然了,常規而言一個組合建立之後是不宜頻繁調整的,我覺得既然你都拿了一輪牛熊(三五年)的數據選出了這些優秀的基金經理,那沒特別的事情發生的話,怎麼著也得持有個一年半載吧。
講到這裡,我覺得如何建立一個主動基組合這件事基本上就算結束了。

不過我很想問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你這個組合是為什麼而建的呢?
這個問題極其重要,重要到我今天都不準備回答了,簡單列兩點供你們思考用。
其一,我們做組合應該是要基於我們的投資目標的,並不是用來相互比較收益率的;不明白這點,別說建組合了,就是給你選現成的組合你也會陷入只看組合收益率做選擇的怪圈,但是這樣和選基金甚至選股票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其二,我認為最好的組合永遠都是最適合自己的組合,但是並不一定要是最賺錢的組合,想明白這一點可能對你自己做組合,選組合,或者選投資方式會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借用一下微信公眾號的那句宣傳語結束,我們的口號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組合,並且還沒有蛀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