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八旬老人傳統工藝加工葫蘆 不為掙錢 只求快樂


在山西稷山集市的繁華街道上,有一位八十歲的薛姓老人,正在用最古老的“車床”加工製作寶葫蘆。薛師傅,名叫薛山俊,是萬榮縣裡望鄉平原村人,自小弟兄五人,家境貧寒,參軍入伍後,在一次訓練中受傷退伍。返鄉後學習各種手工技藝,木匠、泥瓦匠,各種手工活只要他見了,就能輕易學會。|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王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楊德新

如今兒女們都有了自己理想的工作,他自己在街上固定的地方,經營自己最愛的手工產品,不圖掙錢,就圖高興解悶。

年輕時運城地區的萬榮、臨猗、聞喜、稷山的各個村莊,薛師傅基本上都去過,就靠旋各種生活用品,供兒女們上學,讓他們好好讀書,立志成才。

農村生活的必備用品,擀麵杖、搗蒜錘、打子把等,都是用古老的“車床”旋出來的。

葫蘆,諧音“福祿”,象徵富貴,代表長壽吉祥。在中國元素、民間傳統文化和信仰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民間加工葫蘆作佩飾,多以桃木、紅木為主,因為桃木、紅木木質細膩,木體清香,色澤越久越油亮,也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製作小一點的桃木葫蘆,多為裝飾佩戴物,寓意圓滿智慧,其大小就是兩公分左右,加工起來工藝流程難度極高。

硃砂是天然礦石,既是安神藥,又具有清熱解毒,明目安神等功效。小葫蘆裡放一點就能抑制或殺滅皮膚細菌和寄生蟲,但一定要封好。

旋葫蘆或其他生活用品,必須在古老的“車床”上,找準同心圓,這樣加工時轉速均勻,下刀準確。“車床”的轉速快慢就靠手中的木弓和連帶的皮繩,以及拉動的頻率。圖為薛師傅的製作工具。

加工過程中,槽刀加工毛料,平刀加工細活,手要穩,下刀不能急和狠,刨出的料要薄如紙。各種用品沒有圖紙尺寸,全憑經驗,加工出的產品用起來,手感一定要好。

這些都是經過薛師傅精心製作旋好的葫蘆成品,十分小巧。

不時的會有年輕人駐足,詢問葫蘆的價格。

薛師傅喜歡早上打鞭子,他說這樣能夠讓人強身健體。空閒的時候,薛師傅就會出來打會鞭子。

薛師傅說,過去農業社時因為自己會這一點手藝,天不亮就騎著自行車出村,挨家挨戶的去旋生活用品。現在時代在發展,工業化的流程已經漸漸取代了個人式的作坊,這樣的路邊的小手藝人也越來越少,但是隻要心中有熱愛,再小的地方也會帶來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