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常青藤教育:與其緊緊盯著孩子的成績,不如多關注孩子的素質培養


常青藤教育:與其緊緊盯著孩子的成績,不如多關注孩子的素質培養

美國教育者認為教育所強調的技能不要過於具體,而應該更加重視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培養,比如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使孩子們具有良好的素質。

近年來,關於美國中小學生知識水平下降的報道時有所見,在國際知識競賽的舞臺上,美國學生確實不敵東亞和東歐國家的學生。

然而,人們可以在全美中學生科學競賽中看到:有些學生的研究項目,已經是大學生才有能力做的選題。論文水平之高,實用性之強,模型製作之精細,結構之複雜,往往令學者專家們刮目相看。也許,正是由於這種富有特色的美國中小學教育,才造就了富有特色的美國學生吧。

常青藤教育:與其緊緊盯著孩子的成績,不如多關注孩子的素質培養

曾經有一位美國中學老師在談及本國的教育時說道:“如果非要找出美國教育的特色,那就要先明確一個問題:我們要培養孩子什麼?顯然應該是素質和能力。美國的中小學教育,的確不是以升學率的高低、考試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指標,也並不急於向學生們灌輸大量的知識,而是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這從他們的教學大綱中就可以領略到。

美國各州中小學的學制有所不同,教學大綱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共同的地方,就是大綱簡單實際,側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從學前班到高中,基本上要培養的大類是“語言和交流”、“生活技能”、“數字科學”、“社會研究”、“健康和體能”、“世界語言”、“藝術素養”等。在這些培養計劃中,各個不同的年級的具體教學目標並不是對知識的直接掌握,而是根據兒童學習和能力積累的規律,對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所需方法提出循序漸進的要求。

常青藤教育:與其緊緊盯著孩子的成績,不如多關注孩子的素質培養

以“語言和交流”為例,大綱要求學前班和小學低年級同學要意識到交流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開始學習把說話、寫作和聆聽作為與他人交流的途徑;

要求高年級同學增加閱讀量,運用基本交流技巧在多種不同的場合下發表見解;要求中學低年級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交流對於個人和社會的作用,教會他們利用交流技能和方法做出有效交流;

要求中學高年級學生使用不同的交流方法,使交流內容和技巧更加適應交流對象的要求。在這樣的教學大綱規定下,學生們不僅是學到了有關交流的書面知識,而且實實在在地獲得了交流的能力。

常青藤教育:與其緊緊盯著孩子的成績,不如多關注孩子的素質培養

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美國的中小學在教學環境、手段和方法上也很靈活生動。美國很多中小學校使用的是“開放式”教室,教室的牆壁不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活動安裝,這樣可以滿足不容使用功能和課程內容的需要。教室內的講臺也不再是居高臨下,課桌也不是成排擺放,學生們可以自由地在教室裡圍成圓圈,或者組合成為不同的小組,總是這樣便於大家在課堂上展開討論。

老師上課的時候也很少會站在講臺上,而是在同學們中間來回穿梭,參與大家的討論。這種便是“開放式”的教學,在這種教學中,老師從不會讓學生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定式或者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怎樣來思考問題,如果面對複雜的問題尋找答案的方法,也不需要通過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

在老師看來,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計地保護和激勵孩子們的創造慾望和嘗試心理。而學生在這種寬鬆的環境中學習,不但感受不到任何壓力,反而增添了許多興趣。

常青藤教育:與其緊緊盯著孩子的成績,不如多關注孩子的素質培養

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作業一般都不多。即使有作業,也側重的是培養孩子們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一般留給學生的作業常常是一連串的思考題,這些思考的題目在書上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孩子們為了搞懂其中的邏輯,為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去圖書館去查資料,既增長了知識,又鍛鍊了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常青藤教育:與其緊緊盯著孩子的成績,不如多關注孩子的素質培養

與其緊緊盯著孩子的成績,不如多關注孩子的素質培養,讓孩子早早接受鍛鍊,培養能力。這樣,他們將來的失業和成就才能超出家長和老師的預見。

常青藤教育:與其緊緊盯著孩子的成績,不如多關注孩子的素質培養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