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2009—2019 : 線下信貸的十年突圍

2009—2019 : 線下信貸的十年突圍


2019年12月,深圳如初夏般溫暖,但很多深圳的金融機構都沒能熬過這個冬天。從今年5月開始,深圳知名的平安銀行系創業團隊“小安時代”逐漸走向解散。


其實,全國線下信貸市場的變局,比過往任何一年來得都快。


6月,一直在線下從事大額信貸業務的湖北消費金融大面積暫停放款;更早之前,一度衝進持牌消金餘額排行榜前三的中銀消金遭遇業績滑鐵盧,2018年底,其業務規模大幅下滑,貸款餘額同比減少超10%,淨利潤下滑約6成。


另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以零售業務著稱的某大型銀行的線下個人信貸業務壞賬率同樣在今年快速飆升。


銀行系、消金系、P2P系、助貸系的機構,凡是從事線下大額信貸業務的,似乎都陷入了業務重災區。


世上沒有這麼多的巧合。


從2009年平安銀行把“新一貸”帶到內地,把人們從純抵押貸款的限制中解脫出來,最早一批的線下信貸產品誕生已經整整十年。


不管是銀行系、消金系、P2P系、還是小貸系,這些產品大都有一個共通的核心邏輯:他們面向廣大的自僱人群,通過用戶銀行流水、社保、公積金、保單或者車房貸款月供來推測算用戶收入,按照合理係數放大來審批額度,又稱“放大貸”。


也有認為這是小微金融,有人認為核心邏輯還是在人而不在小微企業。但是無論如何,十年前有人要申請10萬元以上的貸款,基本只有抵押貸款一條路。


在線上現金貸還沒有正式誕生的年代,平安新一貸可謂開創了線下大額信貸的先河。


緊接著,以平安係為代表的創業團隊如大數金融、小安時代,消金系代表中銀消金、錦程消金、北銀消金,小貸系代表中安信業、平安普惠,P2P系的友金普惠等等,都殺入了這片市場。


從2009年到2019年,線下信貸業務也在經歷著變革。


一位平安系的創業高管回憶,2010年-2013年,在多家保險公司以信保險切入線下信貸的情況下,線下信貸領域也曾經歷過一輪繁榮和創傷。


但2019年這次不同。


十年了,線下信貸的圍城,似乎已經到了突破的時刻。


2009—2019 : 線下信貸的十年突圍

風險週期來臨


“今年過完年,我們就察覺到了線下信貸業務跟往年比,發生了很變化。”一位小安時代前員工張凌透露,彼時,他發現很多傳統銀行對此也深有同感。


客戶質量下降,大不如前。“雖然用戶需求依然旺盛,但滿足貸款要求的好客戶不多了。”張凌判斷,受到經濟環境變化影響,今年客戶的負債能力大幅下降。


做線上貸款的金融機構今年卯足了勁跑馬圈地攻佔貸款市場,度小滿金融、小米金融、360金融等現金貸流量大戶的步伐越來越快,而他們的件均額度也在達到一定的用戶量累積後,開始逐漸上升,直接擠壓了線下信貸機構的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線下信貸市場面臨更重要的難題是,銀行還在下沉。


“一些中介機構被掃樓,不敢做業務了。”同樣在線下信貸市場展業的崔亮告訴新流財經。


渠道中介歷來是線下信貸業務最重要的獲客來源。在國內“掃黑除惡”行動的打擊下,違規規法的中介機構和渠道商被一網打盡,在貸款中介行業的整肅過程中,中介渠道獲客強度也下降了,短時間內很難恢復,間接導致線下信貸業務體量的增速放緩。


“要判斷金融機構的線下信貸業務做得好不好,很簡單,只需看它是不是突然收縮業務規模了。”一位擁有10年中國個人信貸管理經驗的金融人士透露。如他所說,今年很多金融機構都有所收縮,精減線下門店,工作重點是主攻貸後管理。


事實上,今年3月份起,不管是銀行、消金、小貸還是助貸平臺,逾期率都較去年有明顯上升。


最直接的原因,一種說法是,餘額做不上去,逾期率就上去了;還一種說法是,P2P的大規模清退,導致了行業壞賬快速浮出水面。


分母上不去,壞賬下不來。


2009—2019 : 線下信貸的十年突圍

客群急劇變化:助貸機構保證金比例最高攀至10%


客戶變了。


要知道在十年前,平安新一貸這種“放大貸”的邏輯非常適用。靠房貸、保單、公積金、社保的係數,都能識別出二三線城市的優質客群。


今年以來,客群變化了。


“我們認為線下貸款的就兩類客戶,一種是剛開始經營的,一種是擴大再生產的,而今年這兩類客戶量都大大減少了。”崔亮說,還有一類因為經營困難需要資金週轉的借款人風險太高,金融機構也不敢放款了。


經濟下行,自僱人群的生產經營情況不如往年,風險的攀升,又讓線下信貸業務各項成本快速提高,銀行的下沉,線上平臺的擠壓,讓這條賽道變得愈發逼仄擁擠。


按照之前的對客利率定價,很多線下信貸機構的收入都覆蓋不住成本了。張凌甚至感受到了中介機構也有生存壓力,沒有3個點的提成,他們根本無法維持正常經營。


於是,很多從事線下信貸業務的助貸、小貸機構提高定價,瞄準風險更高的次級客群。


“今年行業對非持牌機構不太友好,風險越高的人群,利率定價越高,利率越高,資金成本就越高。”另一位線下信貸業務人士分析。


平臺風險上升之後,資金方的神經繃緊,對線下信貸機構的資金成本進行了調高,風險保證金、履約險要求也相應提高。


“以前繳納3%的保證金就很高了,現在某些線下信貸機構跟銀行合作,有繳納到8%-10%的。”張凌說,對大部分資金實力不夠雄厚的信貸機構而言,保證金就足夠將他們拖垮。


年關將至,風聲鶴唳。資金方機構對放款的把控更加嚴格,斷貸的風險如同一把懸在頭頂的利劍,刺在線下信貸機構從業者的心上。


有人寒冬退場,是他們迫不得已的選擇。


2009—2019 : 線下信貸的十年突圍

寒冬突圍:三種機構活的最好


眼下,活的最好的機構只剩下三類:持牌的、背靠巨頭的、前期有存量客戶積累的。


無數嶄露頭角的金融機構還在努力尋求放貸牌照,民營銀行、消費金融、網絡小貸、融資租賃都是他們的目標,合規化的路上,要觸碰金融業務的核心環節,一張牌照必不可少。


背靠巨頭的企業不愁流量,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明晰的今天,這些巨頭系的金融公司總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而前期已經完成業務積累的民間金融機構,則有足夠的“彈藥”,在成本和利潤的較量中,在轉型與合規的平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存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線下信貸市場也變了。


面對行業風險和成本的走高,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太多的金融機構都在爭奪同一部分客群——例如線下信貸市場,平安新一貸的模式仍然是這一領域的主流授信方式。


當然,有不少金融機構已經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等豐富了風控手段,超越了傳統銀行。然而過去十年來,線下信貸客群的共債數據和不良爆發都說明,這種突破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14億人口中,還有大量未被精準識別的客群,需要得到合理的信貸服務。


唯有科技能力的實質性突破,才能讓更先進的風控理念得以實現,才能找到更客觀有效的數據,打通信息孤島。


十年前,以新一貸為代表的第一批線下信貸產品打破了傳統抵押貸款的邊界,接下來,新的產品模式或更新的風控理念落地,線下信貸行業才會有機會走出下一個全新的十年。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