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秦昭王為什麼要殺大將白起?

世界人文通史


白起,是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他是戰國時期秦國有名的長勝將軍,兵家代表人物。

他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他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一統天下做出了巨大貢獻。白起受封為武安君。他是與孫武、吳起、廉頗、李牧、王翦等名將齊名的著名將領。

可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57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這是為什麼呢?

一、秦的相國范雎嫉賢妒能,使得白起壯志未酬。二人心生罅隙,為白起的慘死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王齕攻打韓國的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了臨近的趙國,趙國就派人去安撫這些逃難的百姓。4月,王齕攻打趙國。

趙國派大將廉頗為大將,抵抗秦軍,雙方僵持多日。秦的相國範睢派人攜帶重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使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將。

秦國見趙國中了計,暗中派白起為將軍,王齕為副將,與趙國開戰。秦軍大敗趙軍,射死了趙括。

白起又以趙國的士兵反覆無常為由,活埋了趙國40萬降兵。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秦國這樣做,明顯是違背當時戰爭的規則與道義的。

之後,白起決定一鼓作氣滅掉韓、趙兩國,但是兩國驚恐萬分,派人用重金賄賂秦的相國范雎說,如果讓白起滅掉強大的趙國,白起就會因為勞苦功高,可能被封為“三公”(因為秦朝時“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的總稱)。而您只有丞相一職,到時候您就不得不屈尊在他之下了。不如讓兩國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對你和我們兩個國家都有好處。

範睢雖然是一國之相,但是卻沒有“肚裡撐船”的氣度。他權衡這件事對於自己的利弊得失後,答應了敵國。於是就以秦兵疲憊,需要休養為由,請求聖上允許韓、趙兩國以割地為條件求和。昭襄王應允了這件事。

白起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後,非常氣憤。範睢作為一國之相,竟然為了自己的私心,阻礙國家發展大計,還把藉口說得這樣冠冕堂皇,實在是可恨。白起與範睢從此結下了樑子。

二、白起“消極怠工”,範睢藉機進讒言。白起被君王忌憚,終被賜死。

後來,秦國又發兵攻打趙國,白起有病在身,昭襄王只好派王陵攻打趙國邯鄲,但久攻不下,而且還損失5名大將。

這時候白起已經病癒。秦王想讓白起為將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但白起說,現在秦軍是長途跋涉去作戰,如果趙國從內應戰,而其他諸侯國從外配合,秦軍就很可能失敗。

因此現在並不是攻打趙國的最佳時機。他對秦昭襄王說這話,明顯是在埋怨秦王,發洩當初不讓他繼續攻打趙國的怨氣。是啊,戰爭中取勝的機遇就是這樣,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是,白起之所以抗旨不遵,是因為他之前活埋了趙國40萬降兵。他如果再次攻打趙國的話,對白起無比仇恨的趙國人,就會群情激憤,白起得勝的機率就會減小。從這個角度來說,白起是最不適合再次當攻趙統帥的人選。

秦昭襄王見白起不聽他的,就讓範睢去請白起。昭襄王可能不知道範睢其實與白起並不睦,範睢此去自是空跑一趟。白起說自己的病沒有痊癒,不能參戰,毫不客氣地拒絕了範睢。

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齕替換了王陵作為大將攻邯鄲,但是也久攻不下。而楚、魏兩國則出兵10萬攻打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說,我就說現在不能攻打趙國,果然如我所料。

這話傳到秦昭襄王的耳朵裡,他大怒。好你個白起!你不帶兵出征,還在這裡說風涼話。

那你就去帶兵打仗讓我看看!但是白起接到秦王的命令以後,還是說自己病重,不能出征。範睢再次去勸,他還堅持不為所動。

范雎兩次去請白起,都無功而返。這時候他更抓住機會,在一旁添油加醋說白起的壞話。秦王聽得多了,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職,把他降為普通士兵,最後發配他去邊疆。

途中白起真的抑鬱成疾,因有病在身路途中有所耽誤,引起秦王極大不滿。秦王派使者拿了寶劍送給白起,賜劍讓白起自殺身亡。

公元前257年11月,一代名將白起自此生命凋零,人生悲慘謝幕。

戰功赫赫的白起並沒有犯罪,而落得如此下場,不禁令人唏噓!

糾其原因,白起功高震主,引起了權貴的憂慮,被小人鑽了空子。再有,與秦昭襄王的意見相左後,他又剛直不阿,稱病作為無聲的反抗。

直到後來真的病了,秦昭襄王見他再也很難為自己效力,就產生卸磨殺驢的念頭,毫不顧惜他之前立下的功勳,狠心地賜死了白起。

其實我們的人生充滿了風險與不測,你不知道是哪句話,哪件事觸碰了別人的嫉妒與怨恨之心。而接下來的事情,可能如蝴蝶效應,一發而不可收拾。因此我們要有敏銳的思維,在危機來臨時,要有底氣與能力化解,才能不讓自己一敗塗地。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白起被秦昭王賜死的原因,表面上是他其意怏怏強項不服,表現出居功自傲的樣子,引起秦昭王的猜忌,再說深一層,是他與秦國宰相應侯范雎存在矛盾。

然而,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白起和范雎存在矛盾,通常認為是范雎妒忌白起的軍功,但說到底,白起不至於動搖范雎的地位,白起被昭王范雎另眼看待合力除去,主要還是因為他的出身身份和派系背景。

歷史上真實的白起,並不是《羋月傳》中羋月在義渠的營地救下的偷羊小男孩小狼,也不是託名羋氏族人白公勝的子孫,而是本就是白公勝的後代,因為這個楚國貴族出身和自己的才能,他被宣太后(羋月的原型)和宣太后異父同母的大弟弟穰侯魏冉賞識提拔,成為秦國的大將。

因而,從派系背景上,白起是宣太后、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宣太后的另一個弟弟)這個派系的人,秦昭王親政之後,白起因為在軍中固有的地位和傑出的軍事才能而被繼續使用,但在秦昭王看來,他終究不是自己人。

白起之死說明了一點:技術人才自己可能認為只是敬業奉獻與世無爭打一份工,但在別人看來,在辦公室政治中你不站隊也是站隊了,並不會讓你在超然的位子平安落地。


談古論金


白起是秦國有名的長勝將軍,曾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在擔任將軍期間,殲敵百萬,是與孫武、吳起、廉頗、李牧、王翦等名將齊名的著名將領。被秦國封為武安君。其中著名的長平之戰,一次坑殺40萬趙卒,讓白起名聲鵲起。

白起將在外,但受到來自朝廷當權者的種種私議。長平之戰後,白起決意滅韓趙兩國,兩國用重金賄賂秦相范雎,范雎恐功大而位列自己之上,而說服秦昭襄王以兩國割地求和而結束了戰爭,由此造成了將相不和,白起心生怨氣,這也使白起從次日子不再好過。

待下次再行攻趙時,白起有病在身,派其它將領攻打趙國邯鄲,但久攻不下。在此情況下,秦王又想起用白起,但白起一方面稱病未愈不能參戰,另一方面白起心中有怨氣也不願參戰,再加上范雎在一旁說一些白起的閒話,秦王就將白起進行貶職處理,最後發配邊疆,途中因有病在身在有所耽誤,引起秦王極大不滿,被賜劍自殺身亡。一代名將自此凋零悲慘謝幕。

糾其原因,白起功高震主,其功引起了權貴的憂慮,可見白起只知征戰武功,而少在朝廷與諸大臣有良好的互動,難免被小人鑽了空子。再有,與秦昭襄王的關係還是不夠鐵,自己作為楚國人,朝中的背景是秦宣太后與其弟魏冉。秦宣太后得勢時,秦昭襄王權力受到很大制約。後來採納范雎的建議,廢宣太后,將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貴驅逐出首都咸陽。這也看出,從此,白起也就失去了後臺,雖然其功很大,但畢竟是兩個陣營的人,最終肯定是要被秦昭襄王慢慢廢除的。這也就是後來,白起被賜死原因。


華豎


秦昭王可說是秦王朝最雄才大略的一個王了,他把前幾任秦王想做而沒做的事做了,就是制定了完整的東進計劃並開始實施,但當時秦國的人才儲備並不足以支撐這個計劃,於是秦昭王又頒佈了一個優才政策,就是啟用平民為官,可以說那個時期有這樣的眼界真的驚世駭俗。

白起就是這樣應勢而起的,他先是臨危受命率15萬秦兵全殲24萬來犯的韓魏聯軍,建立起赫赫威名。又在其後的三十年戎馬生涯中縱橫天下,大小一百多場戰役,攻城70餘座,殺敵一百多萬,不知敗為何物。

梁啟超曾統計,戰國時期因戰爭而亡的人口兩百多萬,白起一人就佔了半多,可謂‘殺神’,‘人屠’。

直到長平之戰後,白起派三路大軍直指趙國首都邯鄲,卻被秦王以人疲糧短為由召回,次年秦王覺得時機成熟,欲發兵取趙,白起卻推辭說:去年我軍一鼓作氣必可拿下邯鄲,現在趙國上下齊心,眾志成城,還有其他幾國支援,我認為不可強攻。秦昭王不相信白起的判斷,派王陵出兵,連敗,白起就對秦昭王說,大王不聽我言,怎麼樣?敗了吧!秦王氣愧難當。

最後秦昭王仍然要白起出徵,白起乾脆稱病不出,秦王於是賜了一把寶劍給白起,白起自刎。

在這裡,第一,由於白起是戰神,如果他出徵,可能徵趙的幾場敗仗可以避免,這是秦昭王的一個不滿;第二,白起還在秦軍敗後跟秦昭王說風涼話,此時,在秦昭王的心裡已經起了殺意,但白起乃秦國最大功臣,秦昭王還是沒有殺白起;第三,寵臣范雎對秦昭王說:白起已不能為大王所用,不能留他了,秦昭王於是賜劍。

其實這時候秦昭王仍有兩層意思,如果白起拿起寶劍去戰場,便是尚方寶劍。

奈何此時的白起不僅僅是認為秦國出戰不是好的時機,還因他已經意識到自己殺戮太多、有傷天和了,所以他選擇自刎!


雨中山0001


武安君白起征戰一生戰功無數,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不完全統計被他殲滅的敵人達到了恐怖的一百多萬(長平之戰就殺了四十多萬人)。

這樣一個殺神配上秦軍訓練有素的將士足以讓對手聞風喪膽,秦國有白起也算得上如虎添翼了。但是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白起竟然是被自己一直效忠的秦昭襄王賜劍自刎而死,他的一生也算得上造物弄人了。

那麼為什麼秦昭襄王要殺掉白起呢?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白起居功自傲,不肯領兵

這件事要從長平之戰結束後講起,當時白起率軍騙殺了趙國四十萬精銳部隊後本打算長驅直入,一舉滅掉趙國。可是秦國相邦(相當於丞相)范雎卻在趙、韓兩國說客的遊說下向秦昭襄王提議接受趙、韓兩國的割地停戰協議,讓秦軍將士們得到修養。

秦昭襄王覺得范雎說的有道理於是採納了他的建議下令白起撤軍回國,而白起雖然知道當時是拿下趙國的最好時機卻也不得不聽從命令撤軍回到秦國。

另一邊終於得到喘息機會的趙國在痛思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後,決定聯合其他諸侯國一起對抗強大的秦國,停戰協議也作廢了。

秦昭襄王惱怒趙國不守約定,隨即下令王陵領兵伐趙。彼時白起染病未能出征。

與各諸侯國聯軍的幾番交戰下來,王陵率領的秦軍損失頗大。秦昭襄王只好去請白起出徵,白起卻說這場仗必輸。自恃國力強盛的秦昭襄王不以為然還多次派人前去請白起出徵,白起都以病重為由拒絕了。

不得已,秦昭襄王只好令王齕接替王陵繼續攻擊趙國國都邯鄲(史稱邯鄲之戰)。可是戰事依然不理想,秦軍在這場戰役中一改往日勢如破竹的氣勢,就好像陷在泥潭裡一樣越陷越深。

看到傳來的戰報裡逐漸增加的傷亡人數,白起竟在此時說了一句“秦王不聽我的計策,現在是怎麼樣了?”。這句嘲諷味道十足的話充分體現了白起對自己戰功和領兵才能的傲氣,這是秦昭襄王殺白起的一大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因為聽到這句話才引出了秦昭襄王殺白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二、懼怕

秦昭襄王在聽到白起那句話後強令白起就職,白起卻依舊稱病不肯上任。一天天加重的傷亡和白起推三阻四的態度終於耗盡了秦昭襄王的最後一絲耐心,他罷免了白起的官職,把他降為士兵遷出咸陽趕往陰密。

白起因為有病並沒有立刻動身,又過了三個月後諸侯聯軍打的秦軍節節敗退,戰事不利的消息每天都有更新。秦昭襄王遷怒白起,遂下令遣人把白起趕出咸陽城。

雖然具有赫赫戰功,但是君王的命令對於有著一顆忠臣心的白起還是要聽的。於是白起收拾好行裝趕往陰密。

白起出城的時候有幾個同朝為官的大臣送了送他,可能白起患病所以臉色不是很好。那幾個大臣看到白起臉色陰沉似有怨言,就把看到的都告訴給了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唯恐白起投靠其他諸侯國,即刻便令使者賜給白起一把劍讓他自殺。此時白起不過剛剛走到杜郵這個距離咸陽十里的小地方,收到使者送來的劍後白起想起自己為秦國立下的赫赫功勞先是一嘆,隨後想起長平之戰騙殺的四十萬趙軍將士又釋然了,遂引劍自刎而死。

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三、結論

綜上所述,白起居功自傲,不肯領兵導致了秦昭襄王覺得他不想為秦國效力。這從根本上導致了秦昭襄王罷免他的官職並升起猜忌之心,間接導致了秦昭襄王殺掉白起。

而直接原因就是因為白起出咸陽城時臉上的陰鬱,我想白起的赫赫威名也算是把雙刃劍。他的強大不僅深深印刻在敵人的心中,也刻在了秦昭襄王的心中。

當時秦國的將軍們沒有比白起更會打仗的了,現在沒有白起指揮的諸侯聯軍還打的秦軍節節敗退,如果白起去指揮諸侯聯軍那豈不是秦國就要滅亡。

為了大秦的千秋萬業,所以白起不管是忠心還是不忠心都要死。他的作用太大了,而秦昭襄王已經把白起得罪慘了(他自己認為的)。

有句話說的好,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殺。說的不正就是這種情況嗎?

親,給個讚唄~~


前史今說


首先朝內將相不和。

先了解一下丞相範睢這個人的歷史。

範睢這個人心眼很小,有恩必償,睚眥必報。因為他從小生活貧苦,長大後飽讀詩書,一心想要謀個人臣。他在魏國的時候跟著一個士大夫混了很久,卻不想這個士大夫是個混子。還在魏國被這個士大夫和魏國丞相侮辱,還差點被他們鞭打至死,丟到廁所被人淋了一身尿,結果被一個守廁所的人救了。於是他就發誓,此生絕不被別人欺負侮辱了,他要自強。

後就和出使秦國的王稽回到了秦國,被秦昭王拜為相,輔助秦昭王從宣太后和穰侯等貴戚手中奪得軍政權,從此他就有地位了。

再說當時白起長平之戰後:

1.上面也說過範睢這個人的特點,心眼小。趙國派人來和範睢說,白起長平之戰大勝,如果這個時候又打下邯鄲?白起已經是大良造了,再加上這些功勞,又要受封。而你範睢又有什麼功勞呢?到時候秦國可就沒有你範睢的地位啦。範睢一聽,不行呀,沒地位後又要被人欺辱了,他絕不過這種日子,於是考慮到自己的地位向秦昭王說要撤兵。撤兵的理由呢?

2.撤兵理由:

第一,範睢和秦昭王說,長平之戰我們是贏了,但是是慘勝,長平之戰滅趙國45萬兵,但是秦國也損25萬兵,如果此時再攻打邯鄲,國力不足以支撐呀(因為長平之戰3年消耗了太多國力)。就算能支撐但也要消耗完國力了,還不如撤兵休整一下國力,反正長平之戰後趙國不足以為懼了。下次再打邯鄲不就好了!

第二:長平之戰中其餘諸侯國都在觀看,如果此時打贏後直接攻打邯鄲,等於是滅趙國。那其他諸侯國會怎麼想?別忘了齊國滅宋國,引起其餘諸侯國合縱攻打,導致齊國差點滅了,齊國當時可是非常強盛的。秦國現在的處境和當年齊國一樣,不能鋌而走險,所以應該撤兵!

第三:範睢還要繼續推行他遠交近攻的策略。趙國是遠國應該處以交好,魏韓這些才是應該攻打的。

1.將相不和,範睢是一個心眼小的文官。白起是長年征戰的將軍,說話脾氣都是直性子。在長平之戰中戰勝後,白起主張攻打邯鄲,範睢怕白起功勞太大主張撤兵,秦昭王也是採取了撤兵的策略,這裡就引起了白起對秦昭王的怨,秦昭王對白起也產生不滿。

2.白起功勞太大,且大多武將都是白起培養的,那些將軍都是聽白起的多聽秦昭王的少。說白了秦昭王也怕白起有反的心。

3.白起殺了百萬六國的軍民,六國都怕了。從秦國後面打趙國邯鄲就知道,趙民都是拼死抵抗的,因為他們意識到秦國有白起大良造,他的習慣是殺光。殺白起也算是對六國軍民的一種安撫,讓其他六國知道秦國戰神去了,不用那麼怕了,打不贏就投降吧。

4.最重要的是白起對秦國忠心耿耿,但是越過了秦昭王。白起忠的是秦國而不是秦昭王。


草遮面亦見日月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

這三個人,一個人說我是“削枝固幹”的主持人。一個人說我是“削枝固幹”的犧牲品。中間那個人說,其實,我什麼都不知道!


(三個男人一場大戲)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裝逼失敗,舉鼎絕臏而死,大王之位懸而未決,他的各位兄弟立即你爭我奪。

參與此次競賽的有武王親弟贏壯、庶兄弟贏芾、贏悝。

每個人的身後都有一大票的支持者,左相甘茂、右相樗裡疾,連老太后惠文後、宣太后、武王后這些千嬌百媚的女子也紛紛擼起袖子親自下場,參與其中。


(武王舉鼎)

老贏家的遠房親戚趙武靈王,此時還在代地養馬,他看到這個情景,就輕輕地笑了。

不就是一張凳子嗎?何必傷自家感情。你看我不就是把凳子給了兒子,跑到草原上養馬來了嘛?

出於好意,於是他伸出了援手,“都別爭了,讓贏稷回來當大王吧!人家小小年紀就質於燕國,這種為家為國而犧牲自己的人,也要給他一個報效祖國的機會嘛!”

當時的宗室重臣、秦國右相、秦惠文王異母弟的樗裡疾,也覺得趙武靈王的建議有意思。

他笑罵道:“老匹夫,想利用王統之爭來亂我朝堂,還說得這麼好聽。不過咱們騎驢看帳本——走著瞧!”

於是,他果斷地迎回了贏稷,是為秦昭襄王。

福從天降,贏稷頓時笑得見牙不見眼的。

可憐他的那些兄弟, 苦恨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秦昭襄王劇照)

宣太后看到自己的兒子當上大王,也心滿意足了。就對另外的兩個兒子贏芾、贏悝說,“行了,行了,打起精神來,我去跟大王要兩個君侯給你們噹噹,都是自家兄弟,他已經吃到了螃蟹,留點湯給你們喝也是應該的。”

於是,贏芾得封高陵君,贏悝得封涇陽君。另外的一個同父異母的贏壯就不幹了,“這糟老太婆壞得很,這凳子本來就是我大哥的,你們拿了過去,還在這裡裝什麼好人?”

於是舉兵造反,史稱“季君之亂”。

孩子不聽話,就要打屁股。魏冉為將,帶兵平亂,由於在推搡的過程中,把大家的火氣都打出來了。

結果,贏壯被殺死,那些不聽話的兄弟,也要砍頭,武王后被趕回了魏國孃家,老秦人不認你這門親戚了,可憐的是老奶奶惠文後也因此而死。

樗裡疾一看,不好,還是中了那老匹夫的計的啊。不過都殺成這樣了,現在也只能死保贏稷,希望他能把這個國家安定好,眼前困難也只是暫時的,秦國的未來還是有希望的。

於是他想把“相國”之位傳給了魏冉,這可是相國啊,老頭子也算是一心大公無私了。

死之前,他把宣太后請了來,“老嫂子,秦國之今時今日來之不易,你要看好這個家啊!”

宣太后感動得眼淚汪汪的,如果沒有樗裡疾的支持,還真輪不到贏稷來坐這個位置。

宣太后便對樗裡疾說道:“你別說話了行不?你看你這氣喘的,放心吧!老身也豁出去了,等到上朝的時候,老身也拿塊草蓆,帶張簾子去聽聽,去看看。”



(宣太后臨朝當政)

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由於有了宣太后,贏稷的王位坐得越來越穩。

老舅魏冉又保舉了白起為大將,這傢伙打仗真是槓槓的,沒得說。俗話說家和萬事興,還真對。

老媽子宣太后,老舅魏冉,再加上個來自遙遠南方的老白,大傢伙同心協力,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

鄰居的老韓家、老趙家、老魏家、老楚家被打得奄奄一息的,眼看著這一塊塊地皮就要到手了。

這個時候,突然有一個叫做張祿的人來串門。他跟昭王說,“咱們行走江湖的,保命用小號,其實我就是范雎。”

昭王好酒好肉地招待了范雎,晚上又安排范雎住下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范雎小心翼翼地跟昭王說,“老哥,承蒙招待。冒昧地問一句,這房子是誰的啊?”

昭王當然說是自己的。

(范雎和秦昭王劇照)

范雎當即表示不信。

“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這房子怎麼會是你的呢?

如果這房子是你的,那怎麼房間裡住的怎麼會全是你的老表啊?

昭王大失一驚,這泥瑪還真是!本來是請老表來幫忙蓋房子,這一蓋完,一間間地分了出去,這裡面的租客們到底是向他交租呢?還是向老太后交租?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啊!

於是便問“計將安出?” 范雎便道:“大王莫急,此事易也!齊家治國,無非軍、政、財三樣。先把柴米油鹽錢拿下——財權;再拿下能決定什麼時候開會,決定開會討論什麼內容的權力——行政權;最後拿下武裝力量——軍權。”

昭王一時難以決擇,便問,“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就像他們說的上、中、下三策那樣的?” 范雎給昭王鼓了鼓勁。

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

除了果斷“削幹固枝”之外,別無他策!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

昭王四十二年九月,宣太后病得不輕,昭王免除了魏冉的相國,不再讓他來管這個家了,並且驅趕了咸陽四貴,讓他們回自己封地去,別在朝堂上搞討亂,至此,“削枝固幹”運動便轟轟烈烈地爆發開來。

“吃著碗裡的,望著鍋裡的”這是民間俗語,太俗。還是用“得隴望蜀”吧!

昭王奪回了朝堂的行政權和決策權,又開始瞄上了軍隊的控制權。

(昭王和白起劇照)

從魏冉罷黜,再到白起之死,相隔了八年,所以人們會有個誤區,其實還是“削枝固幹”運動的延續,只是這個政治佈局,昭王用了八年之間才得完成。

白起好不容易打勝了長平之戰,提議“趁他病,要他命”一舉滅亡趙國的時候,昭王和范雎又開始嘀咕上了。

說好了,要一輩子在一起搞“削枝固幹”的,你可不能半途而廢啊!白起這傢伙,打仗沒說的,但是不能讓他拿了滅趙之功啊!

拿了滅趙之功,他就有了一套護身符,動不了了,搞不好你昭王還得大大地封賞。

哇,功高蓋主了,兔死狗烹了,就算你想這麼幹,但也得找其它藉口。

於是這兩個人在朝堂上,拿了個話筒,高唱著“你快回來,把我的思念帶回來,你快回來。。。”

就差上宋高宗的那十二道金牌沒發出去而已了。 白起憤恨不已啊,又有什麼辦法呢?

誰讓他是魏冉保舉為將的呢?這身上貼的是楚系外戚的標籤,大王不再相信你了,那你還有什麼辦法!

於是班師回朝,之後,范雎就笑了,“對不起啦,這滅趙的功勞,老夫笑納了!”

史記:“任鄭安平擊趙”。

秦軍在邯鄲城下戰事不利, 昭王又回想起白起的好,畢竟國家的利益為大嘛,誰打不是打!

不過白起打和范雎打,那可不一樣。於是范雎又趁機搬弄是非,秦王一氣之下索性免了白起官職,將他貶為尋常士卒趕出咸陽去陰密。

(昭王怒)

然後,范雎又說了,“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好一個逢紀殺田豐之計,袁紹在官渡打敗仗之後,逢紀對就他說“主公,田豐聽到你打敗仗之後,在監獄裡高興得跳了起來了耶。”於是田豐死,白起亦死!

同年,“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現實給了這老匹夫狠狠地敲了一棍,把他打得眼冒金星。

君臣這次合作像一條喝熱水的狗,被趙國打得嗷嗷直叫,讓人笑話。

昭王也急了,“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範卿啊,該怎麼辦啊?

拿不下趙國,你拿個毛去取軍隊的控制權啊?這軍隊裡都是熱血男兒,你打不了勝仗,誰T。M的會聽你的?你拿什麼去提拔那些聽你話的將領啊?

史上記載,范雎不知所出,已經拿不出辦法來了嘛!

其實不難想象,范雎的“遠交近攻”之策是建立在國家實力強大的基礎之上,而他的“削枝固幹”之計又在不斷削弱秦國的根基,以至到了後來,他自己也內外交困,遲遲打不開東進的道路。

於國無功,那千古賢相的名聲從而來?是他害死了白起然後所得?

然後,因為他是賢相,那白起就變成了一個不聽話的臣子?誰是誰非,歷史自有公論!

史記記載,范雎被昭王罷黜,不是的。太史公又在騙人啦,其實范雎後來是被昭王處死了。

睡虎地出土的秦簡上面明確記載了:“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

據此,可以判斷,舉薦范雎的恩人王稽因為私通敵國被誅殺,而張祿即范雎,則死於王稽連坐之罪。

總而言之,白起是死於范雎和昭王的“削枝固幹”之計,本質是如果他們想要取得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必須要殺白起而代之。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秦國在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後又急著發兵攻趙國,白起知道此戰很難取勝於是和昭王說明了自己的看法,可是昭王不聽執意派王陵攻打邯鄲,結果是秦軍大敗而歸。





這時候昭王又一次找到白起,白起對昭王說當時不聽我意見,現在如何?昭王因此大怒! 後來白起稱病不起,昭王又派丞相範范雎去勸白起出戰被拒絕,昭王大怒強制讓白起出兵,白起仍然不從命。

到杜郵時,丞對昭王曰“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昭王聽後派使者賜劍白起自殺,一代大將自此落幕。

白起的一生可謂轟轟烈烈,斬殺人頭百萬,可最後為何會落得這個下場? 原因大概有三,其一,范雎,將相失和,和范雎不和其實早已有之,當時白起之所以能起勢,大半得益於魏冉,可魏冉恰巧就是被范雎用計殺的,所以白起和范雎不和早已有之,最後死於范雎。長平之戰之後,范雎利用白起不聽王命認為白起心有怨氣,恐有變數,於是對昭王言明厲害關係,促使昭王殺掉白起。 其二,秦昭王在這起案件中,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聽信了范雎的意見,讓六國有戰後喘息的機會,錯失一通六國的機會,其次邯鄲一戰秦國敗之後,白起對他嘲諷,昭王非常生氣,其實這本就是他自己戰略失誤,被白起說出,反而惱羞成怒,為殺白起埋下伏筆。 其三,白起,其實這點最好說,白起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將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沒有正確處理和和范雎以及昭王的關係,雖然長平之戰後,白起知道此刻不易攻打邯鄲,秦國需要休養生息,而這時候趙國因為四十萬人被坑殺全國同仇敵愾,戰力不可小覷,白起明明知道這些,卻沒有和昭王細說。

總而言之,人無完人,一代戰神這樣死去,算是為自己戰之罪道歉了。


秋雨魯北說歷史


在電視劇中,白起在長平之戰勝利之後本打算乘勝追擊一舉滅掉趙國,可是因為範睢害怕白起的權威太盛而威脅到他的地位,所以就慫恿秦昭王撤軍,而幾年後秦昭王想要再次的攻打趙高,白起卻知道這場戰必敗而不願領軍,最後戰事果然失敗,秦昭王將戰敗的罪過歸咎於白起,從而賜死了白起。

白起的死因可以歸結於以下幾點:

第一:抗旨不遵!古代的帝王最討厭的就是抗旨不遵,特別是對武將,這在帝王看來就是一個信號,一個對方要謀反的信號,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

第二:功高震主!這也是小編認為的白起之死的主要原因。白起一生為大秦立下悍馬功勞,經歷了大大小小的近百次戰鬥,更加恐怖的是這些戰鬥還都沒有輸過,而且在長平之戰之前就已經被封為秦國的武安侯,基本上可以說是已經達到了以武封賞的頂峰了。

而長平之戰之後,秦國大獲全勝,從此將趙國打的抬不起頭來。秦昭王雖然心裡很是高興,可是他也知道白起在秦軍之中的威望達到了無人能敵的地步,甚至在有些士卒的心中,白起的話可能比王命更加的有用。

不僅如此,長平之戰使得白起的威望不僅侷限在軍中了,使得許多朝臣都對白起另眼相看,這讓秦昭王在心中產生了忌憚,有如此威望的白起在,就相當於在他秦王的頭上懸了一把劍,若是白起有反心,他不知道秦軍是會跟隨白起還是聽從他這個秦王的,所以他哪怕知道範睢有自己的私心,他也同意了放過趙國的計劃,因為他不想白起的威望進一步增加,若是滅掉了趙國,那麼白起的軍功之上又要加上重重的一筆了。

第三:秦軍戰敗給了秦昭王一個絕佳的藉口!秦軍與趙之戰大敗,這讓秦王找到了一個藉口處理白起。秦王完全的將戰敗的原因歸結於白起的身上,並且還給他機會讓他帶兵出征,但是秦王心裡知道白起不會同意再次出征的,如此一來,秦昭王就有了合理的藉口殺掉白起了。

小編以為,當白起長平之戰勝利的那一刻,他的死亡就已經是註定了的,就算沒有後面的秦趙之戰,白起也會被秦昭王找其他的理由除掉,因為他功高震主了!


記得點一波關注哦!!!


核彈教育


道理很簡單,白起越線了。

由古至今,國內國外,軍隊只能掌握在君王手中,文官手裡。

君王和文職決定打不打、打誰和什麼時候打;將領只能負責怎麼打。

也就是說,軍隊是為政治服務的,是政治衝突更為激烈的表現。

尤其秦國素重軍功,將領地位很高。

你白起說不能打,這軍隊就打不贏,究竟是你先見之明?還是積威太重,使得軍將不肯用心,士卒不肯戮力?

只要帝王心中有這個想法了,那麼就非死不可了。其他什麼抗命、離間、挑唆都是浮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