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別用“末日論”看待互聯網行業週期調整

別用“末日論”看待互聯網行業週期調整

2019年對中國互聯網行業來說,似乎有些“南”。淘集集、熊貓直播等“新貴”隕落,暴風影音這樣的“老字號”陷入困境等。問題企業和企業問題紛紛浮上水面,市場情況也發生了變化,曾經讓國人引以為傲的高增速開始放緩。

中國互聯網產業的風光到頭了?國際環境錯綜複雜的背景下,更讓人容易滋生出悲觀的情緒。但不能讓情緒代替理性判斷,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有自身獨特的規律,出現波浪式的變化並不意味著窮途末路。

2000年4月3日至4日,兩天內納斯達克指數暴跌924點,跌幅超過20%,創造歷史上的跌幅之最。當時,很多專家也表現出了過度悲觀。原因在於對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模式還沒有成熟的認知。互聯網的最大優勢是快速傳播,與之匹配的商業模式是“先圈地後獲利”,規模增長優先於盈利。

這與傳統模式的“投資-盈利-再投資”的生長方式大相徑庭,甚至可以說兩者遵循了完全不同的商業邏輯。因此,互聯網企業會呈現出更為顯著的週期性。技術應用的轉化結束、市場飽和度提升、貨幣政策收緊,都會引發這一領域的週期性反應。

中國互聯網企業今天面臨的局面,與2000年美國發生的互聯網危機十分相似。一輪大規模投資後進入一個沉澱期、發展接近飽和的領域發生存量博弈,對“斷奶”不適的企業紛紛離場,存量市場變得成熟理性。但這不是末日降臨,而是新週期的起點。當新技術瞄準市場的新需求開拓新的領域,新一輪投資大潮又會開始。

中國互聯網發展二十多年,靠“人口紅利”走了一條超越常規的道路。如今一些應用幾乎達到了“人口紅利”發展模式的極限,這意味著燒錢獲客、補貼營銷的成長路徑已經結束。淘集集之類的跟風企業在投資界進入冷靜期後,因資金鍊斷裂“猝死”,可謂情理之中。市場的優勝劣汰,絕非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滅頂之災。公眾還不適應年輕的互聯網產業高增長、高淘汰和顯著的週期性,這是觀念問題,不是產業問題。

市場的轉折點不會很遙遠,關鍵是找到正確的突破口。中國互聯網產業要從“為誰服務”轉化為提供“何種服務”的需求導向模式。正如當年社交媒體、視頻網站的新方向帶來新的商機,對企業而言,不斷髮現和滿足客戶的需求是商業的基本邏輯。

同時,對業已發展成熟、形成規模的企業而言,如何實現利潤將是下一階段的核心任務。習慣於補貼營銷的客戶消費行為模式如何適應新的收費服務模式,無疑也是整個市場的難題。這些轉變有些難度,但並不致命。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企業經營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市場。變化總是孕育著新的商機、帶來新的發展,沒有理由因此悲觀。

歸根結底,中國擁有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網民群體,有旺盛的消費需求,互聯網產業發展基礎並未動搖。這就是個“給點陽光就會燦爛”的朝陽產業,冷靜和沉澱之後,一定會迎來新的發展。(作者:關不羽;來源:新京報)

别用“末日论”看待互联网行业周期调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