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康熙景陵被盜後,考古專家入內勘查,為何沒挖掘就匆匆封死地宮?

小末末末


先了解一下康熙皇帝,康熙其名為愛新覺羅玄燁,其父為大名鼎鼎的情種天子順治,在康熙一朝的文治武功可以說是讓後來的繼任者都望其項背,平三藩,收臺灣,三打葛爾丹,北據沙俄等等,康熙把其父傳給他的國土拓展了幾乎一倍,但就這麼一個有作為的帝王,竟然在死後不得安生,至今其遺骨還躺在冰冷的水中,到底怎麼回事,咱下面細細道來。

康熙皇帝死後,其陵墓建在了其父清孝陵的旁邊,其名為清景陵,在民國那個風雨飄搖的亂世,在清東陵皇陵區的皇帝皇后陵遭受了數次很嚴重的盜掘,第一次便是東陵大盜孫殿英所為,他先是帶領工兵連用炸藥盜取了乾隆皇帝的清裕陵,爾後又盜取了慈禧皇太后的定東陵,可謂開啟了瘋狂盜掘皇陵的先河,在孫殿英盜墓後的十幾年中,清東陵再次成了真空地帶,附近的土匪聞風而動,又來到了康熙帝的景陵前,由於清陵的入口都在方城啞巴院的影壁之下,而且埋藏很淺,所以這幫盜墓賊很容易就打開了地宮大門,他們用利斧劈開康熙的及后妃的棺槨,把裡面的隨葬品盜掘一空,而他們的屍骨則隨意扔在了地宮角落之中。

後來清東陵要建設5A景區開放給遊客,清東陵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到康熙地宮檢查情況,發現在地宮石門之下,又倒灌進了2米多深的雨水,康熙及帝后的屍骨便躺在了冰冷的水中,由於當時文物局有禁令,禁止主動性的發掘帝王陵墓,在加上景陵中也沒有什麼寶貝了,而且清理地宮又是個髒累的活兒,所以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也不大,所以一直保存被盜後的現狀了。


老豬的碎碎念


當年景陵的石碑樓因被雷擊起了大火,當地的文物局就派了三名工作人員沿著盜洞爬進了地宮之中,其餘人在外面拉著繩子。

當時景陵地宮的第一道石門是敞開的,第二道是半開的,還有有一扇石門錯了位,在走到第三個石門的時候,突然就出現了沒到膝蓋的積水,隨著往裡走,積水漲到了胸口,冰涼刺骨,給人一種驚悚的感覺。在走到安放棺槨的墓室後,裡面全部都是積水,根本就沒有看到棺槨的影子,於是這三個人就急忙退出了地宮,之後景陵就禁止對外開放


紅舞鞋在北京


歷史上康熙皇帝的景陵歷經磨難,不僅有天災,還有人禍,它奇蹟般地躲過了東陵大盜孫殿英的毒手,但最終還是沒有逃過被盜掘的厄運。更是令人不解的是當考古專家入景陵地宮勘查的時候,剛進入地宮不久,就匆匆退出地宮,並將地宮封死。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考古人員到底在地宮發現了什麼,還有為何至今還不對外開放呢?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探究康熙大帝景陵地宮的秘密。

康熙皇帝的景陵位於清東陵,康熙十五年二月初十日開始動工,耗時近5年,於康熙二十年二月營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創了先葬皇后,地宮門不關閉,以待皇帝的入葬先例。景陵一共葬了6人,康熙皇帝、他的4位皇后以及1位皇貴妃。

康熙皇帝的景陵在歷史上遭遇了多次的火災,特別是1905年和1952年的兩次火災損失最為慘重。1905年,光緒年間的那場大火直接燒燬了隆恩殿,直到宣統年間才重建完成。而1952年的大火是由於雷電引起的火災。除此之外還有多次火災,雖然這些火災燒燬了景陵的一些地面建築,但並不能傷及地宮。景陵的地宮被毀還是人禍,被可恨的盜墓賊給盜掘了。

據相關記載,當年東陵大盜孫殿英在盜掘了富得流油的乾隆皇帝裕陵和慈禧的陵墓後,將魔手伸向了康熙皇帝的景陵。但是當盜墓的士兵剛打開地宮的門時,突然有大量的黃水從裡面湧了出來,想要進入裡面,就必須將水抽出來才行,只是如此這樣就太過於浪費時間,擔心時間長了被發現,還有就是出於安全的考慮,最後孫殿英命令眾人停止挖掘,景陵這次逃過了一劫。

雖然景陵逃過了孫殿英的毒手,但最終還是沒有幸免於難。1945年日本投降後,當時社會動盪不安,清東陵附近的土匪趁機對清東陵進行了瘋狂的盜掘。據記載一個姓張的土匪組織了300多人對康熙皇帝的景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盜掘。這夥土匪他們將景陵中的隨葬品洗劫一空,這還沒有結束,最後更是將康熙皇帝以及他的四後一貴妃的屍骸給扔在地宮中,散落一地,一片狼藉。

1952年,清東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由於景陵被盜,不知裡面的真實情況如何,考古人員決定進入地宮勘查。當考古人員剛進入地宮,就感到陰森冰冷。他們又繼續向裡面走了兩道石門,就發現有棕黃色的積水,冰冷刺骨,並且越往裡面走,積水越深,很快積水就沒過了他們的腰部。出於安全考慮,他們就匆匆退出了地宮,並且迅速地將地宮和盜洞密封上了。

直到今天,景陵的地宮仍然處於封閉狀態。很多遊客對於景陵地宮至今不對外開放的做法感到不解,甚至有人拉出條幅,要求開放景陵地宮。對於這個疑問,清東陵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為了保護被破壞的景陵地宮以及康熙皇帝的遺骸,保持原狀是最好的做法,不宜對外開放。

根據當年盜墓者的供述,不難想象:如今,景陵地宮中的景象仍然是慘不忍睹。一堆被破壞的棺材板和康熙等人的遺體混亂地漂浮在棕黃色的冰冷積水上。康熙皇帝死後落得這樣一個下場,真是令人吹噓不已!


密探零零發


景陵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的陵寢,位於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東陵之東稍南二里許。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開始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營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創了先葬皇后,地宮門不關閉,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十三年五月,自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逝世後,因時正值三藩戰亂,因此康熙的景陵園寢後延康熙十五年二月十日(1676年3月23日)開始興工。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第二任孝昭皇后亦駕崩。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景陵完工。一同奉移仁孝皇后與孝昭皇后梓宮,同安於康熙皇帝的主陵地宮。 景陵亦是清朝皇家陵寢中第一個廢除火化實行土葬制的陵寢;康熙首開皇帝陵內先葬皇后,不閉石門,以待皇帝的先例。




1945年日本投降後,當時的中國仍是動盪不安,清東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繼1928年7月孫殿英之後的第二次盜掘清東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當地一個姓張的人糾集約300餘人對景陵展開了大規模的盜掘,將塵封了200餘年的景陵地宮打開把隨葬珍寶全部盜走,康熙皇帝及四後一皇貴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宮之中,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景陵地宮的盜口一直“對外開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當時的工作人員,把景陵的盜洞口密封起來,但是對地宮裡面沒有做任何清理。


專家們考慮到景陵破壞比較嚴重又無法進入,再加上當時周總理提出了一個考古意見:原則上不發掘帝王陵墓,因為技術不成熟。既然無法保護,那就儘量不要破壞。在彙報上級後,專家們將盜洞填埋,將景陵的大門封閉。直到1995年專家們才對景陵的地面層進行過清理,而地宮內的康熙及其妃子的屍骨,還依然泡在冰涼的水中!


長安書童


因為景陵被盜過,裡面已經沒東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