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在龍崗河龍園段,市民正在拍照留念,治理後的河段,成為居民休閒好去處。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159個黑臭水體、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不黑不臭;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Ⅴ類標準;福田河、大沙河、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等河流水清岸綠、魚翔淺底……2019年,深圳被國務院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併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難以想象,幾年前,深圳還存在大量黑臭難聞的河流,水汙染曾是深圳這座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據統計,2016年初,深圳全市310條河流中,黑臭水體多達159條,這一數量位居全國36個重點城市之首。其中,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水質均屬於劣Ⅴ類。
水汙染治理迫在眉睫。2016年,深圳市全面打響治水攻堅戰,4年間,從河水黑如墨汁、惡臭難聞,到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深圳市如何打好這一仗?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彭緣 記者 楊磊
大兵團作戰▶▶高峰期6萬多人參建
“起初茅洲河汙染非常嚴重,氨氮指標超過20mg/L,河水基本是黑的,和醬油一樣。”深圳市河道管理中心茅洲河管理所所長鬍海濤說。
作為深圳市的母親河之一,茅洲河全長41.6公里,下游11.7公里為深圳、東莞兩市界河。伴隨著城市建設加速推進,大量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茅洲河遭到嚴重汙染。
從河水“醬油色”到如今的清水東流,茅洲河這一轉變得益於深圳全面向水汙染宣戰。2016年,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EPC項目全面啟動,一場聲勢浩大的治水行動展開。此後,多個大型央企相繼加入。據統計,茅洲河流域深圳段治理中,高峰期一線施工人員超2.3萬,作業面2300多個,最高單日鋪設管道4.2公里、單週24.1公里,創全國紀錄。
經過探索,深圳在全市範圍內也採取了EPC模式,打破以往“條塊分割、零敲碎打”的做法,實行“地方+大國企”的“大兵團作戰、全流域治理”,將各流域所有的治水項目統籌打包,招選大企業統一實施。高峰時期,深圳全市治水戰線共有參建人員6萬多名、設備1.3萬多臺。
“大兵團有效破解了干支流不同步、分段治理、碎片化施工的問題,實現全流域系統治理。”深圳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源頭治理▶▶管好排水管網“最後100米”
走進福田區百花園一期小區,地面上的井蓋獨具特色——在不同的井蓋外圈,分別塗著藍色顏料與紅色顏料,這是小區雨、汙水系統的標識。在紅藍兩種標識之外,日常排水管理的重點檢查井則採用另外3種標識,用以區分市政接駁井、立管接駁井、經營戶接駁井。
這一系列特殊的標識源於小區被選為福田區第一個排水管理進小區的試點,深圳市和區政府共同出資,將小區排水管渠管理專營權授予專業排水公司。
“長期以來,小區內排水管網設施沒有納入專業管理,錯接亂排、雨汙混流現象普遍存在。”深圳市水汙染治理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市水務局副局長龔利民表示,深圳市通過委託專業排水公司,對小區內部的排水設施進行精細化管理,管好排水管網的“最後100米”。
“水汙染問題表現在水裡,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龔利民稱,在水汙染的源頭治理中,4年時間,全市累計建成汙水管網6274公里,相當於“十二五”期間總長的4.5倍。累計完成小區、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3793個,是“十二五”時期總量的10倍。
暗渠整治▶▶清淤、截汙雙管齊下
在福田河暗涵出口,一股清亮的水流緩緩流出,沿著暗涵一路向上,一塊寫著“福田河上游2292米,下游50米”的黃色反光牌懸掛在涵洞中,為前來巡查暗涵的工作人員指明方向。
作為深圳河的主要幹流之一,福田河曾經是治汙工程的“深水區”——在福田河干流6.8公里中,暗渠段達到1.87公里,這些“河道隱脈”雨汙混流嚴重,加之福田河在暗渠出口處設置了截汙閘,不時有汙水溢流。
“整治之前,暗涵裡全是生活汙水,又黑又臭,凡是經過這裡的人都掩鼻而過。”深圳市福田區水務局局長何如表示。
為治理這一頑疾,福田區清淤、截汙雙管齊下。在施工過程中,依靠無人船、氣體監測等手段,全覆蓋管理和全天候監測暗涵工作面;人工不便施工的部位,利用清淤機器人作業,保證作業安全;在河道兩側排汙口布置截汙管,末端截汙……經過一年多的治理,昔日的黑臭水體如今流水潺潺。
“過去河道被覆蓋的現象極為普遍,河道成為排汙通道。暗涵內部空間狹窄、有毒有害氣體濃度高,施工作業有較大安全隱患,整治難度很大、耗時很長。”龔利民稱。
近年來,深圳各區加速推進暗涵整治。2019年以來,福田區整治暗涵總長43.5公里,清淤總量7.29萬立方米,新建截汙管12.77公里;龍崗區打開暗涵總口40餘處,完成暗涵整治55.24公里,消除了40條黑臭水體的“腸梗阻”……
共治共享▶▶臭河灘變身打卡地
位於茅洲河河灘上的燕羅溼地,蘆葦、蘆竹、楊梅、木棉等各色各樣的植物交織,讓人目不暇接。從上空俯瞰,燕羅溼地猶如一彎新月,與清水東流的茅洲河水交相輝映。這般賞心悅目的風景,讓人很難想象,兩年前這裡是一片臭河灘。
作為茅洲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組成部分,燕羅溼地自2017年9月5日開工建設。“燕羅溼地定位為水質淨化型溼地,以改善茅洲河中上游幹流截汙箱涵末端水質為主要目標。”胡海濤說,燕羅溼地融合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自然積存、自然滲透、水質淨化等措施,使汙水、雨水處理達標後就近回補河道,同時營造動植物棲息地,構建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現如今,燕羅溼地已成為深圳一大網紅地點,既為周邊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閒遊玩的好去處,又成為白鷺、野鴨等動物的棲息地。
2018年6月5日,時隔多年,龍舟賽在茅洲河燕羅溼地段再次舉辦,將龍舟文化與茅洲河治汙治水理念巧妙融合。
“通過開展龍舟賽、皮划艇賽等豐富多彩的水上活動,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深圳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龔利民表示,在全市範圍內,深圳組建702名志願者河長和12萬名“河小二”的志願護河隊伍,成立全國第一家志願者河長學院,並且在基層一線廣泛創建水汙染治理攻堅決戰青年先鋒隊,推動全民參與。
提質增效▶▶打造“五道合一”的1000公里碧道
水汙染治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水環境發生歷史性轉折的基礎上,深圳如何提升鞏固、實現長治久清?
龔利民表示,目前仍然面臨老舊屋村雨汙分流難、存量管網排查修復改造難、暗涵數量多整治難、涉水汙染源管控難“四大挑戰”。深圳將深入開展汙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在暗涵整治、排水精細化管理、涉水汙染源管控上下工夫,實現“治汙”向“提質”邁進。
據悉,2020年是深圳“水汙染治理鞏固提升年”,到年底前,深圳將實現全市河流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V類以上,力爭到2025年,全市河流水質達到IV類以上,主要河流水質達到“可游泳”的Ⅲ類標準。
“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深圳還將全面推進深圳千里碧道行動,爭取在2025年前,打造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態廊道、秀美的休閒漫道、獨特的文化驛道、綠色的產業鏈道“五道合一”的1000公里碧道。
數讀
4年時間
深圳累計建成汙水管網6274公里,相當於“十二五”期間總長的4.5倍
累計完成小區、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3793個,是“十二五”時期總量的10倍
高峰時期,深圳全市治水戰線共有參建人員6萬多名、設備1.3萬多臺
深圳組建了702名志願者河長和12萬名“河小二”的志願護河隊伍
閱讀更多 南方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