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坦克的內部構造是什麼樣的?空間有多大?

天下第一郭靖



坦克裡面是非常狹窄的,各種設備擠得滿滿登登!人在裡面就像“沙丁魚罐頭”,這張照片是英國伯文頓坦克博物館裡展出的一輛“百夫長坦克”(百人隊長)的剖面,裡面的“模擬兵人”是彈藥手,正在裝填彈藥。
這張是車長和炮長位置,腿根本都伸不直!座椅也簡陋不堪,坐在上面很不舒服,再加上坦克要在各種複雜路面上行駛,都能把屁股顛兩半兒!

這是駕駛員位置,歐美早期的坦克也是採用操縱桿控制,到了1960年代後才普及液壓助力方向盤,駕駛員進到駕駛位置只能半躺狀態,也非常的不舒服,還要用力搬動操縱桿體力消耗非常的大。

通過這幾張照片已經瞭解到了坦克內部的狀況,如果按照平米來計算,加一塊兒大概其在8~10個平方左右,可問題是裡面不只是有坦克乘組,這裡面還有40發左右的炮彈、各種機械,液壓裝置、電器,通訊設備、消防器材...一下子就把空間佔沒了,分配到人的活動空間是很少的,真正做到的一切為了打仗,任何與舒適性有關的統統取消掉!想吃飯只有野戰食品,想上廁所?小便有飲料瓶子或者是鋼盔,大便就只能把車地板的安全門打開蹲下...。

歐美坦克人機工程學和環境工程學設計還算好了一些,蘇制坦克就更差了很多,圖片是伯文頓坦克博物館內的T–54A坦克整車剖面,丫丫杈杈更是讓人透不過氣!加之蘇制裝備在製造上顯得不精巧,給人留的空間就更小了!所以,蘇聯坦克兵在選拔時身材是受限的,人高馬大的搞不好進都進不去。
早期蘇制坦克的駕駛位置也要比歐美坦克小一些,並且操縱桿液壓助力性能也不好,T–62坦克甚至為駕駛員預備了一柄幾磅重的手錘,倒擋時要用手錘向後砸幾下才行,靠臂力後搬操縱桿是很困難的。

總之,坦克內部不但空間狹小,空氣質量也很差!柴油味兒、火藥味兒、尿騷味兒、野戰食品味兒...五味雜陳!還有大馬力柴油機發出的巨大轟鳴,其它傳動機械強烈噪音、還伴隨著夏季40度以上的高溫,人待在裡面就和桑拿室一樣...所以,坦克兵是最堅苦的兵種之一!不論任何國家的坦克兵都是好漢!


皇家橡樹1972


一個字,窄。無論是過去的一戰二戰坦克,還是當今的現代坦克,儘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坦克製造在進步,坦克的人機效能不斷地提升,但坦克的內部空間擴大緩慢

(蘇聯二戰後裝備的IS3坦克的駕駛艙內部圖,可見十分狹窄,視野不暢)

坦克內部空間的大小受以下幾個要素的限制,一,橫向上的大小——車體寬度及炮塔座圈的直徑;二,縱向上的大小,炮塔頂高度,車底高及懸掛系統佔用高度:三,內部裝備武器及人員數量。

首先,橫向上和縱向上的大小很好講。將現代蘇系和西方系坦克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蘇系坦克內部空間都普遍十分狹窄,即使使用了自動裝彈機,將副炮手從戰鬥序列中踢出,留給其餘乘員的活動空間仍然十分有限。

(蘇系坦克普遍存在外形低矮,內部空間狹窄的問題)

而西方系多數坦克,儘管採用了自動裝彈機,並添加了多具火控觀察設備後,內部空間依然能讓炮塔內人員作戰時,至少不會出現情況。而這一差異的產生顯而易見,西方系坦克由於乘員體型普遍高大,橫長,縱長都較大,如美M1A1坦克車高2.885米,而與之相對,蘇聯老式的T55坦克只有2.4米車高。

(豹2A6的駕駛艙內部,可見較寬敞,更為人性化)

其次,便是內部裝備武器及人員數量。二戰中,內部空間最大的坦克,不是德國的大個頭“動物園”系列坦克,而是美國的平庸的謝爾曼“打火機”。德國“虎”式,“豹”式,乃至“虎王”,雖然尺寸大,但由於德軍坦克數量稀少,並進行高強度作戰的原因,其內部空間被大量放置彈藥佔據,使得作戰人員的活動空間很有限。再看我國,我國96式坦克採取自動裝彈機,去除了副炮手的位置,並進行了武器集中模塊化整理,較老式的59坦克,節省除了大量內部空間。

(我國96式坦克炮塔內,炮長可舒適觀瞄,可以說是很大的進步了)

軍情君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希望親們點波關注,以方便給大家普及更多軍武知識!謝謝!


區域拒止


坦克從外面看起來好像體量不小,不過如果除掉防護裝甲、發動機倉、彈藥倉,燃料倉以及內部的各種設備等,坦克內部的空間其實還是挺小的,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寬敞,甚至可以說是有點擁擠,畢竟坦克是一種戰爭機器,主要目的就是為戰爭服務的,而不是用來享受的,所以,其上面的一切設計都是了能夠擁有更猛的火力和更高的防護。比如下圖是美國M1A2主戰坦克的結構示意簡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單單是坦克的動力倉和彈藥倉兩個部分就已經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的空間了,乘員倉所佔的空間比較緊湊,艾布拉姆斯是沒有自動裝彈機的,使用的仍然是人工裝彈,所以,裡面的乘員加上裝填手在內一共有4個(包括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但是圖中只顯示出來3個),下面再通過一組動圖來看一下坦克在作戰的時候,裡面的乘員是怎樣工作的:




從這幾張動圖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坦克內部的工作環境確實算不上多寬廣,可以說還是挺擁擠的,坦克射速的保證就必須依賴乘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以及默契配合了,還有,不是所有的坦克上面都是有空調的,就算有空調,一般也是給車載設備降溫的,所以,如果是在炎熱的環境,比如沙漠作戰的時候,坦克的內部環境應該會讓你欲仙欲死的,本來空間就窄,又處於一個幽閉環境中,再加上開炮後的硝煙味、汗味等一系列亂七八糟的氣味混在一起,這樣的環境還是挺感人的。


哨兵ZH


坦克的空間,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確實顯得是過於狹窄。任何坦克的設計,都是要被彈面積、功能設備的空間、人機功效、和整體重量這幾點。而內部空間不會做的太大。從時間的縱軸看,坦克的體積是不斷增大的,內部空間也呈增長趨勢;從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橫軸看,蘇式坦克總是傾向於將坦克高度和炮塔設計的很小,而西方陣營則比較重視人機功效和乘員舒適性,坦克高度和炮塔內部空間相對大一些。我們直接上圖。

二戰期間的坦克


T-34/76的剖面圖。T-34是二戰的最優秀的中型坦克之一,不過看炮塔空間可是小的可憐,炮塔內還有炮長和裝填手/同軸機槍手,塞下兩名成員厚度炮塔幾乎沒有多餘空間,乘員迴轉身體的餘地很小,車長要兼任炮長,爬出兩隻手要同時調整高低和俯仰,看這圖姿勢相當彆扭。裝填手更苦逼,由於空間狹小,且炮彈都擺放在下面,使得裝填手搬運炮彈非常困難。

駕駛艙內有兩名乘員,一名是駕駛員一名師航向機槍手。駕駛艙的環境看起來比炮塔還要惡劣。駕駛艙的設計一直沿用到今天的三代主戰坦克。坦克的後部為動力艙,採用一款縱置的V12柴油發動機。


T-34/85剖面圖

到了T-34/85,炮塔的空間有了明顯的改善,車組由4乘員制改為5乘員制,車長炮長職責分離,大大改善了作戰指揮效能和人機功效;得益於炮塔增大,一部分炮彈擺放到了炮塔尾部,減輕了裝填手的負擔。


德國的虎式。這款重型坦克的炮塔顯然要大了不少,採用這麼大的炮塔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塞下這門長88炮(可以看到炮閂部分在炮塔內延伸的長度)。炮塔採用了電液式驅動來轉動,解放了人手,人機功效好了不少,這也是重型坦克大容積帶來的好處,可以搭載更多設備。虎式同樣採用5乘員組,車長專職索敵和指揮,炮塔內另有炮長和裝填手各一人;駕駛艙設駕駛員和無線電通信員/航向機槍手各一人。

虎式的動力艙同樣在車體尾部,從圖中虎式和T-34對比可以看出虎式的動力艙對車體佔用的比例較小,因此乘員艙的空間更大一些。

戰後坦克

戰後的坦克內部空間是呈增長趨勢的。因素有這麼幾個:一是為了保證穿深,坦克炮的口徑越來越大,炮閂,後座緩衝裝置,以及炮彈體積增大,必須有更大的空間容納;二是戰後坦克的觀瞄技術進步,甚至出現了紅外和微光夜視系統,觀瞄設備佔用體積增大;三是火控計算機,火控操作面板,顯示器,儀表的增加;四是增加了三防裝置和自動裝彈機。要塞的東西多了,空間必然要增大。五是兼顧乘員舒適性。


T-54是蘇聯在戰後吸取了T-34大量經驗後推出的一款中型坦克,其使用合理的裝甲佈置方式和卵圓形炮塔,使其防護水平達到了二戰後期重型坦克的水平。

T-54剖面圖。T-54採用4乘員組,取消了無線電通信員/航向機槍手,航向機槍由駕駛員操作;炮塔內仍有3個乘員,分別是車長,炮長,裝填手。不過由於T-54的卵圓形炮塔比T-34大了不少,而且發動機採用橫置,因此炮塔和炮塔吊籃的空間得到了一定改善。

T-54炮塔俯視,可見裝填手的空間得到了很大改善

T-54內部照片(車長和炮長位)

T-54無線電通訊電臺有兩個,分別是P-112和P-113,負責不同波段,掛在炮塔後壁


百夫長是二戰末期英國開發出來的一款重型坦克。同樣採用了4乘員制,即駕駛員、車長、炮長、裝填手的配置。座圈直徑,炮塔和車體體積比蘇制T-54/T-55大了很多,因此可以容納更多的炮彈和設備。同樣採用發動機橫置。

裝填手位置,可以看到炮閂外增加了一個金屬護欄,防止乘員被後座的炮閂撞到


從這張圖看車長應該是最舒服的


蘇制T-72坦克。T-72由於繼續追求低矮的外形以減少被彈面積,其高度比T-54還矮了30cm,因此炮塔的空間沒有得到改善,乘員舒適性比西方同代坦克差了太多;同時炮塔的LOS太小,無法保證能有效防護西方二代坦克的穿甲彈。


T-72圖紙。T-72屬於二代主戰坦克,配備了自動裝彈機,裝彈機彈藥架像一個圓盤一樣套在炮塔吊籃底部,這讓車組人員減少到3名。但是由於車體外形過於低矮,人員活動大大受限,蘇聯不得不對坦克兵的身高做出限制;T-72炮塔和首上採用了複合裝甲。


相比之下,同是二代的豹1主站坦克,防護簡直跟裸奔一樣,炮塔和首上全部採用勻質鋼裝甲,而且薄的可憐,連T-54都不如。

雖然防護不咋地,車組成員舒適性還是可以的


我們再來看看三代坦克的M1A2。M1A2 SEP重達60噸,長7.92米,比T-72長了整整1.5米。車體尾部是動力艙,包含一臺縱置的 AGT-1500燃氣輪機。炮塔內部空間也是十分寬敞了,只可惜M1A2為了省錢,不上自動裝彈機,因此還是4乘員組(裝填手被保留);炮塔包含一個尾倉,裝著120mm彈藥,尾倉和乘員艙之間有防火門,尾倉上部洩壓板,防止彈藥被擊中時炮塔殉爆帶走一車人。不過尾倉的40多斤一發的炮彈需要用美國大兵的手臂來搬動裝填,想想也是感人。。。

你們喜聞樂見的黑叔叔人肉裝彈機

M1A2車長位和炮長位

M1A2炮長位。可見即便M1A2有那麼大的炮塔,炮長位還是那麼擁擠。沒辦法炮長位的設備最多呀。從這也可以直觀看出現代=坦克內部電子設備有多麼密集。

炮長位操作界面。包括火控面板(彈種選擇,主炮/同軸機槍切換等功能),主瞄,備瞄,增強型熱成像通道。

到了M1A2 SEP V3,則普遍使用玻璃化儀表和顯示屏代替密密麻麻的按鈕:

M1A2的火控計算機電腦板。有垃圾佬淘到了的請聯繫本人~


宣仔


坦克結構緊湊,底盤、炮塔、裝甲、彈藥集合在一塊,所以內部空間相當有限。

早期坦克功能低下,需要較多成員操作,一般有4~5名。後來隨著通信系統的發展和自動裝填機的出現,坦克乘員減少到3人。未來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將進一步減少到2人。

到於內部的結構嘛,這個文字說不明白,還是上圖吧。

▲二戰美國 M4 謝爾曼坦克“小饅頭”

▲二戰蘇聯功臣,赫赫有名的T-34/85坦克

▲二戰美軍M3李/格蘭特中型坦克


▲二戰德國明星: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

▲二戰德國 重達69噸的重型坦克:虎王坦克

▲二戰後美國 M48 巴頓坦克內部模樣

▲美國 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德國豹I坦克

以上就是幾種常見坦克的內部結構,基本大同小異。坦克兵也真辛苦啊,那麼小的空間,還要長途跋涉,還要完成各種戰鬥任務,讓人敬佩!


和風漫談


內部構造相當節省,畢竟是去打仗,不是觀光旅遊。

早期坦克mark I 型需要8人操作,8個人在不到2米長,2米寬,1.6米高的空間內執行任務,引擎和武器同在一處,加上沒有減震和消音裝置,甚至武器開火後的硝煙都無法排出,還要忍受50°的車內溫度。環境真心不好,車內充滿一氧化碳廢氣、汽油、機油和火藥味道,不少乘員在戰鬥中就暈厥過去。這是坦克剛出現時的狀態,畢竟坐在裡面“感覺”上不會死掉。

後期坦克隨著機動、防護、武器的提升開始為乘員設計單獨的區域執行各自的任務。二戰時,基本“空間”最寬籌的就是裝填手了,畢竟需要“轉身”去取彈藥。其次是車長,時不時需要探出身體去車外“觀察”敵情(危險係數很大)。最為窩屈的當屬駕駛,“坐上去”根本無法回身。

二戰後期隨著工業水平的進步,“開坦克”逐漸與開汽車相差無幾,內部空間人員逐漸固定,分別是駕駛員、通信員、車長、炮手、裝彈手5人。區域逐漸成為,底盤駕駛和炮塔操作兩個區域。如同傢俱裝修中功能劃分一樣,這樣的劃分後,“空間感”顯大!實際上,坦克的空間依舊十分狹小。裝甲的厚度佔據大部分空間,以至於在人員的招募上都有限制身高的要求。

現代坦克的自動化程度超越汽車,大量減少人為的干預。因此,舒適的和空間結構非常合理。比如裝填手甚至能在車內站起來:

目前最先進的T-14坦克設計將車內人員減少到3人,無人炮塔結構。車內空間有很大提升,武器操縱官、車長、駕駛員一起坐在坦克底盤前部,面對三塊液晶屏,可以向開遊戲一樣操作坦克戰鬥。


未來,坦克也許“內部空間”大到“無限”。中國有坦克是這樣開的:

W君說:視野開闊啊!


軍武數據庫


坦克,陸戰之王,開始出現於一戰戰場,名曰馬克1型,由英國人研發投入戰鬥,後來二戰中的德國發揮裝甲部隊的機動特長,開發全新戰術名曰閃電戰,坦克於此正式開始成為戰場不可取代的力量,坦克主要用於掩護步兵進行作戰和消滅敵方裝甲力量。在沒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前是幾乎無敵的存在,而坦克內部則由至少四名成員控制,他們在坦克內部作戰的空間是怎麼樣的呢?

坦克,至少由四名成員組成,二戰坦克則普遍是五人成員組,他們分別是駕駛員,通信兵(現代坦克取消了該職位,由車長兼任),車長,裝填手和炮手組成。他們在坦克中的位置各不相同,通信兵和駕駛員位於底盤前部,其他三人則在炮塔當中。駕駛員的位置最苦逼,他的位置是整個坦克裝甲最厚重的位置,但是一旦被擊穿,當場去世,且位置極為窄小,坐下後甚至連轉身都做不到。

炮塔的空間也很不是很富裕,但是裝填手的位置還是相對很寬敞的,畢竟裝填手需要轉身拿取彈倉內的彈藥在進行主炮的裝填,需要空間轉身,而車長的位置其次,有個座椅能坐著,平時需要探出頭觀察外部情況(該舉動十分危險,很容易被對面的機槍等武器蹦了)炮手的位置最小,他只需要在車長指揮下控制炮塔旋轉和主炮開火任務,不需要太大的空間,現代坦克空間相比二戰其實總空間沒有變大多少,但是因為模塊化佈置的關係,為成員組提供了儘可能大的空間,所以感覺會空間更大一點。


楠竹一


圖為臺軍M60A3主戰坦克的炮塔內部空間圖,可以看到車長與炮長的位置可以說是相當的擁擠。裝填手則有相對大一些的空間來操作。但也要注意M60A3的車高高達3.2米。我軍現役的96式坦克則只有2.3米高。蘇制的T-55/54與我軍的59式坦克也只有2.4的車高。這樣看來誰的目標更明顯也是一目瞭然。

對於數十噸重的坦克來說,其內部空間並不算大。尤其是蘇系坦克,它車體要比西方主戰坦克小,其炮塔的座圈直徑也小。炮塔內不光要有人員的空間,中間還要加個主炮的裝填裝置,炮塔周圍的炮壁上還要裝各種設備,其實還是很擠的。但由於坦克成員在操作過程中,除了裝填手之外,其他們的活動範圍幅度並不是太大,因此,每一個成員的相對的獨立空間還是夠用的,乘員可以360度活動;但也不要過於樂觀,基本上人在座位上距離其四周的炮塔內壁加裝的各種設備只有約幾十釐米的空間。一旦在野外遇到路況不好,顛簸時還要注意固定自己的身體,防止被顛起來身體部位撞到四周設備,同時開火的時候也要注意固定身體。當然,這也限於成員的體形。身高體寬的會覺得很擁擠,甚至進炮塔都會覺得困難。

這張據說是T-72坦克內部的空間圖,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看到的坦克乘員的內部空間到底有多大。基本上不比上中學時一個課桌空間大多少。

個人曾體驗過我軍96A坦克的炮塔內部及坦克博物館的59式坦克內部。首先兩型坦克分別是我軍戰後一代產品和二代半產品,59式成員為4個,96A則為3個,減少一名成員的主要原因是96A配備自動裝填裝置,這樣裝填手就可以不用單獨配備了。但59式坦克需要裝填手,因此其內部空間比96A坦克要擁擠多了。不過96A內部也不是太寬敞,無論炮長還是車長的位置,其每個人的空間不會比上學時你的座位空間能大出太多。

前蘇聯時,其裝甲部隊會優先選擇一些中亞地區的士兵,因為他們身形較小,比較適合車身低矮的T系列坦克。而西方的主戰坦克例如豹II、M1A2、挑戰者等等,這些坦克其噸位都超過60噸或接近60噸,還是採用焊接工藝的製造的炮塔,其內部空間要明顯大一些。這主要是因為歐洲人的體形高大,另外配自動裝彈機坦克也少。4個高大的乘員需要的空間肯定比蘇式坦克鑄造的蛋塔半圓型炮塔要大一圈。舉例美軍M1系列主戰坦克中,只有裝填手的位置是最寬的,因為他需要站立操作,空間不夠裝不了彈。這裡需要說明一下,西方坦克雖然重量大,體積大,但其防護水平並不比蘇系坦克要強出多少。

美製的M1A2主戰坦克內部空間圖,相對於歐美人高大的體形來說,即使是重達62噸的M1坦克,內部空間也是相當的擁擠的。


陶德中士


坦克從一戰到如今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坦克一直是陸軍火力強大威猛著稱,被譽為“陸軍之王”美稱。我們瞭解看到的都是從電影電視裡的坦克畫面。一般沒當過兵的人很少了解坦克的真容。坦克內部構造,乘員幾人,幾十噸重的鋼鐵傢伙還跑的那麼快,還邊跑邊開炮?內部空間有多大?這麼說吧,履帶拖拉機我們都見過,坦克的構造大體上與履帶拖拉機外觀相似。一個是用於機械化耕地,而坦克是用於軍事作戰,它有全地型履帶,堅固的鋼板外殼和炮鏜延伸炮管,炮塔上有機關槍。坦克的更新換代,現在的坦克高度降低了,平板身子主炮塔也隨著坦克體降低了,設計成流線型增強了運動中速度使乘員更為舒適。坦克內部分為搡縱、戰鬥、動力傳動和行動四部分。一般每輛坦克乘員4人包括炮長(車長)通訊填彈手,現在都是全自填彈。內部空間有限,這麼說吧活動不便,中俄美等國家設計坦克是按人體身高來設計的,中國軍人一般在1.7米左右,太高了就不行。真正作為一名坦克手,非常辛苦裡邊悶熱和刺鼻的燃油味道,不是軍人是體會不到的。





喀秋莎61589681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其實坦克的內部空間沒有很大,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擁擠的。


大家都知道,坦克兵的身高要求都是很嚴格的,一般的坦克兵身高都會控制在175CM以下,為什麼175CM以上的不要呢?這也就說明了一個原因,說明坦克裡的空間也是有限的。 其實現代的坦克內部空間還是很小的,雖然說隨著時代技術的高速發展,但是這個空間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有限解決。

因為坦克車內空間越大,就說明坦克表面積就會越大,要不就外層裝甲就會減弱。畢竟作為陸戰之王的坦克只要靠著皮糙肉厚去稱霸陸地,如果裝甲減弱的話,豈不是很尷尬。

坦克其實駕駛起來還是比較憋屈的,他不會像車一樣舒服,因為大多數坦克都是操縱桿操作,而且大家都看過電視劇,開坦克的人都能把頭伸出來駕駛坦克,說明內部空間確實不大,一般在駕駛室坦克駕駛員都是半躺著開坦克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