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環境部:生態環境社會監測機構超3500家

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架構。目前,全行業監測力量總計達到30萬人左右。

今天(10日)上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陳善榮在介紹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發展情況時表示,目前,生態環境部已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生態環境監測架構,共有監測機構3336個、監測人員約6萬人。

陳善榮說,除生態環境部外,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相關監測機構也在開展環境監測,涉及環境監測業務的機構共約5000家,從業人員約6萬人。

與此同時,我國監測市場蓬勃發展,全社會監測機構超過3500家,從業人員超過18萬人。

环境部:生态环境社会监测机构超3500家

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是環保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由政府有關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為主開展監測活動的單一管理體制。

2015年,原環境保護部出臺《關於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提出放寬准入條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提供監測服務供給。凡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服務性環境監測業務,要創造條件,全面放開。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排汙單位汙染源自行監測、環境損害評估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清潔生產審核、企事業單位自主調查等環境監測活動,推進環境監測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服務方式多樣化。

同時,有序放開公益性、監督性監測領域。社會環境監測機構應對所提供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建立健全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體系,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技術規範,規範環境監測行為。

近年來,一些地方不當干預生態環境監測行為時有發生,排汙單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屢禁不止,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服務水平良莠不齊,導致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問題突出。

2018年3月,生態環境部組織檢查發現,臨汾市6個國控空氣自動監測站部分監測數據異常,採樣系統受到人為干擾,並在查實有關情況後依法移送公安部。經調查,臨汾市環保局原局長張文清授意,相關人員對全市6個國控空氣自動監測站實施干擾近百次,導致監測數據嚴重失真達53次。

《生態環境監測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此前已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注重保障參與主體的平等權益”“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可以接受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委託從事生態環境監測活動。”

环境部:生态环境社会监测机构超3500家

未來,對政府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和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一視同仁,執行一致的機構、人員、裝備器具要求,接受一致的監督管理,對所出具監測數據承擔一致的責任義務。

陳善榮介紹,目前,我國已建成涵蓋大氣、地表水、土壤、海洋、生態、噪聲等要素,功能完善、覆蓋全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重點區域空氣質量形勢預報從7天擴展到10天,重點城市預報從2天增加到3天。對汙染過程預報準確率達到100%,汙染程度預報準確率平均接近80%,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陳善榮介紹,到2025年,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將基本建成,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建成,統一監測評估的工作機制也將基本形成。屆時,“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監測新格局基本形成。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表示,生態環境監測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工作,要實現“大監測”,確保“真準全”,支撐“大保護”。2020年要加快推動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及配套制度文件,全面深化生態環境質量分析評價、預測預報和風險評估,加強監測評價結果應用,完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