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桂林有種美食堪稱一絕,傳承百年,有人靠它致富


每年冬天,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舊村滿屋滿院都掛著板鴨,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風味獨特的桂林會仙舊村板鴨,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桂林一絕。

據《廣西回族歷史與文化》記載:“民國時期,桂林會仙的舊村板鴨每年都大量供應桂林城鄉市場,在回漢群眾中享有盛譽。”

其中傅永興板鴨成為《舌尖上的廣西》的重點宣傳美食。

2012年,在桂林地方美食評選暨烹飪大賽上,桂林市臨桂縣白裕隆還獲得了桂林地方名菜的榮譽。小板鴨,大產業,桂林會仙的舊村板鴨以其臘味鮮美、皮脆可口、不肥不膩,且具有滋陰補腎、益脾健胃等功效,取得了較好的口碑。

不少桂林會仙的舊村板鴨生產戶申請了品牌商標,如傅記、白記、馬記等。

同時,桂林會仙的舊村板鴨的銷售不斷延伸,桂林會仙的舊村板鴨遠銷南寧、柳州和上海等地。

據歷料記載:桂林會仙的舊村板鴨的製作工藝產生於清朝末年。由傅家、白家五代傳承。

其產生的背景是:會仙歷史上自然條件差,當時人民生活貧困,舊村回民因不食豬肉,逢年過節均只以雞、鴨為主。

由於貧困,只好把雞、鴨以臘制方式存放,只有來客人或過節才拿出來吃。長期的手工加工成為主業,舊村人逐漸成為加工、製作板鴨主力軍,舊村板鴨也成為送禮佳品,一直流傳至今。

桂林會仙的舊村板鴨製作工藝儘管不很複雜,但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和要求均很高。

選本地產重量約為3-4斤的活鴨,經宰殺、醃製、定型、晾曬、烘烤等十多道工序。

圖為板鴨製作原材料麻鴨。

自創始以來,世代相傳,形成了一個村莊帶動一個村莊、互相學習醃製板鴨的風俗,且歷代都有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2020年春節臨近,不少市民也紛紛來到舊村買板鴨。多年來,村民也靠賣板鴨富了起來,村裡大多村民都建起了洋房,不比城裡的別墅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