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相信國內觀眾對《爆炸新聞》這部影片感興趣的原因,大多都是

查理茲·塞隆妮可·基德曼瑪格特·羅比三大女神的聯袂出演,而很少會是震驚美國的前福克斯新聞總裁羅傑·艾爾斯的職場性騷擾事件。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三大女神同臺

但就美國人的視角來看,對這部電影更加關注的可能是事件本身,雖然羅傑·艾爾斯才死三年不到,但這已經不是好萊塢第一次盯上他的性醜聞了。

去年Showtime出品的《最響亮的聲音》同樣改編自羅傑·艾爾斯的故事,並且已經幫助奧斯卡影帝羅素·克勞在金球獎上斬獲了一座限定劇集的最佳男主角獎盃。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羅素·克勞《最響亮的聲音》劇照

另一方面,蘋果公司新興的流媒體憑之打響第一炮的劇集《早間新聞》,講述了一家電視臺中的職場性騷擾背後的動盪和改變,無疑會讓人浮想聯翩。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早間新聞》劇照

言歸正傳,無論是

IMDB的6.7分,還是爛番茄68的新鮮度以及META給出的65分,都在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這部陣容華麗的《爆炸新聞》似乎是一部平庸之作。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IMDB評分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META評分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爛番茄評分

前面我們提到過最受關注的點在於演員故事,那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分別來看看這部電影。

演員方面,三位女神都沒有讓我們失望,可以說,拋開文本上的限制來看,三位女星都奉獻了非常出色的表演。

查理茲·塞隆所塑造的前福克斯新聞主持人梅根·凱利還原度極高,但又不失塞隆女王自己的獨特風範,堪稱全片最大的亮點。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查理茲·塞隆《爆炸新聞》劇照

在塞隆的身上,既能看到身為行業精英的從容和優雅,也能看到身為眾矢之的的焦慮和困惑。

梅根·凱利這個人物在全片中可謂是最核心的一個角色,她的言行和表態推動著整個故事的走向,儘管在這個過程中梅根·凱利本人經歷了很多的內心掙扎,但得益於塞隆沉穩有度的表演,使劇情的轉折來得平滑而自然,可以算得上是表演反哺於劇情的典範。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查理茲·塞隆和原型人物梅根·凱利對比

值得一提的是,主創化妝團隊為塞隆定製的特效妝效果出眾,與塞隆本身真人附體般的演技相得益彰。

就我個人而言,在今年的奧斯卡影后提名中,我喜歡塞隆的這段表演勝過幾乎已經預定了小金人的《朱迪》,同時塞隆的表演也讓我想起了大年初一即將上映的《中國女排》中飾演郎平的鞏俐,期待鞏皇也能有同樣水準的表現。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格雷琴·卡爾森同樣呈現出了超高的還原度,尤其是那“女主播式”的笑容,營造出了極強的職業化感覺。

瞭解羅傑·艾爾斯性騷擾事件始末的朋友都知道,格雷琴·卡爾森可謂是該事件的發動者,她以耐心的證據蒐集和一擊即中的訴訟策略將這位新聞界的巨人拉下馬來,可謂是曾受性騷擾傷害的女性們的維權典範。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妮可·基德曼和原型人物格雷琴·卡爾森對比

妮可·基德曼為格雷琴·卡爾森這個角色賦予了既有勇氣又不失智慧的女性色彩,她的獨立,她的清醒,她的堅強,她的篤定讓我們看到在福克斯這種不健康的職場環境中,依然還能夠成長出如此鏗鏘美麗的花朵。

瑪格特·羅比則飾演了一個虛構的人物——凱拉·波西比爾。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瑪格特·羅比《爆炸新聞》劇照

如果說梅根·凱利和格雷琴·卡爾森代表的是曾經遭受過職場性騷擾迫害的一代,她們有的已經習以為常地世俗,有的還在掙扎求存地反抗,那麼凱拉則是代表著正在職場中茁壯成長的千禧一代,她們滿懷熱情地走上崗位,卻同樣遭遇了她們前輩受過的災難。

不過,與其說凱拉是作為一個新生群體的代表登場,不如說是作為梅根和格雷琴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裡,是尚且稚嫩的女孩,在面臨上位者忽如其來的性掠食時,心裡所糾纏的那份對於功名的渴望和對於道德的警惕,但更多的是生理性的反感和痛苦,以及心理上的羞恥和折磨。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瑪格特《爆炸新聞》劇照

在這一點的表達上,瑪格特·羅比做得非常好。在這部電影中,可能被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凱拉在羅傑的辦公室裡,被要求撩起裙子的那場戲,這也是這部基調嚴肅的電影中的唯一一抹令人難過的春色,但我更為欣賞的,是瑪格特·羅比在這場戲中的細膩表演。

從開始的疑惑,到戳破窗戶紙後的手足無措,從不敢違抗的強顏歡笑,到被迫撩起裙子後的幾近窒息,從四處躲藏的目光,到掩藏不住的羞恥情緒,到最後大腦一片空白後的僵硬反應,羅比的這段表演無論是表情、眼神和肢體語言,都恰到好處。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瑪格特·羅比《爆炸新聞》劇照

不得不說,羅比在《爆炸新聞》中的表演比起《好萊塢往事》中的花瓶戲份的確強了不少,難怪最終能夠憑藉凱拉這個角色拿到一堆最佳女配角提名了。

除了三位女星的角色之外,還有一位演員同樣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飾演羅傑·艾爾斯本人的約翰·利思戈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約翰·利思戈《爆炸新聞》劇照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再次誇讚《爆炸新聞》的化妝團隊,在羅素·克勞珠玉在前的情況下,約翰·利思戈在特效裝的幫助下,塑造出了還原度更勝一籌的羅傑·艾爾斯,尤其是臉上的那點兒橫肉,和羅傑·艾爾斯本人太像了。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羅傑·艾爾斯真人

不誇張地說,如果演員這一項的滿分是100分的話,《爆炸新聞》能夠輕鬆砍下80分甚至更高的分數。

當然,這樣一來,你自然就能夠想到,這部電影低於期待的的原因所在,就是故事層面上的短板了。

之前我和朋友有討論過這部電影的片名到底應該翻譯作《爆炸新聞》還是《性感炸彈》。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Bombshell”一詞在正常語境下的確有emergency或breaking news的意思,但在網絡用語或其他場景下,也有“性感尤物”的意思,其延伸的程度可能類似於中文中的“老司機”一詞。

所以這兩個譯名都稱得上合適,雖然“爆炸新聞”顯得缺少指向性,因為能夠“爆炸”的新聞太多了,而“性感炸彈”又顯得輕浮噱頭了一點,女權時代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完美受害者的論調,難道羅傑所犯下的性騷擾罪行,要歸因於被騷擾的女性太過性感嗎?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可惜的是,無論是“爆炸新聞”還是“性感炸彈”,即使羅傑·艾爾斯的性騷擾事件當初有多麼“what the fox”,但這部電影的故事並沒有“炸起來”。

敘事上,三位女性角色主導著三條平行的故事線,但它們 “平行”得有些過頭了,根本沒有形成階段性的交匯和有效的互動。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乏味的剪輯更是讓觀眾在三條線索之間“疲於奔命”,這邊凱拉剛剛撩完裙子,那邊梅根就開始看著川普的訪談和自己的老公吵架,緊接著格雷琴對著直播說“這就是美國強大的原因”。

如果沒有了解過羅傑·艾爾斯性騷擾事件的人乍一看這部電影,相信有一部分人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中會有些摸不著頭腦。三條故事線中缺少統一的線索,而故事本該最為核心的女性和權力之間對抗的張力,也沒有得到有力的凸顯。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人物的刻畫上,雖然演員們的表現幾乎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文本上的膚淺阻礙了他們將角色進一步深化。

尤其是在對於羅傑·艾爾斯的描繪上,影片將這位號稱美國“三權分立”之外“第四權”的狂人單純刻畫成了一個暴躁而猥瑣的性侵犯——任何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都是失敗的,你看隔壁《早間新聞》中史蒂夫·卡瑞爾那個角色就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事實上,羅傑·艾爾斯對新聞行業的政治嗅覺和對職場的鐵腕手段可以稱得上出類拔萃,他一手創建了默多克手下最大的新聞帝國,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美國的新聞行業。

事業上的巨大成功和權力上的極大滿足,讓羅傑·艾爾斯不斷地陷入更為可怕的膨脹,傲慢的心理和變態的控制慾支配著他,這也催生了他在福克斯新聞內部倒行逆施的種種惡行。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誰也不是天生的性侵犯,更加沒人就是天生的受害者,諸如《最響亮的聲音》和《早間新聞》,都願意用更多的空間來探討雙邊人物的心理狀態,但《爆炸新聞》則陷入了散亂失焦的多線敘事中,最終淪為一部平淡平庸的作品。

很難想像《爆炸新聞》的編劇查爾斯·倫道夫的上一份工作,竟然是寫出了《大空頭》這樣傑出的群像戲劇本,這一次為何會如此失手呢?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如果非要為《爆炸新聞》的故事選一個最為突出的優點,那就是它讓觀眾認識到,職場性騷擾之所以如毒草般野火燒之不盡,最大的原因並不是有太多像羅傑·艾爾斯這樣的惡棍,而是太多人在權力面前都選擇緘口不言、獨善其身的“有毒環境”。

這一次梅根·凱利站出來了,接著一個又一個女性勇敢地站了出來,格雷琴勝利了,一直藏身於羅傑背後的默多克站出來“撥亂反正”,但福克斯辦公室裡的女同志,卻依然不敢把自己和同性愛人的照片光明正大地擺在桌子上。

只剩“性感”沒有“炸彈”的《爆炸新聞》

《爆炸新聞》劇照

她們勝利了嗎?

拜託了,下一次一定得“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