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相信国内观众对《爆炸新闻》这部影片感兴趣的原因,大多都是

查理兹·塞隆妮可·基德曼玛格特·罗比三大女神的联袂出演,而很少会是震惊美国的前福克斯新闻总裁罗杰·艾尔斯的职场性骚扰事件。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三大女神同台

但就美国人的视角来看,对这部电影更加关注的可能是事件本身,虽然罗杰·艾尔斯才死三年不到,但这已经不是好莱坞第一次盯上他的性丑闻了。

去年Showtime出品的《最响亮的声音》同样改编自罗杰·艾尔斯的故事,并且已经帮助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在金球奖上斩获了一座限定剧集的最佳男主角奖杯。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罗素·克劳《最响亮的声音》剧照

另一方面,苹果公司新兴的流媒体凭之打响第一炮的剧集《早间新闻》,讲述了一家电视台中的职场性骚扰背后的动荡和改变,无疑会让人浮想联翩。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早间新闻》剧照

言归正传,无论是

IMDB的6.7分,还是烂番茄68的新鲜度以及META给出的65分,都在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这部阵容华丽的《爆炸新闻》似乎是一部平庸之作。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IMDB评分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META评分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烂番茄评分

前面我们提到过最受关注的点在于演员故事,那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分别来看看这部电影。

演员方面,三位女神都没有让我们失望,可以说,抛开文本上的限制来看,三位女星都奉献了非常出色的表演。

查理兹·塞隆所塑造的前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梅根·凯利还原度极高,但又不失塞隆女王自己的独特风范,堪称全片最大的亮点。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查理兹·塞隆《爆炸新闻》剧照

在塞隆的身上,既能看到身为行业精英的从容和优雅,也能看到身为众矢之的的焦虑和困惑。

梅根·凯利这个人物在全片中可谓是最核心的一个角色,她的言行和表态推动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梅根·凯利本人经历了很多的内心挣扎,但得益于塞隆沉稳有度的表演,使剧情的转折来得平滑而自然,可以算得上是表演反哺于剧情的典范。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查理兹·塞隆和原型人物梅根·凯利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主创化妆团队为塞隆定制的特效妆效果出众,与塞隆本身真人附体般的演技相得益彰。

就我个人而言,在今年的奥斯卡影后提名中,我喜欢塞隆的这段表演胜过几乎已经预定了小金人的《朱迪》,同时塞隆的表演也让我想起了大年初一即将上映的《中国女排》中饰演郎平的巩俐,期待巩皇也能有同样水准的表现。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格雷琴·卡尔森同样呈现出了超高的还原度,尤其是那“女主播式”的笑容,营造出了极强的职业化感觉。

了解罗杰·艾尔斯性骚扰事件始末的朋友都知道,格雷琴·卡尔森可谓是该事件的发动者,她以耐心的证据搜集和一击即中的诉讼策略将这位新闻界的巨人拉下马来,可谓是曾受性骚扰伤害的女性们的维权典范。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妮可·基德曼和原型人物格雷琴·卡尔森对比

妮可·基德曼为格雷琴·卡尔森这个角色赋予了既有勇气又不失智慧的女性色彩,她的独立,她的清醒,她的坚强,她的笃定让我们看到在福克斯这种不健康的职场环境中,依然还能够成长出如此铿锵美丽的花朵。

玛格特·罗比则饰演了一个虚构的人物——凯拉·波西比尔。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玛格特·罗比《爆炸新闻》剧照

如果说梅根·凯利和格雷琴·卡尔森代表的是曾经遭受过职场性骚扰迫害的一代,她们有的已经习以为常地世俗,有的还在挣扎求存地反抗,那么凯拉则是代表着正在职场中茁壮成长的千禧一代,她们满怀热情地走上岗位,却同样遭遇了她们前辈受过的灾难。

不过,与其说凯拉是作为一个新生群体的代表登场,不如说是作为梅根和格雷琴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是尚且稚嫩的女孩,在面临上位者忽如其来的性掠食时,心里所纠缠的那份对于功名的渴望和对于道德的警惕,但更多的是生理性的反感和痛苦,以及心理上的羞耻和折磨。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玛格特《爆炸新闻》剧照

在这一点的表达上,玛格特·罗比做得非常好。在这部电影中,可能被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凯拉在罗杰的办公室里,被要求撩起裙子的那场戏,这也是这部基调严肃的电影中的唯一一抹令人难过的春色,但我更为欣赏的,是玛格特·罗比在这场戏中的细腻表演。

从开始的疑惑,到戳破窗户纸后的手足无措,从不敢违抗的强颜欢笑,到被迫撩起裙子后的几近窒息,从四处躲藏的目光,到掩藏不住的羞耻情绪,到最后大脑一片空白后的僵硬反应,罗比的这段表演无论是表情、眼神和肢体语言,都恰到好处。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玛格特·罗比《爆炸新闻》剧照

不得不说,罗比在《爆炸新闻》中的表演比起《好莱坞往事》中的花瓶戏份的确强了不少,难怪最终能够凭借凯拉这个角色拿到一堆最佳女配角提名了。

除了三位女星的角色之外,还有一位演员同样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饰演罗杰·艾尔斯本人的约翰·利思戈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约翰·利思戈《爆炸新闻》剧照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再次夸赞《爆炸新闻》的化妆团队,在罗素·克劳珠玉在前的情况下,约翰·利思戈在特效装的帮助下,塑造出了还原度更胜一筹的罗杰·艾尔斯,尤其是脸上的那点儿横肉,和罗杰·艾尔斯本人太像了。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罗杰·艾尔斯真人

不夸张地说,如果演员这一项的满分是100分的话,《爆炸新闻》能够轻松砍下80分甚至更高的分数。

当然,这样一来,你自然就能够想到,这部电影低于期待的的原因所在,就是故事层面上的短板了。

之前我和朋友有讨论过这部电影的片名到底应该翻译作《爆炸新闻》还是《性感炸弹》。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Bombshell”一词在正常语境下的确有emergency或breaking news的意思,但在网络用语或其他场景下,也有“性感尤物”的意思,其延伸的程度可能类似于中文中的“老司机”一词。

所以这两个译名都称得上合适,虽然“爆炸新闻”显得缺少指向性,因为能够“爆炸”的新闻太多了,而“性感炸弹”又显得轻浮噱头了一点,女权时代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完美受害者的论调,难道罗杰所犯下的性骚扰罪行,要归因于被骚扰的女性太过性感吗?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可惜的是,无论是“爆炸新闻”还是“性感炸弹”,即使罗杰·艾尔斯的性骚扰事件当初有多么“what the fox”,但这部电影的故事并没有“炸起来”。

叙事上,三位女性角色主导着三条平行的故事线,但它们 “平行”得有些过头了,根本没有形成阶段性的交汇和有效的互动。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乏味的剪辑更是让观众在三条线索之间“疲于奔命”,这边凯拉刚刚撩完裙子,那边梅根就开始看着川普的访谈和自己的老公吵架,紧接着格雷琴对着直播说“这就是美国强大的原因”。

如果没有了解过罗杰·艾尔斯性骚扰事件的人乍一看这部电影,相信有一部分人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中会有些摸不着头脑。三条故事线中缺少统一的线索,而故事本该最为核心的女性和权力之间对抗的张力,也没有得到有力的凸显。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人物的刻画上,虽然演员们的表现几乎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文本上的肤浅阻碍了他们将角色进一步深化。

尤其是在对于罗杰·艾尔斯的描绘上,影片将这位号称美国“三权分立”之外“第四权”的狂人单纯刻画成了一个暴躁而猥琐的性侵犯——任何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都是失败的,你看隔壁《早间新闻》中史蒂夫·卡瑞尔那个角色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事实上,罗杰·艾尔斯对新闻行业的政治嗅觉和对职场的铁腕手段可以称得上出类拔萃,他一手创建了默多克手下最大的新闻帝国,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美国的新闻行业。

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和权力上的极大满足,让罗杰·艾尔斯不断地陷入更为可怕的膨胀,傲慢的心理和变态的控制欲支配着他,这也催生了他在福克斯新闻内部倒行逆施的种种恶行。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谁也不是天生的性侵犯,更加没人就是天生的受害者,诸如《最响亮的声音》和《早间新闻》,都愿意用更多的空间来探讨双边人物的心理状态,但《爆炸新闻》则陷入了散乱失焦的多线叙事中,最终沦为一部平淡平庸的作品。

很难想像《爆炸新闻》的编剧查尔斯·伦道夫的上一份工作,竟然是写出了《大空头》这样杰出的群像戏剧本,这一次为何会如此失手呢?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如果非要为《爆炸新闻》的故事选一个最为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它让观众认识到,职场性骚扰之所以如毒草般野火烧之不尽,最大的原因并不是有太多像罗杰·艾尔斯这样的恶棍,而是太多人在权力面前都选择缄口不言、独善其身的“有毒环境”。

这一次梅根·凯利站出来了,接着一个又一个女性勇敢地站了出来,格雷琴胜利了,一直藏身于罗杰背后的默多克站出来“拨乱反正”,但福克斯办公室里的女同志,却依然不敢把自己和同性爱人的照片光明正大地摆在桌子上。

只剩“性感”没有“炸弹”的《爆炸新闻》

《爆炸新闻》剧照

她们胜利了吗?

拜托了,下一次一定得“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